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四: 义: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61#

义字难谈。我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它在古代极容易和忠挂钩,在现代极容易和包庇挂钩,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极容易和不清不楚挂钩,弄得喝一瓶酒叫义,敬一支烟也叫义。三国时华歆贪图富贵,管宁与他割席断交。这本是不负责任的行为,而人们却偏要赞他因义断席。这令人很是纳闷:这一刀切下去,我以为与汉哀帝断袖也差不多,却为什么说成一个大义,而另一个断袖癖呢?
TOP
62#

义即为正义,就是坚持事情的真善美,不虚假不伪善不做作。正义往往体现在整体生活当中,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从整体利益出发顾全大局,才是正义的表现。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重点体现在具有平等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人权意识和公民意识,专制和特权思想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冲击。在封建社会时期,君主专制是个人集权的象征,在那个时代,几乎是毫无正义可言,君主的命令即为真理,不容置疑。在官僚主义社会时期,权利即为正义的象征,谁拥有权利谁就拥有了事情的主动权。

对于前段时间的药家鑫杀人事件,法律和社会都给予了正义的评判,“杀人偿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让我们看到了整个社会正义的力量。我觉得,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正义的力量永远都不会消退,会有更多的人为之不断地努力和奋斗。

TOP
63#

我对“义”的理解是:是发自内心对他人的理解也是善的表现,也不是自己嘴里说对朋友将义气那么简单,义表现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因为人时生活在社会的人际关系当中,所以我们会遇到很多很多人,有我们喜爱的人,也有我们讨厌的人,还有我们爱得人,我们的亲人,还有我们的朋友,我们都听过“朋友妻不可欺”我觉得这也是义,当然义不仅仅是这样,它是我们内心所遵守的真理,我们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时表现出来,也可以不表现出来,可是它都是存在的!
TOP
64#

“义”的总体特征是正义。其主要特征有:
(1)公正。孟子认为仁内义外,因而主张“居仁由义”。他又说: “义,仁路也。”(《告子上》)“义,人之正路也。” (《离娄上》)认为“义”是人们达到“仁”德所必须走的一条正确的道路,或仁者爱人所必须遵守的一条正确的原则。即是说,人们的行义或义行,必须公正无欺,令人信服。
(2)合理性。孟子说: “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尽心下》)意谓人们都有不应当或不愿意做的事。而要去做自己应当或愿意做的事,这就是“义”。朱熹云:“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孟子集注》)可见“义”确实含有行为的合理性。
(3)羞耻心。孟子云:“羞恶之心,义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羞恶之心”就是羞耻心。他是很重视羞耻心的。如说: “耻之于人大矣!”(《尽心上》)又云: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同上)这从正反两面说明了羞耻心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而不以“无耻”感到“无耻”的人,那就是十足的无耻者。
(4)舍生取义。同孔子赞扬“杀身成仁”一样,孟子则赞扬“舍生取义”,即都是要求人们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5)去利怀义。孟子主张“去利怀仁义”,反对“去仁义怀利”, (《告子下》)认为“为利”是小人的行为、贼的品质;而为义,就是“为善”,则是君子的行为、圣人的品质。
TOP
65#

义”,一个很简单的字,却包含着很大的寓意。 一个人如若做任何事都先想到自己的利益而不去想别人的得失与感受,可以说是此人无义,且会招来不必要的怨恨和麻烦,有时也会使自己惹祸上身。造成无法收拾的残局。利益不是你一个人想要的,大家都想得到利益,但不能为了利益,大家就争个你死我活,为追求自己的益处,而伤害他人,这是不讲道义的人才做的事。 人,不能够好利心切,这样会使自己的良心被蒙蔽,当你对被人不讲道义时,别人也会对你不讲道义,这样,你只会失去你的诚信、友谊或更多的东西,到时就不是获利,而是失利了。所以“义”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它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有价值的。我们应该学会怎样做好“义”。
TOP
66#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右国颂”,“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卷一·牧民第一》 管仲,估计比孔子早提出礼的概念。

义,我理解为公正合宜的道理,行为或道德。包括 正义 狭义 道义 义气等。当然不是江湖义气,是一颗正义的心,不管谁有错,都要勇于提出。

TOP
67#

学院名称: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    别:人文学部

年    级:2011届文秘班

姓    名:王珈佳

学    号:11311002

时    间2012年4月30日

电    话:18206739479

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正义的基本含义在自己的行为最能体现,即行为要适宜,要符合道的要求,要知道该行何事,不该行何事。

   “仁”是孔子思想的原点,“一以贯之”是“仁”通过人之全部生存活动的实际生成与全方位开显。 仁爱是正义的根本,也是和顺的基础。义的可贵,在于把其融合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让‘义’渗透入日常生活,让‘义’支配其行为,让‘义’无处不在。

义是行为的准则,做事应该以义行事。孔子所谓的君子就是要以义谓根本,以礼义来施行拥有谦逊的语言,有诚信的态度。因而仁是义的安息之所,义是仁的正确道路。走任何事情,思考任何问题都要以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君子之行,动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进退周旋,唯道是务。”说的也是是:不因为眼前利益而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也不因为道义的付出而感到内心愧疚。言行应当以符合道德礼仪为基本准则。

    《中庸》云:“仁者人也,亲者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指出“义”的根本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准则。古人常言‘舍生取义’,可见义常被作为人生的崇高追求。义的价值在于要对别人施行仁义,从而就要先考虑别人的利益再考虑自身利益,做到换位思考。此乃: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义;天下将乱,则必尚利。所以利能让天下混乱,义则可以让天下太平。

没有义的人就不方为人,无论行事、言语,还是交际都不能抛弃义。没有义天下就没有准则可言,从而天下混乱,战争不断,人心也会苦楚。当今世界以和平发展为时代主题也是以‘义’治天下,以义安人心,以义平混乱。

‘义’要求爱护生命,敬重生命。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可见我国这个礼仪之邦的国体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我国也遵循‘以人为本’的治国方针。

义与利是相辅相成、互不可分的。既不能抛开义单独来谈利,也不能离开历来抽象的谈义。谋取公众利益和个人利益都是‘义’的要求。古人常说人民有君王是为了达其正义,正义又可产生利益,而利益可让人民富足。正义与利益是人 共同需要的,重要的是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人的一生最大的问题不能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因而更需要人们遵循正义去谋取利益。如何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欲望是人人都有的,如果没有约束欲望就会无限制的膨胀,如此一来人心与社会都会动荡不安。但义却可制欲,这就要遵从礼仪道德,在欲望萌生之时变便制止其扩展到罪恶的范畴。爱好荣誉厌恶耻辱,爱好利厌恶灾害,这是古人对仁君的定义,所以不行不义之事,就要求我们遵循礼仪道德去谋取利益,把仁义作为获取利益的前提。以义的方式,以义的准则谋取利益。利益有物质、精神之分;有个人、整体利益之分;有眼前、长远利益之分。但只有符合正义的利益才能取之。当利益不符合正义之时便应该舍弃利益,取其正义。先求义再思利,凡事以义为先,制止自身不顾正义去谋取利益,看见利益便要想到正义。不仅要思考此利是否正义,还要时刻记住得了利益也不能抛弃正义,不能被利益蒙蔽双眼,更不能见利忘义。

国以义存之,家以义和睦,人以义友善。以义为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个人在其漫漫人生路上走得更实更稳更成功。

TOP
68#

学院名称: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    别:人文学部

年    级:2011届文秘班

姓    名:王珈佳

学    号:11311002

时    间2012年4月30日

电    话:18206739479

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正义的基本含义在自己的行为最能体现,即行为要适宜,要符合道的要求,要知道该行何事,不该行何事。

   “仁”是孔子思想的原点,“一以贯之”是“仁”通过人之全部生存活动的实际生成与全方位开显。 仁爱是正义的根本,也是和顺的基础。义的可贵,在于把其融合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让‘义’渗透入日常生活,让‘义’支配其行为,让‘义’无处不在。

义是行为的准则,做事应该以义行事。孔子所谓的君子就是要以义谓根本,以礼义来施行拥有谦逊的语言,有诚信的态度。因而仁是义的安息之所,义是仁的正确道路。走任何事情,思考任何问题都要以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君子之行,动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进退周旋,唯道是务。”说的也是是:不因为眼前利益而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也不因为道义的付出而感到内心愧疚。言行应当以符合道德礼仪为基本准则。

    《中庸》云:“仁者人也,亲者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指出“义”的根本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准则。古人常言‘舍生取义’,可见义常被作为人生的崇高追求。义的价值在于要对别人施行仁义,从而就要先考虑别人的利益再考虑自身利益,做到换位思考。此乃: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义;天下将乱,则必尚利。所以利能让天下混乱,义则可以让天下太平。

没有义的人就不方为人,无论行事、言语,还是交际都不能抛弃义。没有义天下就没有准则可言,从而天下混乱,战争不断,人心也会苦楚。当今世界以和平发展为时代主题也是以‘义’治天下,以义安人心,以义平混乱。

‘义’要求爱护生命,敬重生命。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可见我国这个礼仪之邦的国体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我国也遵循‘以人为本’的治国方针。

义与利是相辅相成、互不可分的。既不能抛开义单独来谈利,也不能离开历来抽象的谈义。谋取公众利益和个人利益都是‘义’的要求。古人常说人民有君王是为了达其正义,正义又可产生利益,而利益可让人民富足。正义与利益是人 共同需要的,重要的是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人的一生最大的问题不能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因而更需要人们遵循正义去谋取利益。如何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欲望是人人都有的,如果没有约束欲望就会无限制的膨胀,如此一来人心与社会都会动荡不安。但义却可制欲,这就要遵从礼仪道德,在欲望萌生之时变便制止其扩展到罪恶的范畴。爱好荣誉厌恶耻辱,爱好利厌恶灾害,这是古人对仁君的定义,所以不行不义之事,就要求我们遵循礼仪道德去谋取利益,把仁义作为获取利益的前提。以义的方式,以义的准则谋取利益。利益有物质、精神之分;有个人、整体利益之分;有眼前、长远利益之分。但只有符合正义的利益才能取之。当利益不符合正义之时便应该舍弃利益,取其正义。先求义再思利,凡事以义为先,制止自身不顾正义去谋取利益,看见利益便要想到正义。不仅要思考此利是否正义,还要时刻记住得了利益也不能抛弃正义,不能被利益蒙蔽双眼,更不能见利忘义。

国以义存之,家以义和睦,人以义友善。以义为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个人在其漫漫人生路上走得更实更稳更成功。

TOP
69#

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产生冲突时我们应该选择国家利益而舍弃个人利益,同样的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产生冲突时我们都是以集体利益为重的。所以说面对选择的时候我们往往遵循的是舍弃小我来成就大我。舍身取义,就是为了成就一个义字,但是每个人都会有恻隐之心,同情之心,怎么能保证这个义就是真正的舍己为人的大义呢?这很难来评判的,对于人内心的想法是很难作出一个标准无误的判断的。我们不能做一些虚情假意的事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等到谎言揭开的那天,赤裸裸的真相会把你打入人生低谷的,所以说,做任何事情不能作假,作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连我们最基本的仁义道德都要作假的话,那么我们的人格和人品都要受到质疑了吧,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就是人的基本的德性知道羞耻,如果没有了这些那人和一个畜生就很接近了。不要在利益面前丧失了自己的本心,我们不能像行尸走肉般的生活,我们得听从我们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来做人做事。

TOP
70#

“君子义以为上”。由此得知,在儒家看来,义是人格自觉、道德高尚的君子至上的、首要的、本质的德行和为人处事的原则。一个要想成为君子、有所作为的人,必须以义为首要修养,以义为最高原则。在《周易》中,义也是最高原则。义是人类追求合理生活的原则,是合乎天心,顺乎民意,中乎物理的普遍精神。人类进入社会生活以来,无不在追求一种既满足自己,又能稳定群体的合适原则,这种原则就是“义”。孟子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生与义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的选择就是以义至上的一个重要体现。

TOP
71#

儒家学说是入世的哲学,其关注的人生、社会问题很多,义与利便是其中一个重大的伦理问题,而其价值所在也能引发我们对当今社会的思考。何谓义?何谓利?义者,“事之所宜也”,是某种特定的伦理规范,道德原则,是儒者们心中至高无上的道义。利者,“人之用曰利”,后世多指物质利益。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便形成义利观。孔子认为追求富贵是人的本性,“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认为君主在主持国政时应把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放在首位,他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而要“因民之利而利之”。子贡问政时,他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可见孔子比较看重人民的物质生活,不过他存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思想,并对义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故“罕言利”,对利持谨慎保守的态度。推崇“民为贵”的孟子,也强调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岁免于死亡”,指出君主治国应以民利为重。荀子也肯定了利的客观存在性,指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TOP
72#

在《韩非子·解老》中有一段关于“义”的解释:“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贵贱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亲疏内外之分也。臣事君宜,下怀上宜,子事父宜,贱敬贵宜,知交朋友之相助也宜,亲者内而疏者外宜。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宜就是适宜、适当,而“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待人处世恰到好处就是义,再进一步,义就是人行为的应当。从主体角度看,义可以分为群体之义与个人之义,群体之义可称为公义,个人之义可称为私义。群体之义是指为集体、国家、社会以致全人类都追求的崇高理想而奋斗不息的精神与行为;个人之义是指为了个人理想、愿望将成败得失置之度外,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精神与行为。群体之义在某种意义上是群体中每个个体的个人之义。而个人之义,特别是那些最优秀分子的义,若是能够代表道义,也能成为群体之义。 义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它只求行为是否应当,从不顾及厉害关系,因此具有超功利性,任何杂入利益的行为都不是正真的义。
TOP
73#

义的原意是“礼仪”中的“仪”,后来假借成为适宜,合宜,他值得是一种公正合理的行为,并且成为正义这个词,而到了今天义字也有了更多的含义和表达方式,它既是一种情的表达方式,兄弟情义,信义,而在此我们更容易的把它当做一种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在儒家思想中,义也是儒家所推崇的,并且到了今天,义也成为了我们生活当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我们追求义,追求一种生命当中的情,也追求一种生命当中的正义。

[em01][em01][em01]
TOP
74#

“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义者,行而宜之,合于道则谓义。”“义”就是在行动上是适宜的,符合道的要求就是“义”。“义”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正义精神。它集善良、正气、勇敢为一体,是至高至上的民族品格。“义”都理解难免会和“利”里在一起,“先义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但是极端的把“义”与“利”分离开来并不合理。“义”与“利”是并存的,避开“利”,大谈“义”,那不是真正的“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遵循正义来谋取利益,这样的“利”才是正义之利。合理的把“义”与“利”结合起来,才算真正的理解“义”。

TOP
75#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义,从大处讲是高扬民族气节,从小处讲是修炼个人品德。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义”的道德内涵,归纳起来有以下类型:一是身居庙堂“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二是身在江湖“位卑忧国”、“匹夫有责”;三是待人交友“与人为善”、“信守诺言”;四是对待金钱“舍利取义”;五是对待生活“知足常乐”;六是对待家庭“遵行孝道”;七是坚持原则“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八是对待邪恶“疾恶如仇”、“伸张正义”;九是报效国家“杀身成仁”;十是对待人生“达则兼济”、“穷则独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