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以义制利 [复制链接]

61#

义利观是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重义轻利”,认为君子义以为质”,主张在处理义利二者关系时,强调以义制利,以义生利,二者不可兼得时,要以舍生来取义, 人的利欲是无止境的,社会财富却是有限的,人的利欲实际上难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人们对于利欲必然要有所节制。“以义制利”,才能调节人的利欲无限性与社会的财富有限性的矛盾。他说:“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所欲虽不可尽,求者犹近尽;欲虽不可去,所求不得,虑者欲求节也。道者,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天下莫之若也。”就是说,人的自然情欲,虽然不可能充分满足,但可以尽量得到满足;虽然不可能去掉,但可以努力加以节制。依靠礼义道德这些求利和节制利欲的规范,才既可能恰当地满足人的情欲,又可合理地节制人的情欲。

TOP
62#

“以义制利”为中华传统“义利观”的一种很重要的规范,只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老祖宗创设的初衷很好的东西,其实常常为后来人误解或者曲解或者为某种不可告人之欲望而故意利用之。就“以义制利”而言,史书上那些光鲜的忠臣义士,其实常常是愚忠的典型代表。比如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在陈寿和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从现代意义上来理解老祖宗的这一义利智慧,义与利应是一种互为彼此、相互制约才可真正平衡其冲突的关系,亦即非义无善利、非利无强义。

TOP
63#

当人们面对利益的诱惑时,我们必须要坚守本心,以义为前提。对于现在中国的贪污腐败的现象,就是由在利益面前放弃了“义”所致。作为人民的服务者,官员应该符合社会道义,先义后利或义利并进,决不可舍义取利。
TOP
64#

义利观是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重义轻利“,认为“君子义以为质”,主张在处理义利二者关系时,强调以义制利,以义生利,二者不可兼得时,要以舍生来取义。我们为人处世,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取大义而舍小利,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TOP
65#

义利观是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重义轻利”,认为“君子义以为质”,主张在处理义利二者关系时,强调以义制利,以义生利,二者不可兼得时,要以舍生来取义, 人的利欲是无止境的,社会财富却是有限的,人的利欲实际上难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人们对于利欲必然要有所节制。“以义制利”,才能调节人的利欲无限性与社会的财富有限性的矛盾。他说:“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所欲虽不可尽,求者犹近尽;欲虽不可去,所求不得,虑者欲求节也。道者,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天下莫之若也。”就是说,人的自然情欲,虽然不可能充分满足,但可以尽量得到满足;虽然不可能去掉,但可以努力加以节制。依*礼义道德这些求利和节制利欲的规范,才既可能恰当地满足人的情欲,又可合理地节制人的情欲。
TOP
66#

      ”以义制利“与”以义制欲“有异曲同工之处。为”利“而弃”义“,是杀鸡而取卵的短视行为,最后会付出惨痛的代价。日本为美化侵略,开脱罪责,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做了却没勇气承认,还要倒打一耙,说我们污蔑,全然不顾邻国的感受。这种无情无义,歪曲历史的行为,是典型的舍”义“而取”利“,甚至颇厚颜无耻。南京上空30万亡灵是不会答应的。

TOP
67#

        “以义制利“与”以义制欲“有异曲同工之处。为”利“而弃”义“,是杀鸡而取卵的短视行为,最后会付出惨痛的代价。日本为美化侵略,开脱罪责,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做了却没勇气承认,还要倒打一耙,说我们污蔑,全然不顾邻国的感受。这种无情无义,歪曲历史的行为,是典型的舍”义“而取”利“,甚至颇厚颜无耻。南京上空 30万亡灵是不会答应的。
TOP
68#

人们不能因为看到利益就不顾义,而应该随时以义来制约自己,做义事,而不是追利
TOP
69#

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忘记自己的根本,只是一味的去追求利益。虽说人不是神,是有七情六欲的,可是过分追求利益而忘了自己根本这样只会给自己带来危害。
TOP
70#

“义”与“利”是相互矛盾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我相信没有了“义”的约束,“利”不会长久,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只会拥有短暂的自由。正如人们所说的,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约束的基础上,没有“义”的提醒,我们的灵魂就会被利益所占据,使我们迷失心智,丧失理性。
所以说:要想拥有长久的利益,就必须先求义而后求利,让“义”充斥我们的心灵,让“义”指引我们去追求“有义之财”!
在企业功利性的“利”与伦理性的“义”当中,是否存在着完美的天平来保持二者之间的平衡呢?企业功利性与伦理性能否得到统一呢?事实证明,功利价值与伦理价值取向的内在矛盾,决定了企业经营中企业功利性和伦理性间的对立,在企业生产和自治、企业竞争和合作过程中,到处体现“利”与“义”的较量。
TOP
71#

义与利之间的取舍,往往是很难把关的。只有心地光明磊落,晓明义理之人, 才能大公无私
TOP
7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伦理的精神基础是支撑伦理的道理,——是道德,是哲学以及以哲学为代表的文化。由于伦理的重要性、基础性,及其和哲学理论的密切性,人们又往往会把它看成是哲学的一部分,尽管它不能是哲学的核心部分,却可以是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道德和哲学中关于人的发展、关系及秩序等方面的部分,是道德和哲学中关于有益于人的关系及秩序的部分,当把这部分拿出来独立研究的时候,有人也把它看成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伦理学。
伦理的精神基础自其物质基础而生;伦理是为完善人的精神和物质系统而生,是以人、人的社会、人类的逐步进步及完善为目的的,是以人在世界中和谐进步为目的的。
物质世界、人的物质性、人的生物性、物质环境、生产力状态、经济状况等是正确伦理形成的物质基础,再加上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则是综合与真实的伦理形成的物质性的基础。
TOP
7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忠义一直是每个朝代英雄的特点,也是我们十分喜欢的品性,忠义的人受人信赖、推崇,就算短时间看不出有什么利,但是别人的信赖就是它最雄厚的资本,这回对他们以后的道路提供很多帮助,他们的前途也必定是光明的。
TOP
74#

古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因利而聚必定因利而散,故这种交往一定是不长久的,稍有利益的纠葛,看似牢不可股的关系就瞬间坍塌;尔如君子,大多以义气相投而结为知己,故最终会因义气不再而分,但,这种因看似不可捉摸的“义”而建立的关系实际是牢不可破的,因为,所谓"义",是根植于本心,人所固有的。故曰,以义克利。
TOP
75#

       义和利互为目的和手段,只讲义不讲利,只能是虚伪的道德说教;只讲利不讲义,就会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我们是义利观的统一论者,人既要讲利,更要讲义。有意义的人生,应当是义与利相统一的人生。我们要确立正确的义利观,在辩证中把握义利观,在结合上实践义利观。    一个光用“义”的道德来呼吁人们做出无私奉献的社会,与一个人们普遍只有“利”之考量的社会,都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一个成熟的社会也许应该是这样的:官员也好、公众也罢,都应上该有对精神信仰的敬畏下有对制度约束的顾忌。    朱熹曾经说过“利者,义之和。”利与义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正是由于符合道义,所以人们才能获得长久的利;正是由于存在着利益,所以人们才能做更多符合道义的事。正是把利与义相互结合,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