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理。《礼记 礼器》中解释为“义理,礼之文也。”汉指经义名理。《汉书·刘歆传》“及歆治《左氏》……由是章句,义理备焉。”宋后 普遍称讲求儒家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为“义理之学”。 中华义理,即义理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体系,是由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人文精神,生存智慧,人文哲学,民族价值观念构成的有机体,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华历代思想家的思想精华。
中华义理包括仁 义 礼 智 信 忠 孝 廉 毅 和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与此同时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义理之学中,则举足轻重。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 颜渊》)很简单的一段对话,樊迟问孔子何为“仁”,孔子用了两个再简单不过的字回答“爱人”。由此,孔子将儒家最核心的思想定义为“仁者爱人”。与此同时,《论语》中强调即爱人,则仁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表现在,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而归结起来就是,对人则有爱心,即爱人。
《论语》,儒家千年之经典,穿越历史长河,当它呈现在我们眼前之时,却恍然发现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仁,始终是个抽象的理想的概念,在与两千年前的圣人的对话中,我们将如何感悟?何为行仁之法?如何践人之道?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人,斯仁至矣。”(《论语 述而》)
--孔子说,仁离我远吗?我想做到仁,仁就来到了。由此可见仁源自人心。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就是说仁是先付出艰难劳动,然后才获取。由此仁的真实是一种付出。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有,以友辅仁。”(《论语 颜渊》)
--曾子说 君子用文章和学问来交朋友,用交朋友来培养仁德。由此,仁,乃相处之道。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 雍也》)
--子贡问 假如君主广泛施惠于民而且能周济民众,怎么样?能称之为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那一定是圣人的境界了。尧舜大概还做不到呢!作为忍者,自己要立身同时又要使他人立身,自己要通达同时又要使他人通达。能从当下的生活中推己及人,这就可以称为践行仁的方法。”
同时孔子还提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也就是说,出门做事要如同见到贵宾一样,使唤人民要如同主持重大祭祀一样。自己不愿意要的东西就不能强加于别人头上。
如此践人之道 无非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强调普天之人,无高低贵贱之分,由此而立人,达人,立天下之人,达芸芸众生。
仁爱之事,大可富国强邦,小可和谐邻里。不在于花言巧语,伪善献媚。不可追求理想化的世界,赵王迁不重伤,不擒二毛,亦无非茶余饭后的谈资,为人耻笑。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极为丰富,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穿越千年,仁爱之道,无非生活之道,处事之道,践行之道。仁者爱人,在生活的涓涓小流中,立天下之人,达芸芸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