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义的价值 [复制链接]

46#

对人生的终极目标与根本价值的思考和追求,在每个民族和国家那里,都是关系户存在的,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种普遍性追求以独具的特色体现对义的思考和追求,表现出强烈的民族风格与民族气派,中华民族如此突出地重视义,强烈地追求义,与深厚的民族智慧有关。换言之,义来自我们的民族智慧。
TOP
47#

仁义

儒家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战国时的孟轲曾着重提出,汉儒董仲舒继承其说,将“仁义”作为封建道德的最高原则。宋代以后,由于理学家的阐发、推崇,“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别名。常与“道德”并称为“仁义道德”,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对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都有较大影响,肯有一定的欺骗性。《老子》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孟子.梁惠王上》:“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赵岐注:“有仁认之道,可以为名。以利为名,有不利之患矣。”朱熹集注:“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
TOP
48#

义理。《礼记 礼器》中解释为“义理,礼之文也。”汉指经义名理。《汉书·刘歆传》“及歆治《左氏》……由是章句,义理备焉。”宋后 普遍称讲求儒家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为“义理之学”。 中华义理,即义理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体系,是由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人文精神,生存智慧,人文哲学,民族价值观念构成的有机体,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华历代思想家的思想精华。

中华义理包括仁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与此同时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义理之学中,则举足轻重。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 颜渊》)很简单的一段对话,樊迟问孔子何为“仁”,孔子用了两个再简单不过的字回答“爱人”。由此,孔子将儒家最核心的思想定义为“仁者爱人”。与此同时,《论语》中强调即爱人,则仁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表现在,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而归结起来就是,对人则有爱心,即爱人。

《论语》,儒家千年之经典,穿越历史长河,当它呈现在我们眼前之时,却恍然发现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仁,始终是个抽象的理想的概念,在与两千年前的圣人的对话中,我们将如何感悟?何为行仁之法?如何践人之道?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人,斯仁至矣。”(《论语 述而》)

--孔子说,仁离我远吗?我想做到仁,仁就来到了。由此可见仁源自人心。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就是说仁是先付出艰难劳动,然后才获取。由此仁的真实是一种付出。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有,以友辅仁。”(《论语 颜渊》)

--曾子说 君子用文章和学问来交朋友,用交朋友来培养仁德。由此,仁,乃相处之道。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 雍也》)

--子贡问 假如君主广泛施惠于民而且能周济民众,怎么样?能称之为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那一定是圣人的境界了。尧舜大概还做不到呢!作为忍者,自己要立身同时又要使他人立身,自己要通达同时又要使他人通达。能从当下的生活中推己及人,这就可以称为践行仁的方法。”

同时孔子还提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也就是说,出门做事要如同见到贵宾一样,使唤人民要如同主持重大祭祀一样。自己不愿意要的东西就不能强加于别人头上。

 如此践人之道 无非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强调普天之人,无高低贵贱之分,由此而立人,达人,立天下之人,达芸芸众生。

   仁爱之事,大可富国强邦,小可和谐邻里。不在于花言巧语,伪善献媚。不可追求理想化的世界,赵王迁不重伤,不擒二毛,亦无非茶余饭后的谈资,为人耻笑。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极为丰富,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穿越千年,仁爱之道,无非生活之道,处事之道,践行之道。仁者爱人,在生活的涓涓小流中,立天下之人,达芸芸众生。

TOP
49#

   关于群体稳定的维持,荀子说就是靠义,就是靠这些道德的规范,遵守这些规范,社会关系才能够稳定和谐发展,这是古代儒家对人和禽兽区别的理解。现在来看,我想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对做人来讲,既然人和禽兽区别就在人有精神生活,不是只有物质生活,做人最基本的一点就应该把精神生活放在第一位,所谓“义以为尚”。如果忘了这一点,如果只是追求物质利益,那这个境界按照中国传统思想来讲就近于禽兽。如果完全自然,只追求物质,就和禽兽差不多。所以中国人很重视和禽兽的区别,唯一和禽兽的区别就在这一点,就在这精神生活。这是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第一个道理。这也是义的现实意义所在。
TOP
50#

义作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

义把义作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蕴。在中华文化中,对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价值的思考与追求,体现为对义的思考与追求。义者宜也,是合宜、应该的意思,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应该依归的人间正义。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义道德”,“仁至义尽”,“假仁假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人生价值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辞严”。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义诊、义演、义卖、义务……,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TOP
51#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TOP
52#

自春秋以来,“义”一直是中国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即中国的主导价值观。它和“礼”、“仁”等观念一起,构成中国八大传统道德概念(“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若据韩愈的理解,“义”几乎是八大传统道德概念的综合FONT face=宋体>“行而宜之谓之义”。但由于当时人心思“治”的社会实践规定了理论主体的实践活动必然体现其它阶层的意愿,因此其“积极活动”的结果——“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便是符合包括普通百姓在内的该价值的实践主体——中国人的利益和目的的。

TOP
53#

  能先考虑道义而后才考虑个人私利的人是光荣的,把自己的利益得失摆在第一位,把道义放在后头的人则是可耻的。[em08][em03]
TOP
54#

在人生的历程中,义始终是人们的价值向导,义要求人们不贪利,不畏势,不媚俗,做一个有道德自觉心、有尊严、有主体独立精神的人,而不是做一个被欲望所左右、被权势所奴役的人。
TOP
55#

   义的价值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有三绝,其中一绝是关公——关云长的义绝。从古自今关公都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尊重,直到现在人们还供奉着关公的塑像,已是钦佩和敬重。关公因义而受到人们才敬仰和尊重,并被人们一直供奉至今。那这所谓的“义”到底是什么呢?它会如此受到人们的追捧,它又有怎样的价值呢?

      所谓“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义的基本含义是在自己的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产生的利益大于弊害,并且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利益。古人有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说重义者是为君子,而重利者是为小人。《荀子?荣辱》中也有:先义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是说能考虑道义而后才考虑个人私利的人是光荣的,把自己的利益得失摆在第一位,把道义放在后头的人则是可耻的。这些是我们行为中所体现的义的思想和应有的做法,是我们理解义的前提,是义的价值的所在。我们知道人的生命是很可贵的,可孟子却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充分说明了义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说明了义的价值取向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追求的。

      那义的价值是什么呢?就是培养中华民族的正义精神,重情守义,舍利取义,不能见利忘义。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认识到义的价值,再在认识的基础上培养义,然后把义的精神价值发扬光大,因为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道德品质的充分体现。

TOP
56#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TOP
57#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义与利同样不可兼得。孟子曾经说过,“舍生而取义”,可见在儒家文化中义占有的重要位置。在当代社会,我觉得同样不可缺少义。有人背信弃义,有人中饱私囊。贪污腐败,弄虚作假都是因为在道德的天平上缺少了义。在面对金钱的诱惑,义变得一文不值。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反思。也许高薪可以养廉,但是思想的匮乏和贫瘠是不能用金钱来弥补的。
TOP
58#

人生处世,道义为先,道义永远是放在首位的,个人小利要顾,但一定要放在大义之后。

大义,是最重的标码,是衡量一个人社会价值的标码。

损一毛而利天下,不为者,禽兽也

TOP
59#

“义”的价值,最终决定于行义的范围,行义的程度。大,则天下存亡以与“义”;小,则个人价值观也偏易。。
TOP
60#

并不能说只为国家为世界才能称之为大义,人与人之间的情义有时候更能体现价值。
史记中刺客列传写到一人名聂政,为报答韩国大臣严仲子刺杀韩国国相侠累,并在刺杀后以免连累姐姐而自毁容貌,挖肠而出。死后尸体暴于街市,悬赏询问此何人,路人皆答不识,聂政的姐姐听说后知道是聂政,于是奔往韩市,抱尸痛哭并大喊:此乃轵邑深进里聂政是也!后撞死与尸旁。
为什么此事被写进了史记又流传了几千年,我觉得正是因为它狭义的价值光辉在灼灼闪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