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四: 义: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46#

一个“义”字贯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文化基因里闪耀着夺目光辉的亮点。

但我们中华民族主流文化里追求的从来都是一种上升到民族与国际高度的大义,是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那种决绝与凛然,是岳飞“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悲怆与牵念;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那种豪迈与傥荡。

鲍叔牙极力推荐管仲,义也;尾生笃守承诺柱抱而死,义也;孔融收留哥哥那因得罪宦官而落难的朋友,亦义也。

那种追求一个小圈子或小集团的所谓“义气”,并不值得我们这个时代真正提倡与崇尚。“义”的最底线是不伤害其他公民利益,因而梁山好汉如李逵们的意气用事恣意妄为,置法律和社会其他成员的生命安全与不顾,只能算是一种狭义的“义”

由此联想到前不久某些青年学生的所谓“抵制日货爱国运动”,其实也是一种非常不理智的行为。

真正的仁者是爱所有人,是在纠纷产生之前积极寻求最佳共识方案。随着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崛起,我们的文化也应该赋予新的内涵与外延,方能推而广之到世界。且让我们的“义”成为一种文化LOGO,为创造一个和谐世界镶嵌上理性的金边。

TOP
47#

TOP
48#

卷二:义

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创始人之一,他所坚持的儒家不仅仅在春秋战国时期广为流传,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们编成一部书,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传至今。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TOP
49#

卷二:义                  

义是儒家道德的“五常”之一。孟子思想非常重视义,把义提升到与仁对等的地位,认为义是人心固有的善端,它和“仁、礼、智”一道构成了人区别于动物的道德性。是人们提高德性、成就道德理想人格的逻辑起点。在人生的历程中,义始终是人们的价值向导,义要求人们不贪利,不畏势,不媚俗,做一个有道德自觉心、有尊严、有主体独立精神的人,而不是做一个被欲望所左右、被权势所奴役的人。孟子还要求人们集义而养成浩然之气。做一个项天立地的大丈夫。完成道德人格的塑造。当生命与道义发生冲突、要进行生义抉择的时候,孟子反对苟且偷生,主张慷慨就义,以生命最终完成自己的高尚道德人格。这是义的最高境界。所以说,义在孟子思想中,在心为德,施之为行,行之有道。

   在现代社会,欲达到正义之目的,就必须具有平等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人权意识、公民意识,因此,这六个方面可纳入“义”的范畴之中。倡导“义”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见义勇为,重视整体利益的民族品格。

TOP
50#

见利思义,先义后利 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 或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问心无愧即可。对得起别人的人才会坦然处事,不必顾左顾右。
TOP
51#

所谓浩然正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也就是孟子曾经说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在人性本善的先天基础上,加配义与道之气,经过后天的精心培育,才能成就出凛然于世间,至大至刚的天地正气。胸怀浩然正气者,皆是大义之士也。
TOP
52#

“义”作为“五常”之德目,是孔孟等人在继承和发展先秦以前社会中正义、公平、无私等思想的基础上概括提升出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标准。“义者,宜也”(《礼记·中庸》),“义”是指人在与他人交往中的思想与行为适宜,恰到善处。将其意义扩展则可理解为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行为,其基本精神是“舍己为人”。“义”德的具体内容为尊兄、敬长、尊贤、公平、正义、无私、禁民为非、保护私有财产权及反对侵凌、兼并、残民以逞不义战争等。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准则,“君子以义为上”(《论语·阳货》),“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孟子视“义”为裁别是非的标准,领导人发政施仁的尺度,指导一般人立身修养做人、做事的原则。他认为”义“在人生价值中最为重要,因而重义轻利,主张一切唯义是从,反对唯利是取,倡导”舍生取义”。儒家由“义”引出的“义利观”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产生了重大而广泛的影响,它直接产生了民众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和义利并重的传统美德;促进了中华民族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品质;促进了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TOP
53#

卷二:义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他们把“义”他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古时有很多舍生取义的例子,如: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的名言警句都在提醒着我们义的重要性。

TOP
54#

    “义”,是义气,是说人们应该有正义感。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对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决无企图。心
TOP
55#

义,可以理解为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即为正义,正义是人们为了战胜当前邪恶,最终是为了维护人类和谐幸福的道德行为。通俗地地讲,为了战胜当前邪恶,为了人类和谐幸福,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就是正义。

TOP
56#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管仲,《管子·卷一·牧民第一》“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右国颂”,“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估计比孔子早提出礼的概念。

TOP
57#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正~。~愤填膺。~正辞严。见~勇为。多行不~,必自毙。二千多年来,儒家都以仁义道德为个人修身的至德要道。所谓利,是指人的生活养命之源,亦是指满足实际生活利益所需。利有公私之分。凡仅能满足个人之生活需要,且损害他人和大众之生活者,谓之私利。凡能以大众利益为出发点,谓之公利。儒家所反对的是损人私己之私利。孔子说:“君子义以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即用义为作人做事的根本,用礼实行,用诚信来完成。这才是真君子。又云:“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义是立身之本,是行为的最高标准。凡事合于义则做,不合于义则不做。孔子以义与利相对照,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又说:“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这说明孔子按照利益的原则行事,注意力在义不在利上。孟子继承孔子的观点和大力发挥,成为儒家义利之辨的代表人物。孟子曾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在表面看,好像孟子排斥利。然而,在孟子的王道政治中,他要求君王“为民制产”“使黎民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同时又要求君王“吊民代罪”,推恩以“保四海”并主张“薄其赋敛”,“去关市之征”,以利便商贾行旅,由此可见,孟子所说的“何必曰利”实质上是告知君王,推行仁政,大利于天下的黎民百姓。儒家所主张的利,是在“仁”和“义”之道基础上的利,儒家亦重事功和民利。荀子对于儒家的义利观作了更明确的阐述。他说:“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荀子、正名》他说的“事”,即事业、事功和获利的行为;所谓“行”即德行。正利、正义之“正”解释为“正鹄”之正,乃“目标”之意。以“利”为目的而为之。谓之“事”,指农工商业等等。以“义”为目的而为之,谓之“行”是德行的实践。荀子这两句话,说得非常简明。成就德行和成就事业,儒家重道德,必然着重点在“义”的方面。如果统治者能为人民大众谋求利益,是儒家所赞成的。真正说来儒家重义并不排斥利,而要求人们“利不背义”且坚持反对“见利而忘义”。
TOP
58#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
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正~。~愤填膺。~正辞严。见~勇为。多行不~,必自毙.
二千多年来,儒家都以仁义道德为个人修身的至德要道。
所谓利,是指人的生活养命之源,亦是指满足实际生活利益所需。
利有公私之分。凡仅能满足个人之生活需要,且损害他人和大众之生活者,谓之私利。
凡能以大众利益为出发点,谓之公利。儒家所反对的是损人私己之私利。孔子说:“君子义以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即用义为作人做事的根本,用礼实行,
用诚信来完成。这才是真君子。又云:“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义是立身之本,是行为的最高标准。
凡事合于义则做,不合于义则不做。孔子以义与利相对照,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又说:“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这说明孔子按照利益的原则行事,注意力在义不在利上。孟子继承孔子的观点和大力发挥,成为儒家义利之辨的代表人物。孟子曾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在表面看,好像孟子排斥利。
然而,在孟子的王道政治中,他要求君王“为民制产”“使黎民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
同时又要求君王“吊民代罪”,推恩以“保四海”并主张“薄其赋敛”,“去关市之征”,以利便商贾行旅,由此可见,孟子所说的“何必曰利”实质上是告知君王,推行仁政,大利于天下的黎民百姓。儒家所主张的利,是在“仁”和“义”之道基础上的利,儒家亦重事功和民利。荀子对于儒家的义利观作了更明确的阐述。他说:“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荀子、正名》他说的“事”,即事业、事功和获利的行为;所谓“行”即德行。正利、正义之“正”解释为“正鹄”之正,乃“目标”之意。以“利”为目的而为之。谓之“事”,指农工商业等等。以“义”为目的而为之,谓之“行”是德行的实践。荀子这两句话,说得非常简明。成就德行和成就事业,儒家重道德,必然着重点在“义”的方面。如果统治者能为人民大众谋求利益,是儒家所赞成的。真正说来儒家重义并不排斥利,而要求人们“利不背义”且坚持反对“见利而忘义”。
TOP
59#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波

学号:10311020

时间:2011年3月20日

电话:13648877255


卷三:礼

八、      义: 主题题解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云:“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可见礼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重要工具。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

TOP
60#

义为行则

在“义为行则”一语中,“义”指正义、道义,义为行则,就是在为人处世中坚守道义和行为准则。

坚守道义和行为准则,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至上是人们所遵奉的信条。

自古以来,有良知的人,始终将义为行则作为做人的重要准则。

义为行则的人,身处优越的环境,仁能谦和待人,贵而不骄,节俭朴素。古时候的公正们大多教奢狂傲,以至后来连下嫁都成了难题,但有的公主却谦恭俭素,遵从妇道,与夫家众人和睦相处。一些喜欢攀比的宗室女子,曾讥笑她生活俭约、自甘勤苦,而她却正色道:“自古女子,皆以恭俭为美,纵侈为恶。”而这一番话,说得众女子心中渐服。

古人云:“万事莫贵于义也,道义和行为准则乃是世界万物中最珍贵的,而义为行则的坚守,则是非常艰难的。有的人已经有一些腐朽、丑恶的东西沉渣泛起,侵蚀着他们的心灵。有的甚至坠落和犯罪,但有的人纤尘不染,品行端正。我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前者惟利试图,后者义为行则。可见,继承和发扬义为行则的优良传统,在当今的现代化建设中,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义人之路也,道义是人间最正确而广泛的道路,义为行则,将给我们带来非常美好的生活前景,让社会更加和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