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现在的教育改革就是要我们多进行实践,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才能灵活去运用。书本上的知识都是僵硬的、死板的。
在我们大学生的成长道路上,难免会有缺点和不足,这样我们需要广泛的交往,从而得到各方面的帮助,完善自己,让我们学习更好,思想进步更快,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色彩。狭隘的交往,不仅使我们大学生失去更多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而且会使我们将来不能很好地溶入社会这个大集体中。因此,进行广泛的社交,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从实践中得到财富。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只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矛盾产生物质及意识概念。物质与意识的认识是实践的规律性规定。实践的内在矛盾是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自我解放必然。实践的基本主体是人,实践的基本矛盾就是人的基本矛盾,其规律就是人的运动规律。人的行为范畴就是实践的行为范畴。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过去的六十年里,无时不在实践,在其中又遇到困难,也有错的实践,但都是因为实践才有了今天的发展。
智者不应该只会夸夸奇谈,马谡,赵括即是活例子,不懂得将智慧用在实践上的就不是智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已经成为了不可置否的真理。只学不用,是一种纸上谈兵的作为,应该避而远之;相反,学以致用,是一种实践的精神,应该发扬推广。陶行知说,“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因此,我们学习的目的是把学得的知识解放出来,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从即刻起,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燃起一支明烛吧!
衡量人才应 “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而应主要看实际能力和贡献。要成为人才,只有通过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铸造人才的大熔炉。实践不仅是人才成长的动力,而且是衡量人才的标准。
我想,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实践中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把自己的择业和创业定位于到基层,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面对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大学生施展才华,成就事业的舞台在基层,在农村,在边疆,那里最需要人才,最有利于大学生脱颖而出。
当然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全面和谐关系并不会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而自发地到来,这种和谐也不存在绝对的特性,而是一个由相对到绝对的永恒过程。这是“感性世界”所提出的一个历史课题和时代使命,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发展生产、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可以说在今天,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追求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追求实事求是。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
“百闻不如一”
这都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主要方式。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这也是成语“纸上谈兵”的出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空谈是不能成为现实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彼标准,也是最好标准。理论必需联系实践,才能付诸现实。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应该“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以往,实践被单纯看作认识论范畴,实践精神便被理解为相对于理论而言的实践第一精神。我们认为,应当从人的存在的本体论意义上理解实践和实践精神:实践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现实的相互作用,是人的本质力量现实化对象化过程,从这一前提出发,可以把实践精神理解为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自觉追求人的本质力量现实化、对象化的意识。其具体内涵包括主体精神、功利精神和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