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孔子时期,儒家提倡仁智礼信,尤以仁为重。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足可见人是渗入寻常百姓的起居。
彼时的孔子“干七十余君而不用”退于周“读史记事而作春秋”。当至儒学大行其道时,义贯彻了一个百姓生活:道理叫公义、情谊叫情义、内涵叫意义、结拜叫结义、造反叫起义......
从某种意义上,义已取代了仁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以义著称的人,本称为义士,受人爱戴、景仰,不管是大义凛然的荆轲还是偷偷摸摸的时迁。
因义发生的事叫义举,必定远近闻名、历史留名,无论是陈胜揭竿还是武松打虎。
以义行事的部队叫义师,受人欢迎、箪食壶浆,或是仁义之师如刘备或是草寇流氓梁山伯。
义,已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判别着当为与不当为的标准。
君不见,至今人们还吟唱着桃园三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