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学习]十、学习之道
1、因材施教
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汉]徐干《中论?贵言》)
译:教育人一定要依据人的特性,治理水必须根据水流的态势。(因:依,顺着。)
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宋]张载《张子全书?语录抄》)
译:教育人很难,一定要挖掘人的潜能,才不会耽误人。(至:最。)
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宋]朱熹《四书集注》)
译:圣人施行教育,必须依据各人的资质。资质差的,就培养成低一级的人才;资质好的,就培养成高一级的人才,不会有被遗弃的人。
2、博专统一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译:广博学习又能志向专一,向别人请教又勤于思考。
明鉴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汉]贾谊《新书?胎教》)
译:明亮的镜子是用来照见形体的,过去的往事是用来了解现在的。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
译:书多读几遍,道理自然就明白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译:读通了很多的书,写起文章来如有神灵在帮助一般。
学贵专,不以泛滥为贤。([宋]程颐《为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家">家ersonName>君作试汉州学策问之二》)
译:学习贵在精专,而不以泛泛而学为可贵。
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宋]程颢 程颐《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必须是今日穷究一物,明日又穷究一物,积累多了,然后自然有豁然贯通之处。
天下之事,非一人所能周知,亦非一人所能独成,必兼收博采,治理可望焉。([元]张养浩《风宪忠告?荐举第六》)
译:天下的事情,不是一个人所能完全知道的,也不是一个人所能独自搞成的,一定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才有希望做好。
学博而后为约,事历而后知要。([明]王廷相《慎言?见闻》)
译:学习广博,然后才能得到要领;亲历事情,然后才知道其本质。(约:要领,要点。要:本质。)
3、虚心求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几个人走在一起,必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择其中的优点来学习,对于缺点就要改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译:聪明好学,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作耻辱。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译:善于学习的人,取人之长来补己之短。
境遇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尚众;学问休言我胜于人,胜于我者还多。([清]李惺《西沤外集?药言剩稿》)
译:在境遇上不要埋怨我不如别人,不如我的人还很多;学问上不要讲我胜过别人,胜过我的人还很多。
[删除:朱子曰:“近世学者,]不能虚心退步,徐观圣贤之所言以求其意,而直以己意强置其中,所以不免穿凿破碎之弊。([宋]朱熹《续近思录》卷二)
译:[删除朱子说:“近世以来的学习者,]不能虚心谦让,仔细品味圣贤所说的话来寻求他们的本意,而是以自己的意见强行放置于其中,所以不免有穿凿附会、支离破碎的弊端。”
4、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译: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时时温习,觉滋味深长,自有新得。(《朱子语类》卷二十四)
译:时时温习就会觉得其味无穷,自然会有新的收获。
5、循序渐进
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七四)
译:如果不获得前面的知识,就不能去寻求后面的知识;不理解这个问题,就不能理解另外的问题。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 译:读书的方法,最好是循序渐进,达到精微之处。
6、熟读精思
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宋]朱熹《读书之要》)
译:看书首先必须熟读,使书中的话就像从自己口中说出的一样。然后进行细致认真的思考,使书中的意思都好像是出自于自己的心中,这样就可以说有收获了。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宋]陈善《扪虱新话》)
译:读书只有牢记在心,才能每天都有效果。
7、重在心悟
今之治经者亦众矣,然而买椟还珠之蔽,人人皆是。经所以载道也。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乃无用之糟粕耳。([宋]程颐、程颢《二程文集》卷十四《与方元寀手帖》。
译:今天研读经书的人也太多了,但是像买椟还珠那样的毛病,人人都有。经书,是借以记载大道的。诵读了经书的文辞,理解了字句含义,却没有悟到其中的大道,那就变成无用的糟粕了。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宋]朱熹《训学斋规》)
译: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只要解心。心明白,书自然融会。若上心不通,只要书上文义通,却自生意见。([明]王守仁《传习录》下)
译:必须是心中领会。心中明白了,书中的含义自然融会贯通。如果心中不理解,只去解释书上的文义,就会产生歧义。
8、读无字书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卷十六)
译:不忘记前面发生的事情,可以作为将来所做的事情的老师。
古人言语,俱是自家经历过来,所以说的亲切。遗之后世,曲当人情。若非自家经过,如何得他许多苦心处?([明]王守仁《传习录》下)
译:古人的言论,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来的,因此说得十分亲切。流传到后世,被人情世故歪曲了。若不是自己经历过,如何会得到他那么多的良苦用心之处?
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人们知道读有字的书,不知道读无字的书;知道弹有弦的琴,不知道弹无弦的琴。
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明]鹿善继《四书说约》)
译:读有字的书,却要识得没有文字记载的道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清]曹雪芹《红楼梦》)
译:明了世间事务,那就是学问;做人干练而通达,那就是文章。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回)
译: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会增长一分智慧。
9、尊师重道
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吕氏春秋?劝学》)
译:老师必须讲道理,行正义,才能得到尊敬。
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师之谓也。([汉]韩婴《韩诗外传》)
译:不讲话就有信誉,不发怒却有威严,就是老师的样子。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唐]韩愈《师说》)
译:老师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而不请教老师,这个疑惑就始终不会得到解决。(受:同“授”。惑:疑难。孰:疑问代词,谁。)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译:爱护太多,担忧太多……虽说是关心它,其实是害了它;虽说是为它担忧,其实是仇视它。
正人说邪法,邪法悉皆正;邪人说正法,正法悉皆邪。(《五灯会元》卷四“从谂禅师”)
译:正派的人讲说邪法,邪法都会变成正理;邪恶的人讲说正理,正理也会变成邪法。
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译:凡是批评我的过失的人,都是我的老师。
必以修身为本,然后师道立。([明]王艮《心斋语录》)
译:一定要以修养自己为根本,这样才能树立师道。
教子须是以身率先。([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
译:教导子女必须自己带头去做。
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清]李汝珍《镜花缘》引俗语)
译:求学问不分年龄大小,有才能的人为尊。(大小:年长年幼。)
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清]魏源《默觚?治篇》》)
译:“教”是用言语来感染对方,“化”是用精神来感染对方。
10、启发教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译:不到他们想问题而想不清的时候,我不会去启发他;不到想表达而说不出的时候,我不会去启发他。教给他某一个方面,他不能由此而推知相关的其他三个方面,我就不再教他了。(愤:憋闷,郁积。悱: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样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译:学了不思考就迷惘,思考了却不学就危险了。(罔:迷惘。殆:危险。)
11、专心致志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译:刻几下就放下,连朽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就是坚硬的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器。(锲、镂:雕刻。)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礼记?大学》)
译:心意不用于此,那么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吃了也不知其滋味。(焉:于此。)
12、勤奋学习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无名氏《长歌行》)
译:年轻时不努力,衰老时枉自悲伤。(徒:空。)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译:少年时代不知及早勤学,到了晚年就悔恨读书迟了。
皇天不负苦心人。([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九回)
译:上天不会辜负苦心学习的人。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增广贤文》)
译:一年的事应在春天就谋划,一天的事情应在黎明时安排,一个家庭的大计在于和睦,一生的大计在于勤劳。
13、切忌浮躁
学者之病,最是先学作文干禄,使心不宁静,不暇深究义理。([宋]朱熹《续近思录》卷三)
译:学习者的毛病,就是先学怎样通过文章来获得禄位,使得自己心中不得安宁,没有时间去探究义理。
为学作事,忌求近功;求近功,则自画气沮,渊源莫极。([清]黄宗羲《明儒学案》)
译:做学问或办事情切忌急功近利;急功近利就会自我限制,意气沮丧,达不到根本之处。(画:划分界线。渊源:本源。极:达到。)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