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六、学习目的 [复制链接]

121#

有的人觉得学习是因为父母、老师逼着学,但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学习,是为了自己、家人,还是为了什么?学习死一件长远、很苦,但很有意义的事。有的人为了能够学习,利用一切办法,只希望能够学到知识,不能让人看不起。国家的未来是孩子们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TOP
122#

     佛教术语。音译若那、阇那。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也称智慧,但佛教认为智与慧有区别。按《大乘义章》卷九的解释:“言智慧者,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又谓正在观察、分别氛择事物时,称之为慧(无间道),已经对事物作出决断并通达明了时,名之时智(解脱道)。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由愚昧无知(无明)、不知诸法(一切事物)的因果关系及其真性,妄起颠倒执着而造种种恶业,因而流转生死轮回,受诸若恼逼迫身心。断除无明烦恼而得解脱即是智慧。佛教经论中有把智比作利剑、利箭、灯光的。如《维摩经·菩萨行品》有“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大智度论》卷十有“智慧箭劲利,破憍慢诸贼”等语。诸经论中还把智慧比作大海,广大渊深难测,并将其分为很多类别。
TOP
123#

从前,在印度的海边住着一位渔夫,他那马长的一生非常贫苦。他死后,留下三个儿子,他们不愿意再走父亲的老路,决定向大海索取更珍贵的礼物——珍珠。他们既会游泳又会潜水,于是立即开始去寻找这种财富。

   可是,三个兄弟的成就却很悬殊。老大最懒,走在海边,生怕水把鞋沾湿,只在海边逛来逛去,等海浪给他卷来珍珠.由于如此懒惰,只能勉强糊口,度日艰难。老二很勤快,善于选择力所能及的近海处,果然采到了许多珍珠,日子过得非常富足。老三利欲熏心,志大才疏,他想:虽然近海处也能找到珍珠,但怎能比得上海底最深处?如果我能潜水到那里,可能那里的珊瑚、珍珠等宝物堆积如山,我可以信手拈来。于是,他开始实施这个疯狂的想法,纵身入海,直扑漩涡深处。但他还没有到达海底,就被海浪吞噬,一命呜呼。

    心得: 学习,既要克服畏难情绪,又要注意循序渐进,把握适度的原则。因为浅尝辄止很难有所建树;而欲速则不达,贪多必失,同样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TOP
124#

睿智使人能应变万事,而想要睿智,累积是必不可少的,不但要从生活中累积经验,也可以从书本中累积理论知识。没有生而能为诗的睿智之人。智可以让我们显得成熟,应对事件可以如鱼得水。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TOP
125#

从小学到大学,在书本、课堂中学到的东西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习的这个过程,你能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修养,处理好生活中的某些事情,为以后铺路,特别是在精神上让自己更加充实。人一辈子几十年,都是奔着某个目标而去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有学习才可以完善自己 。
TOP
126#

学习目的

 一个人坐着,突然有了感想:学习是为了什么?乍一想,觉得这是一个幼稚而简单的问题。可是话到嘴边,却突然感到了回答的难度。究竟为了什么,我竟然不得而知。就感到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想我一介已近不惑之人,一辈子由小学到中学,由中学到大学,工作后还每每手不释卷,自我认为还算基本做到了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但却从来没有认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就怀疑起来,过去的所谓学习是不是算得上学习?因为目的不清,就只是盲人骑瞎马,胡闹而已,是算不得学习的。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
  就盘点了一下自己的生命历程。
  上小学是为了什么?回想一下,茫然不知当时所想。只是因为到了上学的年龄,只是因为家长的督促,就去了学堂,懵懵懂懂,人云亦云,只有念书之苦,从来没有感觉到求学之乐。羡慕的是外边海阔天空的世界,盘算的是如何逃学旷课,期盼的是假期早早来临,苦恼的是作业多,畏惧的是考试到。总之一句话,上学如入地狱,下学才是天堂。到了初中,境况愈加险恶,考成了法宝,分成了命根,只是一心想考个好成绩而已。如果能做弊,如果老师愿意给个高分,傻子才去学习!到了高中,学习的目的明确,就是为了考个大学。而考大学的目的,不外是为了有份工作。即使到了大学,也同样模模糊糊,是学知识吗?东西南北,芝麻西瓜,在脑子里跑了一场马,没有感觉到什么提高;只是拿到一本毕业证,有了一种飘飘然的眩晕,可以拿出去招摇撞骗,才觉得这就是万流归宗的目的。
  如此一想,知道自己高中前所谓的学习是没有目的的;高中以后的所谓学习,是为了考上大学,为了跳出农门,找一份吃皇粮的工作。如果上大学不用考试,我是不会用功学习的;如果有一份现成的工作,我是不会用功学习的;如果我只是想做一个农民,不想改变自己的身份,我是不会用功学习的;如果在大学不用学习就可以毕业,我是不会用功学习的。
  但阅读是一个例外。自小到大,喜欢读书。但仔细一想,好像也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爱好而已。即使在工作中,读书也是随心所欲,多是文学类书籍,与工作风马牛不相及,读过后也没觉得有助推工作的作用。至于那些业务类书籍,必读类文章,向来只是应付,从来没有认真过,也算不得学习。而冷眼旁观一些同事,好像也没有真正觉得学习的重要,但该升的也升了,该得的也得了。恰恰有些不上高中,不上大学,从而得以早早投身革命的人,倒是起步早,醒得快,顺手弄个研究生,早远远地跑到我辈的前头,使我辈不能望其项背矣!
  但在看书的时候,就突然受了醍醐灌顶的一击。原来古人与我们不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人学习的目的,首先不是为了工作;但学而优则仕,工作会更好。发奋苦读,十年寒窗,目的竟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猥琐,而是一种近于大道的高雅。
  古人说,学习首先是修养自己的德行,永葆清静光明;其次是推己及人,发挥作用,引导所有人都去做五好公民;再次是在此基础上,让人民、让社会、让自然都达到最完美的状态。学习的目的,就是这三个,还有什么,没有了。如果古人真是抱定着这样的目的,孜孜矻矻地学习,我感受到了古人的伟大;而认真地阅读这句话,认真地阅读古人留下的一些著作,我更加感受到了古人的伟大。
  朱熹说: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古人学习是有次序的,先大学,后论语孟子。学大学的目的,是入德,先做修身养性的工作。德行,譬如地基,夯筑不实,其余皆是空谈。所以古人所谓的学习,不是大言欺世,而是实实在在的从自己做起。很亲切,近观诸身,不种他人的田地;很容易,从我做起,就是保养的功夫。
  这第一步做好了,其余的工作也好做。德行好,以德化人。或著书立说,或登坛布道,或游说诸侯,或劝解邻里,或扶老携幼,或洁身自好。带动一人也好,带动一片也好,至不济只要保住自己一介本真也好。这就做足了读书的功夫了。试想人人都养出了明德,而且永远保持着明德,那还有什么感化的功夫可做!那自然人人都是尧舜了。而这些工作,都做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人间岂不是仙境,注目岂不是天堂!
  这就是学习的目的。明了了目的,奔着目的去做,自然就学到了立身的功夫,领略了谋生的本领。已经圆满了德行,如何做到新民,这就是功夫。民已新,如何达到更高一层境界,这就是本领。譬如一个人通过学习,有了高尚的道德,掌握了丰富的农业知识,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这就是一个善学的人,目的明确的人。心中不正,其目也眊;道德不高,学业必定不纯。从大处着眼,在小处做功,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相比之下,我们现在所抱的学习目的——如果有的话,恰正是一种猥琐。
  以我之愚见,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学习目的的社会。学生不知所学,教师不知所教,敷衍塞责,应付差事。谈过素质,止于空谈;讲过人才,仅到演讲。屋下架屋,其见愈小;泥里玩泥,更见浑浊。以此之教育,求富国强民之鼎盛,或许有可达之日,但终有存在漏洞之嫌。说危险点,孟子缘木求鱼之喻,也可拿来做个现成的说辞。
  对我们来说,学习首先是做一个德行圆满的人。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扳正航向,风帆更疾。如果只在细枝末节上做功夫,那就应了一句俗话:小炉匠开不出大铁,是要误事的

TOP
127#

我们一直在学习,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学了这么多年,那,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学呢?我觉得,首先是为了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学习,是让我们学习全世界的优秀传统道德及创新能力。我始终觉得不论一个人学习多么差,只要他是好人,有一颗好心,我一样会尊敬他,其次,是为了培养能力,培养各个方面的能力。包括生活,事业,文化,家庭等等。再次,是为了增长知识,让我们了解到不同领域的东西。最后,是为了遵行正道。天地之间,以正为先,邪不能胜正。

  我是个不太有耐心的人,可我知道人的一生都在学习,不会停,也不能停。学无止境。希望我到老了之后,还有一颗学习的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10 9:10:02编辑过]

TOP
128#

在还没有上这门课程的时候,在我的认知中智就只有智慧这一说,在也没有其他的含义,也没有进一步的去思考它,现在我对“智”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学到了好多的知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从老师那儿我知道了周总理身上所体现出的智,我们的总理是那么的伟大,现在我觉得我应该好好学习,多知道一些东西就是做到了智中的“知也”。智能培养能力和遵行正道,所以我很高兴能上这门课。

TOP
129#

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让自己得到快乐。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学习的东西,只是现代的应试教育掩盖了许多人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灌输了太多的单一的成功概念,于是为了功利效果许多的人不得不追求有用却没有实质意义的学习。
得到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快乐的,不说什么自我升华与超越还有为了一定要使用的知识,在学习最本质的意义里它就是要带给我们快乐的,我们对于知道这个世界大概怎么回事儿开心,为了解人类的发展感兴趣,学会了做一道菜唱一首歌,这些都是学习,如果我们真正用心的去学习,我相信它是会带给我们快乐的。

TOP
130#

智追求智慧,成为智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理想。早在《书》、《诗》中即有哲王哲人哲夫哲妇既明且哲知人则哲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等言辞,而明智之义。可见,古人很早就已表露出摒弃愚昧、崇尚智慧的美好愿望。不过,这些尚之辞多为一鳞半爪,不成体系。真正开始对智慧与智者进行初步系统而精辟论述的要数孔子。

  孔子尊尚智慧与智者。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孔子认为,人有智愚之别,最聪明者为“上知”,最愚笨者为“下愚”。智者较愚者颖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以下只注篇名)孔子十分赏识聪明的学生,如“闻一以知十”(《公冶长》)的颜回和“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的子贡,而对愚冥不化、“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述而》)的学生则表示出相当不满,甚至发出不愿再教的警诫。第二,孔子有时喜将“知者”与“仁音”比对映照,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子罕》),我们知道,“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范畴,能将智者与仁者相提并论,相互映衬,这充分显露出孔子钟爱“智者”的人格志趣。

在先秦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字虽然出现较早,但在西周以前,并不多见。只是到了春秋末期之后,“才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而首先把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则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孔子那里,“已经是一个明确的道德规范,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准,他把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玉器;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应该学习一些书本知识,更应该学习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增长自己的文化知识,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正如周总理所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现在我们有很好的条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我们就应该为自己而奋斗,努力去学习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真正的认识到学习的目的。通过学习知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在做事时才会敏捷而说话谨慎。我们只有具备聪明才智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TOP
131#

古人说,学习首先是修养自己的德行,永葆清静光明;其次是推己及人,发挥作用,引导所有人都去做五好公民;再次是在此基础上,让人民、让社会、让自然都达到最完美的状态。学习的目的,就是这三个,还有什么,没有了。如果古人真是抱定着这样的目的,孜孜矻矻地学习,我感受到了古人的伟大;而认真地阅读这句话,认真地阅读古人留下的一些著作,我更加感受到了古人的伟大。
  朱熹说:“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古人学习是有次序的,先大学,后论语孟子。学大学的目的,是“入德”,先做修身养性的工作。德行,譬如地基,夯筑不实,其余皆是空谈。所以古人所谓的学习,不是大言欺世,而是实实在在的从自己做起。很亲切,近观诸身,不种他人的田地;很容易,从我做起,就是保养的功夫。这第一步做好了,其余的工作也好做。德行好,以德化人。或著书立说,或登坛布道,或游说诸侯,或劝解邻里,或扶老携幼,或洁身自好。带动一人也好,带动一片也好,至不济只要保住自己一介本真也好。这就做足了读书的功夫了。试想人人都养出了“明德”,而且永远保持着“明德”,那还有什么感化的功夫可做!那自然人人都是尧舜了。而这些工作,都做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人间岂不是仙境,注目岂不是天堂!
  对我们来说,学习首先是做一个德行圆满的人。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TOP
132#

在今天,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必须遵从的科学发展观。
现在很多人认识到了,在学校里学校里学习的东西大多数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别的不说就说教科书上的内容吧,大部分真的没什么用,就是刁难人,欺负小孩子,哼哧哼哧学了十几年,就是为了考试时能倒出来,过了关就完事了。要不,为什么那么多学生高考完就烧书呢?烧书时他们一点也不觉得可惜。我没烧过书,但是我决不收藏教科书,在我的书橱里除了学生时代的工具书还留着,其余的或早或晚进了废品回收站。
TOP
133#

现在很多人认识到了,在学校里学校里学习的东西大多数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别的不说就说教科书上的内容吧,大部分真的没什么用,就是刁难人,欺负小孩子,哼哧哼哧学了十几年,就是为了考试时能倒出来,过了关就完事了。要不,为什么那么多学生高考完就烧书呢?烧书时他们一点也不觉得可惜。我没烧过书,但是我决不收藏教科书,在我的书橱里除了学生时代的工具书还留着,其余的或早或晚进了废品回收站。

知识浩如烟海,要学习的知识太多。就算你用百倍的精力去学,也不可能万事皆通。既然有永远学不完的知识,那么一个人最根本的问题就不是知识的容量的问题,而是学习的能力问题了。

使用教科书打基础实际指的是“学习能力基础”而不是什么“知识基础”。试想有两个人,一个初中毕业,一个高中毕业。前者学习能力强,善于钻研,掌握新知的能力强。而后者,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极弱,又不善于学习。你觉得那一个有实力更有潜力呢?在学校里努力提高能力,将来到社会到工作中,才会有超强的学习和吸纳能力,才能适应需要,才能创造新的价值。

明白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教材上的知识对将来为什么没有太大的用处,教本的用途主要其实就是那么一个模型一个让人摆弄的东西,摆弄次数多了,把一个陌生的东西通过各个角度研究,使它成为熟悉的内容,知道再遇到该怎样去解决,这就转化成了技能。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对教科书,对学习的目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白了教科书的本质,明白了学习的目的,才能正确地使用教科书,把学生引向正确的学习之路。那些站在教科书误区的老师们,该醒醒啦,别真把教科书变成了没用的东西了!
TOP
134#

       当今社会,人类要经过胎教、幼教、普教、高教、职教、成教这些终身教育之后,还要经历临终前的教育,这样一个煞费苦心的“教育世界”,究竟是为了什么?用我的话说就是“学得生存本领、求得满意职业、创得幸福生活”。这既是教育的目的——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学习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人的学习价值。在今天,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必须遵从的科学发展观。

       所以,任何教育,无论是从阶段上、学科上以及具体内容上,在考虑“教什么、如何教”之后,更要考虑“为什么教”的问题即:教育的目的;任何学习,都考虑“谁在学、学什么、在哪儿学、什么时间学、怎么学、为什么学”六个因素中,最值得考虑的当然是“为什么学”即:学习的目的。无论学习的其他因素如何重要,都要围绕学习的目的来运转。可见,学习的目的是第一位的。

TOP
135#

我们的学习是为了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了振兴中华做准备,只要我们现在打好学习的基础,才谈得上将来为祖国建设的伟大事业做出贡献;从狭隘的方面讲,我们学习也是为了自己,为我们自己的将来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和美满幸福的家庭。明确了学习目的,我们才能在任何时候,都能有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

使广大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增强学生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克服学习上的模糊认识,明确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为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断追求。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