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415161718192021» / 4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舍利取义 [复制链接]

256#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要做的是君子而不是小人。不义之财不可取,那些获取不义之财的人内心真的够强大,想三鹿奶粉等等,他们能够违背自己的良心去做这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啊,那些高层肯定也都是有孩子的人,他们为什么就不能站在同是父母的角度上呢?谁得孩子谁心疼,不是么?
TOP
257#

    君子注重道德、规则和道义,而小人则只注重现实得失。从《论语》中,我们看出孔子认为君子要时刻提高警惕,不能有丝毫松懈,要一心一意的修炼自我道德,努力克服一切自己人性中的弱点和缺点,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不要向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诱惑屈服,只是追求一味的功利,没有任何精神追求和价值信仰,这种人是没有什么尊严可言的。

      

君子和小人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羞耻心、尊严意识和文明教养,一个没有信仰、没有信念、没有教养、没有羞耻心和尊严意识的社会,是很可怕的,而且在这样的社会中小人文化会多起来,小人他只会以个人的厉害得失作为行为取舍的标准,这怎么行呢?这社会不是乱完了吗?所以我们更应该提倡义,提倡人们要有羞耻心和尊严意识,多去做些义事,这样的社会才是人人所向往的。

TOP
258#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古代,圣人们就为我们明确的确立了德贤之人的标准,他们的意图在于引导百姓成为君子或者接近君子之人,最终使国家成为一个充满圣贤之人的国度。

这一标准是正确的,值得每个人作为立身之本去亲身践行。但是,今日中国出现的种种为利益熏心的事例让我们看到中国人道德的缺失。这对于一个文明古国来说是羞耻。这值得每一个人深思,中国的未来去向何方。

如何正确对待义与利?每个人渴望利,这是正常的。但是,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个人利益和大义相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义。这也许会使你失去暂时的利益,但是取而代之,你会获得社会的认可,你的精神世界也会得到极大的富足。我认为,这是作为一个社会人能够得到的最大的利益。

TOP
259#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孟子·告子上》对于利与义的取舍。 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许没有这样深刻的取舍,但在一般的诱惑面前我们却时常面对着这样的取舍,在利益面前,我们是取利还是取义?不同的人用实际行动给了我们不同的答案。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的是利益,对义和利的不同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钱财乃身外之物,对于利那只是一时得到的物质,时间久了那样的满足感也就消失了,而义却是一种精神,能够长期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作为君子时常心胸宽广无忧,作为小人却时常焦愁忧虑。在见利忘义之时,用一时的小利换来长期的焦虑,这样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又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君子的人常常有人来亲近,小人却时常让人见而走远。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如果因为一时的见利忘义,那恐怕以后再没有人帮助你了,如果你能取义舍利,那可就细水长流,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总有有那么一些为你挺身而出的朋友。所以利乃身外之物,我们更应该保持一份心灵的净土,让精神的世界永远得到滋润。

TOP
260#

舍生取义意为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出自《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今天和平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已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TOP
261#

       在舍利取义的基础上,我们同时不能忘却儒家的另一个核心——中庸。何谓中庸?“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章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

此二句皆为朱熹对“中庸”的涵义及其重要性的一个阐述。我们可以这样简要的理解,中庸即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执两用中,以致稳健,符合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宽容包纳,和而不同。中庸还被理解为中道,即不偏袒于任何一方,使其保持平衡。有的也理解为中行,即人的外在吃穿住用各方面相互牵制、补充,诚如“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欲”,此即中庸的一般见解。总的说来即到达三方面的平衡:内心与内心,外在与外在,内心与外在。至于其深刻涵义,在此无法详细,有言之无味之感,只能靠我们在生活中慢慢感受吧!

TOP
262#

[经典学习]十、舍利取义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

君子之学进于道,小人之学进于利。([隋]王通《中说.天地》)

义死不避斧钺之诛,义穷不受轩冕之荣。([汉]刘向《新序.义勇》)

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TOP
263#

假如利与义分别位于天枰的两端,那么这个天枰永远都不会平衡。利与义互相争斗,永远不会实现共赢,一方的胜利必定以另一方的失败而告终。在现实生活中,利与义的取舍往往是艰难的。在利益面前,人们难免会动摇,当今的食品安全问题就是典型的例子。一些缺德的商家,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违背道义,在食品里面任意添加危害人体健康的添加剂。他们是赚取了很多钱,但同时他们也失去了道义,失去了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这有意义吗?只活在物质和利益面前的人与活在精神和道义的人相比,前者是多么的渺小!
TOP
264#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义是指道义、道德、正义。利与义之间的取舍一直是道难题,是舍义取利为小人,还是舍利取义为君子呢?这道难题考量着每一个人。孔夫子又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也就是说,君子把义作为根本,按照礼义来实践它,用谦虚的态度谈论它,靠诚信来成全它。这才是君子。君子重义,并不是说君子就不要利,而是取之有道,是将利看得比义轻罢了。君子为众人所仰,有时利会自己找上门来。义者会衡量“利”与“义”之后而取舍;伪义者与利者则来者不拒。
TOP
265#

我这有一个舍利取义的典例与大家分享:王粲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人。汉献帝西迁的时候,王粲也迁移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他,认为他非同寻常。当时蔡邕以才学著称,,在朝廷很有地位。上他家拜访的人车马塞满了巷口,宾客满座。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蔡邕来不及穿好鞋子,倒穿着鞋去迎接他。王粲进来以后,众人见他年纪小,身材又矮,在座的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后代,有非凡的才学,我赶不上他。我家里的书籍文章,全部要送给他。”先前,王粲和别人一起走,读路边的碑文。别人问他:“你能把它背诵下来吗?”王粲说:“能。”于是叫他背转身背诵,一个字也没错。他强记和默记的能力就是那么好。王粲生来善于计算,做算术时,推理验算得很周密。他擅长写文章,提笔成文,没有需要修改订正的地方。当时人常常认为是事先构思好的,但即使经过反复斟酌推敲,也不能比他做得更好。

TOP
266#

                                                                                                      舍利取义才是王道

     “义”和“利”孰轻孰重?几千年来,它一直是思想家们争执的焦点。诸子中的法家主张“贵利轻义”;道家以既超道义又超功利的态度来看待义利;墨子认为义利合一,志功双规;而儒家创始人孔子则提出了“重义轻利”的思想。

     在《论语•里仁》中,孔子就对“义”和“利”作出一些诠释,如“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意思是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的主张非要怎样不可,也没有一定要反对的事情,只求一切行事合于义。又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说君子了解义,所以行事也以义为标准;小人了解利,所以行事易于先追求利益。还有“放于利而行,多怨”,这让我们明白,孔子认为若做一切事情都要以追求利益为目标的话,容易招致他人的怨恨。《论语•述而》中有“德之不修……闻义不能徒……是吾忧也”,这是在告诫人们:若知道了义之后,还不能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求合于义,是让人忧虑的。在《论语》中的斗争,“义”很明显占了上风。

    通过《论语》,我看到了合于“义”的“利”的可取,不合于“义”的“利”虽贫不取,“义”一定要放在“利”之前。

    孔子在《论语》中已经将“义”和“利”的关系解释得淋漓尽致,而《孟子》对“义”的注解则更加深了我对“义”的“利”的理解。“义”在孟子看来就是民意,“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看重了民心的作用,他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发展壮大的关键。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地影响未来,故他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TOP
267#

在我们所熟知的武侠小说里,总是塑造这样的两组人:一组见利忘义,遭读者鄙弃;另一组,舍利取义,受读者敬仰。历史的车轮在不断的前进,我们依然称赞当时小小年纪却接连两次放下做大官的机会而取大义的晏殊;感慨裴度十五六岁面对两条镶满珍珠的玉带无动于衷,坚决归还,自己也圆了自己心灵的再一次洗礼。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依然存在卖友求荣之类的人,他们把利益看的比一切都重要,他们或许分不清什么是义,但至少“取之有道”应该是知道的,只是在他们眼里这个太微不足道了。面对一时的荣誉,面对真诚的朋友,荣誉或只是过眼云烟,朋友则是一辈子;面对父母分配不均的东西,面对可爱的弟弟或妹妹,东西可能很昂贵,但要注意,此时它已不值一提。
TOP
268#

        “义”和“利”孰轻孰重?几千年来,它一直是思想家们争执的焦点。诸子中的法家主张“贵利轻义”;道家以既超道义又超功利的态度来看待义利;墨子认为义利合一,志功双规;而儒家创始人孔子则提出了“重义轻利”的思想。

       《孟子》对“义”的注解则加深了我对“义”的“利”的理解。“义”在孟子看来就是民意,“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看重了民心的作用,他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发展壮大的关键。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地影响未来,故他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TOP
269#

孟子的言论使我联想到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金钱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能否正确对待和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不仅影响到自身做人做事,而且也是一个国家能否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先哲们如明灯般的教诲,它们照亮了我们的夜行路。我相信,“君子重义,小人重利”、“舍利取义”等这些智言睿语,一定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后面对社会中各种各样的诱惑时作出正确的抉择!

TOP
270#

“义”用通俗的话语说,就是公正的、有利于社会大众的道理。像如:作为上属,首先要出于公心、公开、公平、公正办事;作为下属,都拥有平等的生存权、经济参与权和相对公平的发展权等。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促进社会的整体协调、和谐发展,让大家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重义,从大处讲是高扬民族气节,从小处讲是修炼个人品德。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义”的道德内涵,归纳起来有以下类型:一是身居庙堂“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二是身在江湖“位卑忧国”、“匹夫有责”;三是待人交友“与人为善”、“信守诺言”;四是对待金钱“舍利取义”;五是对待生活“知足常乐”;六是对待家庭“遵行孝道”;七是坚持原则“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八是对待邪恶“疾恶如仇”、“伸张正义”;九是报效国家“杀身成仁”;十是对待人生“达则兼济”、“穷则独善”。可以说,尽管古人的这些道德原则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确实属于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和道德文化经典。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