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4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舍利取义 [复制链接]

61#

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说人要以天下大义为重,在“生”与“义”不可兼得时,宁可舍生而取义。古人尚且认识如此,何况我们呢!
  舍生取义,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正义事业舍生取义。从茹毡饮雪的苏武到“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闻一多,许许多多的英雄一直为世人所景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这首正气歌问世以来,一直回荡在人们心中,与史册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诗句交相辉映。
TOP
62#

人是社会的动物,每个人都必须和其他人共同合作,经成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谋生存、求发展,在群体中,如何调节自己的行动活动,以便和其他人友好合作,和整个群体和谐相处,这对每个人来说,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实践中,都是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而要从根本上,从长远解决好这个大问题,又必须认清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价值,从而也就必须明了什么是义,什么是不义;如何才能符合义,达到义。这就是从客观上提出了要求和可能,使义得以产生和发展。
TOP
63#

在人生道路上,每走一步都会有所取舍。有的人走这边,那是为了义,有的人走那边,却是为了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利益会引着人往自私的道路上走,自私的同时往往也在损害别人的利益。能够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像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所说:“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这样的境界可以说是舍利取义啊!
TOP
6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
舍生取义成仁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士可杀,不可辱。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TOP
65#

        当义、利发生冲突时,要绝对地、无条件地弃利取义,人即使处于生死抉择之时,也不应偷生而害义,诚如孔子之“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马庆强将利他行为总结为七个阶段,分别是自我为中心、互补性利他主义、首属群体利他行为、规范性利他行为、自我牺牲利他行为、自然利他行为和圣人式利他行为。我们一般认为,儒家思想里的“义”是属于较高阶段的利他行为。他们的思想,甚至影响到中国古人的判断个人的价值的标准,不是“成功”,而是“取义”、“成仁”,不以成功论英雄,产生了像岳飞、文天祥之类为民族而战的英雄,也有像在近代中国为民主而战的无数的无名英雄。
TOP
66#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em04][em08]
TOP
67#

“义”即是在行为中表现主来的正义精神。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论语》里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要舍利取义,利有物质利益,也有精神利益,有个人利益,也有整体利益。人们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但是在大利对自己的小利的时候,我们就要舍小利取大利,那样才是正确的,更要舍利取义。
TOP
68#

要一个人做到舍生取义,这是非常难的。毕竟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宝贵的。当我们面对义,面对道德与生命,我们因该斟酌孰重孰轻,我们可以去舍利取义,但是不要轻易尝试舍生取义。在通常情况下,活着是最重要的。我希望世界上的人们都拥有一颗正义的心,当需要见义勇为的时候,能够有很多的勇士站出来,可是如果你连自己都保护不好,你又如何去保护别人呢,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去就落水者的时候,也许一条命会变成两条。孔子教我们以“义”,也告诉我们“仁”,仁德基本不就是爱自己吗?当然有的时候,我们是必须要做出这样的牺牲的,尤其是在国家危亡等时刻,这关系到我们的民族尊严。电视上总是宣扬那些舍生取义的大德之人,可是对于小的“仁”,小的“义”却视而不见。不是每个人都有“杀生成仁”的伟大胸怀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因该从小的义做起,勿以小恶而为之,勿以小善而不为。最终将可达成大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2 12:50:35编辑过]

TOP
69#

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面对诱惑的时候能够选择放弃!
TOP
70#

义利不可兼得时,要舍利取义。 人不能见利忘义。信义比金钱更重要。 不义之财不可取。 谈“义”必须落实到“利”的实际行动中去。 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值得提倡。 义和利可以统一。 为私利而毁公义是可耻的。 做人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符合道义的利才能长久。 不顾诚信追逐利益的人只会自食恶果。 利是义的存在基础。
TOP
71#

利有物质利益,也有精神利益;有个人利益,也有整体利益;有眼前利益,也有长远利益。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义”贯穿于中国的历史,“义”字似乎那么好写,但是完整的诠释义将有说不完的长篇。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认真的审视义与利,不要见利忘义,利益的失去可以用努力补回,但失去信义将很难补救。

TOP
72#

古有诗人写下:“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之诗句,而现在物质空前发展的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关于义的思想觉悟甚至不如古人高。这是为什么?因为现在的社会,物质日益膨胀,虚荣心空前高涨,人们大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放弃所谓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的义,许多人为了利益兄弟反目,妻离子散。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利与义都会有冲突,如果没有冲突,这再好不过,如若有,我相信现在的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利益,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如果是个人的利与义冲突了还好说,那如果是国家的义与个人的利冲突了呢?犯罪吗?

所以利与义的问题,现在并不是只是个人问题了,而应该升华到整个国家的大范围。我们都应该好好反省一下,利与义如果要我们选择,我们应该怎么做,是的,是想要怎么做而不是怎么想,想是没有用的,慷慨陈词人人都会,但是真正做到的,又能有几人?

TOP
73#

     俗话说:“有舍有得,不舍不得”。人的一生总要面对很多的取舍,关键看你如何选择。在利与义面前,你是选择舍义取利还是选择舍利取义?选择舍义取利,或许你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却得不到精神上的愉悦,你人生的价值也将永远得不到真正的体现。人们所敬佩的永远是那些为社会为人民不求回报的奉献自己的人,在这个物欲膨胀的年代,价值的最高体现也并不在于名利金钱,也不在于追逐名利,而是舍利取义于精神的深度。无数伟人用他们 的行动诠释了义的精髓,我们应当向他们学习。

TOP
74#

义死不避斧钺之诛,义穷不受轩冕之荣。([汉]刘向《新序?义勇》)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人生的意义,史学家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有的人为了追求正义,去追求真理而永远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种人死的光荣,死的伟大。然而就是有那么一小部分的人,为了自己的一小点自认为的光荣来违背正义,最后被正义所诛杀,这种人,就不值得去死,在我看来是需要凌迟的!

TOP
75#

[em17]

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总结出修身,齐家,治国的思想,但后代的君主没能学习到治国要以民为本的方法,只为一己私利,不谋天下人都大义,最终导致国破家亡。改朝换代后,开国君主能够励精图治,为子孙建立基业,而之后的国君,长于深宫内院,娇生惯养,不知民生之疾苦,百姓之苦难,肆意荒废国事,置社稷于危难之中,导致下一个农民起义的推翻,或是被北方游牧民族侵略。这样的结果,都是因为君主舍弃了义而追逐利造成的。

利与义,这是一对相矛盾的事物,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无法调和的矛盾,人在面对利与义的抉择时,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选择的不同,则是自身品行的原因,汉奸在面对生存利益与民族大义的选择前,也是艰难抉择,谁都想两全其美,但事实如此,只能选其一时,汉奸选择了前者,舍弃了大义,而千古留名的英雄却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大义。

在利与义的选择面前,还不能深明大义的人,便是朱熹所言:“此便是无克己功夫。”所以在学习做人之道时,要深知仁义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做样子给别人看而学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