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425262728293031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学习之道 [复制链接]

436#

孔子招学生的标准是什么?
有教无类,当然也需要交一点学费,证据出自《论语》里面的一句话"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由"仁"的思想可以自然而然引出有教无类思想。有教无类: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哪类人都一视同仁。
对应当代: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让人们有了学习的机会;张桂梅校长躬耕大山,建立女校,培养大学生的事迹。
什么叫做有教无类?
要想弄懂这句话,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个句式,这个句式在汉语中有四种意思:第一,只有 A ,没有 B ,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第二,有 A ,没有非 A ,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第三,既有 A 有又没有 A ,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第四,如果有 A ,就没有 B ,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
有教无类属于上面第几种?
第四种。意思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但是通过教育可以消除这种差别。也就是说,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而不是前提。
TOP
437#

学而时习。以学为乐、学无止境都是在强调学习本身,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里对于“时习”,有种解释为“时常复习”,但从汉字演变的角度解释,周秦时期的“时习”应当解释为“在一定的时间实习”,更加强调要学以致用。尽管孔子十分尊崇《诗经》,但他仍然认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字面意思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以政治任务,却办不通;叫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地去谈判酬酢;纵是读得多,有什么用处呢?引申的含义就是,致良知必须要在事上练,才能使学习更加有意义,否则学得再多也是书呆子一枚。因此,可以说学习不仅是为了认识世界、修炼自我,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TOP
438#

孔子曾在《论语》提到学习之道“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说过:“如果你想受人尊敬,那么首先的一点就是你得尊敬你自己。只有尊敬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孔子的“君子,不重则不威”也是一个道理。每个人必须要自重,自重是对自我的要求,对自我有所要求才能做好学问。朱熹对此也有所解释:“轻乎外,必懈怠于内,则所学不深,所知肤浅,所行虚浮,自然德威无从所树”。如果做学问随便轻浮,做出来的成果也是不堪一击的。
所以,无论是想在学问上有所突破还是在事业上有所建树,除了自重,还需要忠信。宋代的程颢,程颐对此也有解释:“人道惟在忠信,不诚则无物。且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人心也。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忠信是内心的赤忱和诚恳,也是自我的操守。人际交往就是以我心换你心的过程。赤忱,自重,做事有度,为人有节,才能得到他人的相信和认可。
“过则无惮改”学问之道如此,知道了错误马上改正,一直在错误的方向研究下去,只会一条路走到黑。而宋代的程颢,程颐对此也有解释:“君子自修之道当如是也”。的确,不仅是做学问,君子自我人格的修炼也是这样剔除杂质的过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是也。
TOP
439#

学习之道包括:因材施教,博专统一、虚心求教、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熟读精思、重在心悟,读无字书、尊师重道。
    “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教育人一定要依据人的特性,治理水必须根据水流的态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广博学习又能志向专一,向别人请教又勤于思考。“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聪明好学,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作耻辱。“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知谓时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读书之发,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读书的方法,最好是循序渐进,达到精微之处。“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读书只有牢记在心,才能每天都有效果。总之,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切记浮躁、勤奋学习。
TOP
440#

《中庸》中有一个条目是讲如何学习的,原文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从学习主体自身来看,这是极其重要的五点。博学是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学会提问,深度思考,得到初步答案,然后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筛选出行动的指南,最后行动中检验实效性,知行合一,方能领悟出属于自己人生真正的智慧。
TOP
441#

学习之道是一种追求知识和智慧的方法和途径。它强调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在学习之路上,我们需要保持谦虚和虚心的态度,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和领域。同时,我们还需要学会总结和归纳,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学习之道,成为有智慧的人。
TOP
442#

孔子在《论语》中不仅强调了“学问”的重要性,还指出了君子修为的“问学”之道,书中讲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个“闻”字,包括了多读书、多听、多问。所谓问学,一边问还要一边学,多向别人请教,多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是“问学”的浅层之道。而深层之道在学而篇有所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这三句话的意义来说明读书做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一句的“不亦乐乎”。我们现在不妨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作为参考:“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气度,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不然,知识愈多,地位愈高,既不能忘形得意,也不能忘形失意,那便成为“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了。这里以读书做学问的修养向我们道明了君子如何修“问学之道”,令人受益匪浅。
TOP
443#

我认为学习最主要的是读书,那些所谓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毕竟太有限,因为人的生命历程太有限。而读书所要达到的状态就是把书作为生命的一部分。这就是宋人黄山谷说的:吾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TOP
444#

虽然已经把《论语》整本书都学习了一遍,但是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那句人人都知的话: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因为过去的我,总是在后悔时,失去时,才会去后悔,去反省自己。但是在这个时候,悲剧已经发生了。所以,在不断的学习这句话的同时,我也在让自己变成一个每日反省的人,不断的去反思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善,让自己在一天一天中获得进步。
经过对学习《论语》,对论语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大意,对论语的各种方面都有了专题性的学习。学习论语,不仅让我知道了怎么学习,怎样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更教会我应该拥有什么样的德行,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虽然我做不到真正的成为一个君子,但是会以此规之,成为更好的自己。
TOP
445#

习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特别突出了儒学的重要性,而今国学热潮也正处于高涨时期。《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作,一直备受世界各国读者的关注。随着时代发展,如何准确的理解和应用《论语》成为关键性问题,对《论语》的系统性研究也越来越重要。教育与《论语》之间的挂钩变成研究热门,将《论语》贯穿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于是,正确理解《论语》的结构内容和优缺点成为本篇文章的思考点。
《论语》的力量是强大的,学习《论语》的的益处是巨大的。通过易读性、可读性、传读性三个方面研究《论语》,能够更好的理解论语的结构与内容,理解《论语》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愿我们都能从《论语》中得到感悟,走向更好的未来。
TOP
446#

儒家的“学习之道”是一种深远而全面的教育理念,它不仅强调知识的积累,更注重品德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以下将详细探讨儒家的学习之道:

1. 学习的目的
内在修养:儒家认为学习的首要目的在于提升个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和品质。孔子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学习是为了自我完善,而非仅仅为了应对考试或获得名利。

外在实践:学习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孟子提出“学以致用”,强调学习的知识应该用于社会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2. 学习的内容
经典学习:儒家强调学习经典文献,如《诗》、《书》、《礼》、《乐》等,这些经典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政治和哲学思想,是培养君子品格的重要材料。

礼仪学习:礼仪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和谐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的必备内容。通过学习礼仪,人们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展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貌。

3. 学习的方法
温故知新:儒家强调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知。孔子提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味着通过复习旧知识,能够发现新的理解和应用。

学思并重:儒家认为学习与思考同样重要。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表明单纯的学习或思考都是不完整的,二者应结合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

4. 学习的态度
谦虚好学:儒家倡导谦虚好学的态度。孔子提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是学习的前提。

持之以恒: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孔子比喻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这反映了学习需要不断努力,持续进步的理念。

综上所述,儒家的学习之道是一种全面、深入的教育理念,它涵盖了学习的目的、内容、方法、态度和实践。儒家强调学习不仅是为了个人的知识增长和道德提升,更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这种学习理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鼓励我们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方式进行学习和实践。
TOP
447#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学习文化与了解知识是为了安顿人的身心,使心定得住,能让人立起来,既要成己也要成物,既要注重见闻之知也要重视德性之知,中国哲学历来重视德性之知,见闻之知也是为德性所知服务的,这表明中国传统哲学在内圣方面确实独树一帜,然儒家讲内圣外王之道,而外王又似乎笼罩在内圣的阴影之下,实际上,古代的著名儒者或理学家大多属于士大夫阶层,其中担任过官职的不在少数,他们所渴望的是得君行道,一展宏图,因此,内圣之学其实是基于外王之发用而得以建立的,正是因为施展政治抱负的机遇可遇不可求,他们才建立起一整套博大精深的心性之学,磨砺心志,以待时机,平日的格物致知与致良知是为了一朝的政治施用,当然,不能将心性之学的目的庸俗化为追求名利,因为他们真正的目的是要重建人间秩序,维护伦理纲常。
TOP
448#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提升自己的修养才是求学的目的,学习也是为了达到“道”,指的是儒的仁义之道,这样才能担起责任。学习还为了治理天下,治国安民是当官的目的,也是学习的目的。
TOP
449#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孔夫子的这句话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为学的至理名言。当我们从高中的迷茫通过自我奋斗走进大学的殿堂时,为的是认识自我,为的是深造自我,为的是让自己成为有用之才。可见,大学生活丝毫不可懈怠。面对浩瀚的知识,我们需要勤奋,成就博学;需要意志,坚定志向;需要诚意,虚心请教;需要毅力,独立思考。
TOP
450#

孔子的学习之道是要好学、要恒学、要用学。

  一、要好学。圣人曾言敏而好学,说的就是一个人对于学习的态度应该是一种“敏”的状态。我们可以理解成是勤勉的意思,那么对于学习态度应该是勤奋的。但是后面用了一个好学二字,好可以理解成喜欢。

  二、要恒学。恒就是持之以恒的意思,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状态呢。有人说是数月,有人说数年,其实这根本没有一个时间的限定,就像是孔子自己也是一生都在学习,然后教书育人,所以选择了治学。

  三、要用学。这是所有学问最终的入海口,是为了检验我们最终的学习程度和水平的唯一手段。“用”就是把曾经学过的知识,手段都灵活的运用在生活中,不是只会学习而不会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