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八、仁智统一 [复制链接]

16#

[原创]

“仁智统一”,大部分人觉得这句话很难理解,其实不然。如果一个人头脑异常发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聪明,有很强的理解力,通过多年学习,也有了各种科研技术和知识,若此人从事了国家的科研项目,那自然是国家一大幸,但如果此人从事了像研究毒品,或损害国家、社会人民安全的不法工作,它不仅会对国家社会造成巨大伤害,而且打击其难度也会随之增加。所以 我们一定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正道上来!!
TOP
17#

做一个智者易,做一个仁者也可以,但是要做一个既智又仁的人却难上加难。《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段: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其实有事智者愚者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TOP
18#

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TOP
19#

德:是指政治素质。这种素质决定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通常表现为事业心、责任心、原则性、廉洁性、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勇于克服困难、完成工作任务的精神等。
才:是指智能水平。包括理论知识、管理科学知识、本职专业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实际工作中的谋划能力、决断能力、指挥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TOP
20#

“仁智统一”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最高标准,所以“仁”、“智”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即君子人格的形成。举仁与智,就是为了特别注重智对仁的扶持作用,“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的培养,除了靠集体的帮助外,还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智”。在孔子看来,人是靠学、问、思而得知的;从伦理道德价值定位而言,有了知识,才可以将知识上升为智慧,即“知识产生美德”逐步实现个体的理想人格。由学而知,由知而智,仁智结合,才能达到人性的升华。
TOP
21#

《中庸》告知我们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间关系的“五达道”,而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告诉我们“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里孔子说的"知者不惑"的"知",也等于佛学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聪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会迷惑。“仁者不忧”,真正有仁心的人,不会受环境动摇,没有忧烦。 “勇者不惧”,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可怕的。 但真正的仁和勇,都与大智慧并存的。 所以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
TOP
22#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所说的就是明辨是非之心,是智慧的萌芽。

仁智统一的原因:如果一个人光有智,而无仁,试想他的智有可能走上邪恶狡诈之路。但一个人有仁,他的智就会为仁而用,为了仁爱而适用自己的智,这样的智才是我们所应该倡导的。

TOP
23#

以下是引用陈利在2010-4-20 22:35:40的发言: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所说的就是明辨是非之心,是智慧的萌芽。


仁智统一的原因:如果一个人光有智,而无仁,试想他的智有可能走上邪恶狡诈之路。但一个人有仁,他的智就会为仁而用,为了仁爱而适用自己的智,这样的智才是我们所应该倡导的。



TOP
24#

智:聪明,见识。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 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佛教 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大智若愚。
TOP
25#

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
TOP
26#

孔子的目的是要以”()”,”()。他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论语·卫灵公》)“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外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也就是说,他的目的不在”()本身,而在于促进与彰显。换句话说,孔子是要让并举,以知()利仁,培养一种仁智双修的理想人格。

正如冯契所说孔子提出仁智统一学说,就是要在社会伦理关系中来培养理想人格。仁智统一,意味着人道(仁爱)原则和理性原则的统一,伦理学和认识论的统一。孔子讲认识论主要是讲伦理学(“知人”),而讲伦理学也是着重从认识论角度来考虑(“未知,焉得仁?”)。这里也包括着这样的意思/FONT>人的道德规范是根据理性原则来的,真正的道德行为是自觉的,而这种自觉性来源于理性认识,正是根据这一点,人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而成为有道德的人。

TOP
27#

孔子把“仁”和“智”是统一的,孔子说:“仁爱的实质在于敬爱父母双亲;道义的实质源于尊敬兄长;智慧的本质就在于明白前二者并坚持去做。”这体现了孔子“仁智统一”的思想。如果仁智分裂,智能越多品德越浅薄。仁德是用来爱人类的;智慧,是用来除去对人类有危害的东西的。所以“仁”和“智”要统一,不能分离。
TOP
28#

。“仁”是孔学的最高成就,也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对仁的考察和剖析,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在孔子的论述中,仁智是统一的,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的前提,由智而仁,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与“知人”的统一.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一致,进而包括道德理想与人的知识、智慧的统一以及道德情感、信念、意志的统一。仁智统一学说奠定了儒家主体人格修养论的基础,它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起着积极的作用。
TOP
29#

   人要先明智,然后才能辩是非,才能成自我。智慧有三种境界:精明、聪明、英明,精明如鼠的眼,能明察眼前的食物:聪明如虎的眼,能觉察近处的猎物:英明如鹰的眼,能浓茶远处的风物,三者统一,必成大事。               智慧的关键,就是要知己,就是首先要学会认识自己,这是智慧的开始,人们一直在忙于探索外界的真理和事物、知识,往往忽视了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是艰难的,但是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认识,那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盲目的,也是枉然的。认识自己更是一种智慧,但人类更需要通过智慧来认识自己,所以我们还是要踏踏实实地从基础学起,人生的道路不仅仅走就可以,还哦得慢慢的学习、一直学。

TOP
30#

仁智统一

我们都知道事物是具有两面性的,即有利的一面;有弊的一面。孔子曰:“仁者,爱人。”“知(智)者惑。”仁智是否统一是很重要的。

1   仁智分裂

    如果我们只拥有智而无仁,那么我们的智就是不可取的。因为仁和智两者是不能分开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仁而只有智,那么这个人就会用他的智去辅助邪恶,这样就会使社会变得不安。魏际瑞有曰:“爱人不以理,适是害人;恶人不以理,适是害己。”所以仁与智是不能分开的。

2  仁智统一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也。”一个真正拥有智慧的人,他会将智与仁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智才是真智,是被人们所推崇的,是能造福于百姓与社会的智。

3  德才兼备

   仁智统一之人,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因为他懂得了仁的含义,拥有了美德;同时懂得了智的价值,拥有了才能;更为甚者是他能将德与才、仁与智结合在一起。《资治通鉴》中讲“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所以君子是会将仁智统一在一起的,是德才兼备的人。

我国自古就提倡仁政,讲“得民心者得天下”,但对一个人来说,光有仁是不够的,仁只有在智的帮助下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而智也只有在仁的引导下才能得到正确的运用。所以仁智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