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4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舍利取义 [复制链接]

3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在人生道路上,每走一步都会有所取舍。有的人走这边,那是为了义,有的人走那边,却是为了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利益会引着人往自私的道路上走,自私的同时往往也在损害别人的利益。能够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像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所说:“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这样的境界可以说是舍利取义啊!                                                                                                                                                所以读书要明确目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是为己,为义,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一是为人,为利,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只能选择前者,这是没有什么好犹豫的。

TOP
32#

道义=舍利取义。道义的意义是很抽象的。你说道,是大义凛然舍身取义文天祥。可我可以说,道是盗亦有道梁山好汉时迁。不难看出道不是唯一标准,而义才是阐述品格与意志的关键。义,代表恪守本分,代表务实向上,代表以己度人,代表理解宽容大度。

鲍叔牙力荐管仲为相。王说管仲战场上躲在后边,鲍说他家有老母妻小。管仲为相成就一代王朝,义不在鲍叔牙与管仲是好友,义在于管仲是治国佑君的贤才。

TOP
33#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

这段话,我们并不陌生了。今天常用描述很无奈的事情时,我们常感叹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就是来自于这段话。但,我更喜欢“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一句。它让我想起了那句很有魄力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总有一死,我们为什么还要畏惧呢。就像庄子那样,吧死看得平淡些,就无畏惧之言了。明知道我们总会死掉,所以我们应该烤炉怎么死才有意义。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救国救民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绝不会为了苟且偷生,而是国家之难而不顾,甚至去当走狗而求生!这样生存着还有意义吗?

TOP
34#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两句话就充分表明了我们先人对生与义的理解。生命固然珍贵,但在义的面前,即使如生命珍贵也都可以舍去。我国自古就有忠于义的思想。如岳飞,文天祥等。这些都是舍生取义的代表。
TOP
35#

利,就是利益,包括权力和金钱。义,就是正义,实际上指利益的平衡。利,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人的生存需要利,人都有尊严,人都有追求权力的欲望。而义,是社会的需要,是道德的需要,是群体生存的需要。我们中国人,历来把利和义对立起来。其实,利和义是统一的。没有利,哪来的义?义本来就是为了平衡利的分配才产生的嘛。不义,就是获得利的手段不对,一定是伤害了谁,不符合社会的道德需要。舍利取义,其实也不对。谁都有自己的合法和合理的利,如果舍弃了自己的利,而取什么空洞的义,那么也是另一种的利的不平衡,对自己也是不公正的了。

我认为义,就是公正。就是利益分配的平衡,平衡就是公正。公正就是义。任何人之间,都首先是利的关系。如果你对人家有利,人家才会对你好,才会产生义的欲望。如果你伤害人家了,人家还会产生报答的欲望吗?就无所谓义了吧。义的基础还是利。你对人家有利,就是有用,人家才用你。然后,你用人家的时候,人家还会用利报答你,这就是义了。

一个对别人一点用处都没有的人,总想着让别人帮助和施舍,还埋怨别人冷酷和麻木,请问,你有什么资格呢?别人有什么理由帮你呢?

看来,利和义都是相互的,不是单方的。传统道德,说利是庸俗的,而义是高尚的,那是不对的。是愚弄人民。任何人都有权力追求利,而且希望达到利的平衡,那就是义。

只有利和义的共存,社会才能和谐下去。

TOP
36#

利与义,这是一对相矛盾的事物,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无法调和的矛盾,人在面对利与义的抉择时,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选择的不同,则是自身品行的原因,汉奸在面对生存利益与民族大义的选择前,也是艰难抉择,谁都想两全其美,但事实如此,只能选其一时,汉奸选择了前者,舍弃了大义,而千古留名的英雄却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大义。


在利与义的选择面前,还不能深明大义的人,便是朱熹所言:“此便是无克己功夫。”所以在学习做人之道时,要深知仁义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做样子给别人看而学习。


所以读书要明确目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是为己,为义,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一是为人,为利,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只能选择前者,这是没有什么好犹豫的。

TOP
37#

    利为天下人所追,‘天下之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在今天利益遮住了许多人的眼睛,他们为了追求利益,而不择手段,冒着自己的生命,也要把追求利益放在生命的首位,害苦了许多的贫困人家,古语云:廉者不食嗟来之食,我们有怎么能为了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尊严,所以在利和义之间,我们应当选择义,我们追求的应该是正义之财,干净之利。
TOP
38#

说到义,不免让人想到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108将,齐聚忠义堂,豪气万丈,兄弟情义……

108个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

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了一个“义”字……

对于现代的人来说,这样的义还存在吗,还有多少呢……

见利忘义的事数见不鲜,可耻……

TOP
39#

在人生道路上,每走一步都会有所取舍。有的人走这边,那是为了义,有的人走那边,却是为了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利益会引着人往自私的道路上走,自私的同时往往也在损害别人的利益。能够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像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所说:“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这样的境界可以说是舍利取义啊。
TOP
40#

人生天地之间,义为重,利为轻。
TOP
41#

墨子还分析了当时社会“少义”甚至“无义”的主要原因:一是不愿,二是不能,三是示范群体的集体缺位和失范。在《贵义》篇里,墨子就曾严厉批评了当时那些所谓的“知识精英”们“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然而不为”的消极态度,谴责了为政者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不惜置天下人于水火之中的恶劣行径,呼吁他们改弦更张,多为百姓着想,为国家、为社会“不扣而鸣”。

TOP
42#

市场经济的规则必然是利字当头,这是天经地义的,也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如何体现这个利字,这就是人们需要了解和理解的了。市场的供需关系形成价格,价格形成利润,没有利润,就不可能有市场的供需关系,也就没有了市场,没有了人际交往,甚至没有了人类文明。这一层一层的套进关联,围绕的只有一个利字,也是人类发展的前提,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所谓义,并没有实际所指。到底何为义,让多少利才可称为义?如果让利的人拥有了义,那么,受利的人义又何在?如此推来论去,义不过是某一方的巧舌燥动,信口雌黄而已。所以,天下万物自有所值,利的大小变化仅随供需关系的大小变化而变化,仅此而已。
不幸的是,由于特有文化的影响,国人对利义的见解一直都是争论不休。更有甚者,一些人却要以一个义字为招牌去广揽那个利字。这不仅让人们对那个义字产生迷惑,同时又为不能鄙弃那个利字而痛苦。这种矛盾的心态,折磨着无数未能清楚地认识‘义’、未能透彻地理解‘利’的劳苦大众。
中国特有的利义关系,几千年来一直都在误导着国人。在某种程度上,迫使那些纯朴的人们苦守那意义渺茫的‘义’,而拱手将自身的‘利’呈让给打着‘义’旗的掠夺者。这传统的愚弱,这无改的迷惑,一代代相传,一辈辈容忍,来自远古,流入未来。
只有借助权柄的暴利才真正超越了利的本意,只有这类暴利才更该用那个‘义’字来衡量、去约束。
所以,利和义不应再有先后之分,也不能片面地舍此取彼!
TOP
43#

在人生道路上,每走一步都会有所取舍。有的人走这边,那是为了义,有的人走那边,却是为了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利益会引着人往自私的道路上走,自私的同时往往也在损害别人的利益。能够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像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所说:“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这样的境界可以说是舍利取义啊!

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总结出修身,齐家,治国的思想,但后代的君主没能学习到治国要以民为本的方法,只为一己私利,不谋天下人都大义,最终导致国破家亡。改朝换代后,开国君主能够励精图治,为子孙建立基业,而之后的国君,长于深宫内院,娇生惯养,不知民生之疾苦,百姓之苦难,肆意荒废国事,置社稷于危难之中,导致下一个农民起义的推翻,或是被北方游牧民族侵略。这样的结果,都是因为君主舍弃了义而追逐利造成的。

利与义,这是一对相矛盾的事物,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无法调和的矛盾,人在面对利与义的抉择时,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选择的不同,则是自身品行的原因,汉奸在面对生存利益与民族大义的选择前,也是艰难抉择,谁都想两全其美,但事实如此,只能选其一时,汉奸选择了前者,舍弃了大义,而千古留名的英雄却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大义。

在利与义的选择面前,还不能深明大义的人,便是朱熹所言:“此便是无克己功夫。”所以在学习做人之道时,要深知仁义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做样子给别人看而学习。

所以读书要明确目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是为己,为义,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一是为人,为利,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只能选择前者,这是没有什么好犹豫的。

TOP
44#

在人生道路上,每走一步都会有所取舍。有的人走这边,那是为了义,有的人走那边,却是为了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利益会引着人往自私的道路上走,自私的同时往往也在损害别人的利益。能够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像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所说:“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这样的境界可以说是舍利取义啊!

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总结出修身,齐家,治国的思想,但后代的君主没能学习到治国要以民为本的方法,只为一己私利,不谋天下人都大义,最终导致国破家亡。改朝换代后,开国君主能够励精图治,为子孙建立基业,而之后的国君,长于深宫内院,娇生惯养,不知民生之疾苦,百姓之苦难,肆意荒废国事,置社稷于危难之中,导致下一个农民起义的推翻,或是被北方游牧民族侵略。这样的结果,都是因为君主舍弃了义而追逐利造成的。

利与义,这是一对相矛盾的事物,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无法调和的矛盾,人在面对利与义的抉择时,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选择的不同,则是自身品行的原因,汉奸在面对生存利益与民族大义的选择前,也是艰难抉择,谁都想两全其美,但事实如此,只能选其一时,汉奸选择了前者,舍弃了大义,而千古留名的英雄却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大义。

在利与义的选择面前,还不能深明大义的人,便是朱熹所言:“此便是无克己功夫。”所以在学习做人之道时,要深知仁义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做样子给别人看而学习。

所以读书要有明确目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时为己、为义,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一是为人、为利,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只能选择前者,这是没有什麽好犹豫的。

TOP
45#

义者,存世之道也

正所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