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以义制利 [复制链接]

9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孔子的思想倾向于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①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②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即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
TOP
92#

孔子说过:“富者可以求,就是执鞭贱职,吾亦愿为。”但是,在如何赚取利润,在利和义的问题上,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与做法。有些人为了金钱可以丧尽天良,他们的生意经是“若要发,狠心刮”,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弄虚作假,坑害买主。在明清之际,就有“放京债者,山西人居多,折扣最甚”,其放债利息“皆八分加一,又恐犯法,惟立券时,逼借钱人于券上虚写若干,如借十串,写作百串”。但是,在晋商中占主流的却是良贾和廉贾,他们主张以义制利,强调在经商活动中以伦理道德为先。光绪年间山西大旱,就有乔姓富商,为了搞好赈灾,他亲自部署,要求:第一,凡本乔家堡的人,按人发给若干粮食;第二,在村里的大街上安一口大锅舍粥,以应付外来的饥民;第三,家中男女老少一切从简,一年内不准做新衣裳,不准吃海味山珍。仅从这次赈灾,便足以看出晋商的精明与宽厚,既救了老百姓,整顿了家风,又扬了美名,利国利民利家利己,真可谓一举多得!他的行为,第一是讲信,第二是讲义,第三才是讲利。可谓对晋商先义后利,以义制利价值观的概括与总结之语。因此以义制利是可行的,在现代社会也更是需要这样的意识,不一味地去追逐利益,同样也要有义的追求,以义制利。
TOP
93#

义是纯洁的、崇高的,是不可以也不允许被玷污和庸俗化的。放手去做好事,尽管知道“利他”会为自己带来名声,但却不被名声及其附属物奴役而专心利他。这种行义,可以是瞬间,也可以是一辈子。一时冲动或是受到某种积极的感染和激发,瞬间行义,只要不是另有所图都应该被肯定。在利他的时候,并不总是排斥利己、并不总是妨碍取利,而很多时候两者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但“利他”始终是第一位的,是主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国家对其中的某些不足之处加以引导,那么这个国家将是无比和谐的,是无往而不胜的。
TOP
94#

古人云:义与利,人之所良友也。人字的结构就好像义与利相互支撑一样。正义,在个人层面其端正行为,符合道义。在社会层面,其建立公正公平道义的制度。谋利,即谋取利益。做为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人性光辉所在,后者是生命延续所据。正其利当谋其义,就是以义率利,义利兼得。这一立场,可以从义利关系的理性认识和义利取舍的社会实践两方面得到证明。
TOP
95#

义利观是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重义轻利”,认为“君子义以为质”,主张在处理义利二者关系时,强调以义制利,以义生利,二者不可兼得时,要以舍生来取义, 人的利欲是无止境的,社会财富却是有限的,人的利欲实际上难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人们对于利欲必然要有所节制。“以义制利”,才能调节人的利欲无限性与社会的财富有限性的矛盾。他说:“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所欲虽不可尽,求者犹近尽;欲虽不可去,所求不得,虑者欲求节也。道者,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天下莫之若也。”就是说,人的自然情欲,虽然不可能充分满足,但可以尽量得到满足;虽然不可能去掉,但可以努力加以节制。依靠礼义道德这些求利和节制利欲的规范,才既可能恰当地满足人的情欲,又可合理地节制人的情欲
TOP
96#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舍身取义的精神成为了后人的学习典范
于是出现了舍身取义的邱少云,梁启超...
“义”是奉献,是牺牲,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
TOP
9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自古以来,义利就是相辅相成,联系密切,不可分割的,如果谁想要割裂二者的关系,那必然会走向极端。所以,直到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地处理义利关系。“义”,即为正义、道义,是人接受后天教化之后形成的道德行为准则;“利”即为利益,是人内心最原始的欲望。《史记》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古人早就参出这个哲理:“趋利性”是人的一种本能。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那就是,“利”是“自我”的体现,而“义”则是“超我”的体现。但人活在这世上一生,难道就只是为了追求利益吗?那这一生也未免太过浅薄了,而且人之所以和动物不同,就在于人有头脑,有思想,可以自己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正如董仲舒所说:“若去其度制,使人人从其欲,快其意,以逐无穷,是大乱人伦,而靡斯财用也,失文采所遂生之意矣。”所以说,我们要学会以义制欲,而这个以义制欲又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一,是要见利思义。《论语》有云:“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是用自己的“义”制住了自己的“利”,促使自己趋于一个“成人”。若不然,那便是董仲舒所说的:“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想想那么多腐败官员,如果他们在面对诱惑,面对不义之利时,如果能够想起“义”,能够想起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并控制住不合道义的私利,又何至于落个众叛亲离,锒铛入狱的下场!故“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而厚于财也”。其二,是要由义取利。孟子有云:“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苏轼亦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而我们最熟悉的也是最通俗易懂的莫过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了,所谓“道”,就是要遵循“义”,先义后利,如果不符合道义,那么千金万两我们也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就是要靠自己的双手,靠自己的努力,脚踏实地地去创造财富。其三,是要谋取公利。但凡提到“利”,我们首先想到的都是“私利”,可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真能做到“以义制利”,那么到那时“私利”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那时“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可谓“大同”。当然,我们不能像商汤、周武王那样救民于水火,也当然,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和平年代,我们要做的就是按道义做好身边的点滴小事。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他们就是典范,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认为他们看似只是做好了自己,其实无形之中却是“谋取了公利”——因为他们的道义精神会一直流传,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受到熏陶的人又继续去践行道义——以义取利,谋取公利。
TOP
98#

代替湖北大学詹雨菲回帖:
众所周知,儒学的核心是仁,而仁是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以及人类社会秩序所必须的与人为善。这种善有时是纯粹的,但也会超出底线,有些情况下人们难以抵御自己贪婪的欲望,因此必须出现道德来约束人的欲望,给欲望划一条界限,不超越这条界限的就是有利的,超过了这条界限就成了恶,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条界限来划分清晰善与恶的标准,对善进行奖励,对恶采取惩罚,那么出于并非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公众的这个界限就是一种公平正义。
TOP
99#

义与利是对立的,选择了利,势必就要放弃义;自古今历史来,选择义的人,最终都名垂青史;选择利的人,虽然一时获利,但终究遗臭万年;苏武坚定操守,牧羊北海,虽有万难,但终究青史流传;而作为降将的李陵,虽有一时富贵,但最终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TOP
100#

孟子去见梁惠王的时候,梁惠王首先问的是孟子能不能给国家带来利益,“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梁惠王上》),这不仅是梁惠王对孟子说的第一句话,同时也是《孟子》一书的开端,这反应了当时的一个社会现状,各国相争,唯利是图,而将仁义拋诸脑后,这也正是孟子力图要去解决的问题。在当时之所以会出现“臣弑君”、“子弑父”等一系列有悖人伦的现象,原因在于“苟为先利后义,不夺不餍”,如果我们只见利而忘义,那么我们的心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这就会造成争抢,小到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攻城掠地,无不是为利,因此,太史公说“利诚乱之始”。对于个人修养来说,我们应该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作判断时心中要有符合正义的评判标准,做事过程中要做到适宜。在生活中做到正义先行,而后考虑利,追求符合正义的利,做到以义制利,才不会违背仁义道德。
TOP
101#


人有了义再去追求利,是光荣的,求利也是为了更大的正义,而有了利益,再去追求正义,是耻辱的,往往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采取寻求正义,那时所寻求的正义也不会是纯粹的正义,而是掺杂了利益私欲的扭曲的正义。不为了利益而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获得利益往往无往而不利,而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想要再转而获得正义,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已经被利益熏昏了头脑,所作所为已经偏离了正义的方向。错误是无法被修正的,就像镜子破碎了,即便修复,也还是会有裂痕,掺杂了利益的正义也不会是纯粹的正义了。
TOP
102#

义利应当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没有义的利是不会长久的,也是不牢固的。盲目追求利益而不顾义理,必将受到惩罚,最后会既得不到钱财,也会丧失名誉,得不偿失。最好的状态,是在行义的基础上谋利,不可贪心,不可循私欲,以义制利,以义取利。
TOP
103#

利欲之心是个人所私有的人欲。遵循天理,不去求取利益,自己无往而不利;放纵人欲,去求取利益而没有获得,危害已经随之而来了。有利欲之心不可怕,问题要能进行自控,不把一切看得太重。面对当下名利之风渐盛的现实生活,面对物质压迫精神的现状,能够做到视名利如粪土,视物质为赘物,在简单、朴素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充实,才是将自己始终置身于一个平和、自由的境界。各种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日趋成为全球性关注的问题,众多青少年在欲望难达之后纷纷选择轻生,草草结束便意味着放弃花一般的美好未来。影视界新星乔任梁,毕业于名校的中兴公司高管欧建新,同济大学的研究生陆经纬……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不胜枚举,令人悲痛。前行的路上难免沟沟坎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磨砺和挫折,倘若让自己的心静一静,修剪疯长的欲望,摈弃浮躁,以义之心面对生活。
TOP
104#

荀子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孟子认为,仁和义都是人固有的,,扎根在人的心中,追求利也是人的天欲,但是我们不可以放纵欲念,这样不仅不会取得利益,还会招致祸害。
TOP
105#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爱和正义扎根于人心之中,为人心固有,这是公共的天理。利欲之心产生于物和我的形体之中,是个人所私有的人欲。遵循天理,不去求取利益,自己无往而不利;放纵人欲,去求取利益而没有获得,危害已经随之而来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