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4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61#

中华之礼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礼就产生了,它是现实生活的缘饰化,用外之物以饰内情,它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礼物,就是行礼所用的宫室、衣服、器皿及其他物质的东西。二、礼仪。就是使用礼物的仪容动作。三、礼意。它是由礼物和礼仪所表达的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内容、旨趣或目的。这就要求礼物和礼仪必须适当,在逐渐完善的礼曲实践中证明为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礼”具有社会身份制度方面的意义,最迟在殷商时代已经存在;但是,作为一种较为严格的社会制度,则是周朝初年的事情。周朝初年,周武王伐纣灭殷,为着巩固自己的统治,周公便在殷礼的基础上,重新制订礼乐,将作为社会身份意义的“礼”制度化,系统化。

  我们说的封建礼数的“礼”有着作为政治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两个方面的属性,作为等级制度的“礼”,强调的是“名位”。也就是孔子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作为伦理道德的“礼”的具体内容,包括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等。

  在“礼”两个方面的属性中,等级制度为“礼”的本质。而伦理道德方面的属性则为等级制度的外在显现。封建礼数实际上是通过向人们灌注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把这些外在于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变为人的内在需求,去束缚人们的思想,限制人们的行为,把人们变为统治阶梯的忠实奴仆,以达到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目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封建礼教作为维护其统治的不二法门。

  自从民国以来,我国的礼仪制度在不断变得简单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礼”,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已经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而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不再受到“礼”的约束,甚至把儒家文化等一味地看成是陈腐的,而把西方文明看成是完美无缺的。实际上,我们所鄙弃的只是“礼”中的糟粕,对于儒家文化中占据相当分量的高尚的东西,我们还是要继承并发扬;而在另一个方面,西方的文明也不见得完全像我们所见所闻的那样人性。随着中国的一步步发展,“礼”无与伦比的魅力必将会再度大放异彩,使世界眼中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开放的民族,而中国当然就是一个文明、开放的国度。可以说,中国的形象,将会因为“礼”而更加亮丽,清新。
TOP
62#

正因为孔子的思想经历过春秋末的社会动乱,悟出了人生与社会的价值,才得与成就中华民族思想的不朽经典。儒家认为,“礼”的本质是“序”,“乐”的本质是“和”。所谓“和”,意味着和合、和谐;所谓“序”,则意味着等级、秩序。一个社会,如果一味的强调有序而不注重和谐,或者是一味的强调和而不讲秩序,都是不可取的。儒家的“礼”,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按照礼制的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各有其位,各称其事。儒家的“乐”指的是社会成员的和谐相处,强调“礼之用,和为贵”。

我认为“礼”与“和”二者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建立必不可少的。

TOP
63#

中华礼仪,是一种精神,是一个名族几百年来的美德,礼仪在现在社会更是重要,人的等级不是靠钱来分,可从一个人的懂礼仪程度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文化程度,可以得知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想而知,礼仪队人们的生活是有多么大的影响。
TOP
64#

礼不只是一些形式,礼的灵魂在德。所以礼的建设必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而且它本身也是整个道德建设的一个环节。"明礼"重点在"明"。不仅要知礼的要求,还要明礼的精神;不仅要知道应该怎样做,还要明白为什么如此要求。只说应该如何如何,不讲为什么要如此要求,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即使人们勉强为之,也只能是流于形式,不能持久;更不能达到提升人们和社会道德水准,使"民德归厚"的效果。一位教授说过,马戏团训练动物,也能教会它们按照一定的规范去做。如果我们在提倡礼的时候,也只是教会人们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做,不注意通过礼来提升人的道德素质,那么,"何以别乎"?
TOP
65#

韩愈素以儒学传人自居.他的执着的儒学精神集中体现在他对传统的儒家礼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无论他居朝还是在野,主敬明德,以孝悌为本,严守礼仪,以礼治国是他一以贯之的礼治思想.刺潮八月,礼治精神尤显.不但劝帝封禅、置办乡校体现出其治国以礼、整饬朝纲之本怀,其祭神、祭鳄都彰显出寓儒家礼乐精神于民俗文化之中,借以敦亲睦俗之目的.他是真正的儒家礼乐文化的呵护者.
TOP
66#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译: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谈得上礼?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谈得上乐?

       句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再有道理不过了!

        一说起爱护公物,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老生常谈,因为类似“爱护公物光荣,破坏公物可耻”、“爱护公物,人人有责”这样的口号恐怕连幼儿园小朋友也能说上几条。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做得怎么样呢?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校园里破坏公物的现象比比皆是:有同学为求近路而不惜践踏草坪;踢球时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门窗;户外运动中弄坏了校园里的公共桌椅、栏杆和垃圾桶;课桌椅上经常会看见各式各样的涂鸦……你有没有想过,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些行为都对公物造成了损坏,也给其他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还会增加学校对公物的维修费用,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每每看到这些不文明行为,你也许会皱着眉头嘟囔一句:缺德!是的,这些人所缺少的正是“公德心”,不讲社会公德,不遵规守纪。他们从来也不曾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这些公物的“主人”,不知道公物是大家公用的物品,每一个人都有爱护公物的义务。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公民道德的好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衰。一个人的言行,往往表现出个人素质的高低,进而影响整个集体的总体素质状况。一个公民是否爱护公共设施,从小处讲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一个学校校风的好坏;从大处讲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及民族素质的高低。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都应该按这个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实爱护公物做起来也很简单,只要拥有一颗公德之心,处处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就能保证公共设施的完好无损与正常使用。成为一个知礼讲礼的公民。

TOP
67#

对于我们来说,从小到大父母总是告诫我们要懂礼貌.如在学校要对老师有礼貌,对老人要有礼貌.然而这只是我们对礼的初识阶段.其实礼的范围是更广阔和有深意的.我不禁问自己什么是真正的礼? 都说礼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那么具体到我们的一言一行,礼的精神到底是如何体现的呢?首先就是恭谨, 《礼器》里就说过: “敬者,礼之本也。所以无论对何人何事我们都要有敬意之心.对自己的父母老师,对自己的国家,对知识都应有敬意.即使是素不相识的人只要值得我们尊敬的我们都应该有敬意.这就是达到礼的第一步.

其次要实现礼的精神我们还要从人的本质上得到升华.要从敬意上升到个人的品德修养.如做生意讲诚信是一种礼;面对困难积极向上是对自己的一种礼/B>对社会怀有感激之心,不断回报社会同样是一种礼.只有上升到了这个高度才是对礼的真正把握.

TOP
68#

古人说的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就我们来说学习的重要目的应该是获取更多更有用的信息,从而来满足我们的物质和生活需要.也许这是我们学习的最初目的.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奇异现象,通过学习我们拓展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生存的规律.然而当我们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我们不能为生活而学习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到那时学习应该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还有应变成自己的乐趣而不再是简单的为生活而学.一个人如果能够自觉自愿的为学知识而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乐趣.那么他的身上将透露一种气质,一种淡淡的书香味.这才是到了学习的最高境界.

TOP
69#

《逍遥游》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庄子,虽出世,逍遥,其仍立于礼,可见礼之可贵,礼之重。待人接物,自古至今,都需礼。有礼,而后能走遍天下!

礼,并不是单纯的礼节,它是广袤的。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内心的宅心仁厚,礼遇他人,谦而为人……

以礼之心待人,他人亦以之。故以礼待人,心怀他人。

TOP
70#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说明历来我们国家都是一个非常重视文明礼貌的国度。

礼不仅是评判一个国家是否有大国泱泱风范的标准之一,也更是我们为人处世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可见礼对个人修养的重要价值。

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做一个文明之人,礼仪之人;进而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风尚。唯有如此,我们礼的精神才会得以传承,我们的民族美德才会延续。中国,才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礼的国度。

TOP
71#

礼学是荀子思想的核心。在荀子的视界中,礼在价值层面是先王之道、诸侯治国之道、人生行为的范导,而且还有宇宙主宰的意味;礼在本质层面是政治制度,并同时具有道德规范和宇宙规律的色彩;而在人物差别和人的理想化设计层面,礼限定着人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性质,礼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实质所在,礼之于人是必须的本质规定者。即是说,礼为人之本质

一、有礼与无礼:人物之别

二、是否合礼:圣凡之分

三、能否行礼:等级重构标准

TOP
72#

礼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生活中,“善礼”和“失礼”会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善礼”会收获融洽,“失礼”就会导致不愉快,轻轻的一声问候,带来一份亲切;淡淡的一个微笑,带来一股温馨;热情地服务,带来一段快乐;及时地帮助,带来一份感动。
TOP
73#

    公共生活中,礼仪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和“润滑剂”,礼仪的基本效用就是实现人际关系的媒介,体现社会交往的一种审美,更是社会公德的要求。礼仪是内心道德素养的展示,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公共生活中,往往是因为一些细节没有处理到位,会尝到失败的苦果。如喧哗、随地吐痰、不遵守交通规则,乱穿马路等,这些虽然是小事,却能影响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及个人的素质形象。
TOP
74#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共生活就像打满灯光的舞台,每一个人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各种角色,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须遵守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礼仪具有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特点,东西方的礼仪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共性是礼仪在时间上具有传承性、时代性;但是,由于礼仪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是约定俗成,可以选择的,每个国家和民族由于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不同,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礼仪。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学习和了解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礼仪,也是十分必要的。
TOP
75#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中华人文礼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现出仁爱、和谐、秩序、优美等原则。

小孩子只要会叫人,就开始教他问好。从上小学起立就要问老师好。自然而然的就培养成了有礼貌、守秩序、有爱、懂美,能与人和睦相处的人。老百姓称之谓教养。这就传承了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