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以义制利 [复制链接]

16#

   以义制利观在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上持辩证统一的思想,既推崇道义又不拒斥利益,要求人们见利思义、循义获利,对于我国发展有着很强的现实价值。以义制利观的义利关系的辩证思想对当前我国重建信用经济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信用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准则,因为商品交换以等价交换为基础,交换双方是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构成相互信任的经济关系。

TOP
17#

利于义本不是矛盾的,在得到义的同时是可以得到利得。就好像关公、张飞、刘备三人之间义薄于天,在获得义的同时三人联合,凭借三人的共同努力获得的利也不少。义气是可以促进相互的求进心的,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共同进步,共同追求利益。只是这其中有相应的先后关系,我觉得,两者互相促进是最佳的状态。因为利而去利用义是不被赞同的,而似乎在绝境时因为义而彻底放弃利也是不明智的。人都是有欲望的,这是人的本性,没有欲望的人是不存在的。
TOP
18#

我认为先义而利,有它的道理。如果每一件事都利字当头,那就是拜金主义,所以在决定一件事时要考虑到它的影响,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但是,如果单纯追求义理会是自我陷入迷茫,毕竟作为人来说,以生存为第一要求,所以满足个人的利益需求也是必要的。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做事情时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但也要考虑到其他人的利益。
TOP
19#

提到“义”与“利”,我想到了三国时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义字当先,无论遇到什么事,先考虑的必定是兄弟情义。注重情义,才有了后来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而张飞,这个有“万人不敌之勇”的猛将,无论刘备如何潦倒,却一直不离不弃,生死相随。这种兄弟情义为人所称颂。而正是有了这种义为基础,才有了以后蜀国的三分天下。与平常的利相比,兄弟情义确实弥足珍贵。

舍得,舍得,这个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有舍才有得,想要有所得,必须要先学会放弃。这在“义”与“利”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必须有所抉择。利益有时似绽放的玫瑰,甜甜的笑脸朝向你笑,扑面而来的芳香把你浸润,你在无法辨别方向之时,不由自主的伸出你的手,当拉回时,鲜血却顺着手指慢慢地流了下来——美丽迷惑了你的双眼,将那玫瑰花下的刺掩盖。你只能舍弃了玫瑰,独自治疗手上的伤。

利,虽有美女的头颅,温润如玉、唇红齿白、肤如凝脂,却有蛇样的身子,将你越缠越紧,最后因窒息亡。而义,则似丑妇,没有美丽的面孔,却有健壮的双手,支撑家庭,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显出韵味。这正应了那句“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舍利取义,以义制利,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走飞更远,更加顺畅!

TOP
20#

“义”即是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正义精神。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听到仁义、仗义、侠义等说法。面对这些我们通常要用理性对待,不能盲目地去讲求义气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如不分是非帮朋友出气,这样并不是真正义的体现。

我们在面对利益的诱惑时,就要用义来抵制,义是维护整体的利益,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损害集体。所以要“见利思义” “先义后利”,必须在维护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获取自己的利益。

我们要发扬良好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以义来克制自己的不良私欲。
TOP
21#

“以义制利”为中华传统“义利观”的一种很重要的规范,只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老祖宗创设的初衷很好的东西,其实常常为后来人误解或者曲解或者为某种不可告人之欲望而故意利用之。就“以义制利”而言,史书上那些光鲜的忠臣义士,其实常常是愚忠的典型代表。比如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在陈寿和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从现代意义上来理解老祖宗的这一义利智慧,义与利应是一种互为彼此、相互制约才可真正平衡其冲突的关系,亦即非义无善利、非利无强义。

TOP
22#

其中辩证之处在于,义制衡下的利可广惠社会,利引导下的义可自立立人,而这正是现代社会之下理想的为人处世之道,极致图景当是良性循环-自我价值之实现紧紧贴合社会时代之脉搏,从而成就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人。现实中寻找对应,远可见比尔盖茨夫妇慷慨济世,近又有陈光标大义疏财。

TOP
23#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宋·苏洵《六国论》

在这个物质社会里,很多人舍义取利。

我们做事做人应谨记“义”应当坚持正义而不是唯利是图。

《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做人就应当正值,正道。

[em01]
TOP
24#

义、利之争,由来久矣!春秋始然。孰轻孰重,各执分说。

西汉董仲舒提倡儒学后,儒家义重于利的思想便逐为正统。在现代社会中义与利的关系更加紧密,然而这两者都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利是生存的资本,义是生命价值的一种体现。

TOP
25#

儒和道无非是我们生命的两种状态。儒家的思想主仁爱,讲求的是周济天下、关爱他人,注重社会人格的自我实现;道家思想主审美,让我们的生命飞翔,获得一个辽阔的人格超越,使我们生活得更朴素,更自然,更健康。人生就像是一条河,河岸一边是儒,一边是道。光有儒是崇高的,但也是可悲的;光有道那是自由的,但也是可耻的。儒道兼济,天地与我合一,方可完成人生互补。
TOP
26#

儒家倡导的五大美德:恭恭则不侮。就是对每一个生命都恭恭敬敬,那么他自己就不会遭到侮辱。你要是对别人永远笑语春风,别人对你也是和颜悦色;如果你对别人怒气冲冲,那么别人对你也是怒目相视。、宽、信、敏、惠,即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宽则得众。宽厚的人才能得到人的尊重,我们应建立一个人格的宽度,当抱怨成为习惯的时候,你也就失去了快乐的能力。信则人任焉。“民无信而不立”,信誉是人生的基石,晋商最注重诚信,以义制利是晋商伦理体系的根源。我们应以诚信为本,不以小利而失去长远,失去未来。

TOP
27#

敏则有功。敏就是用心灵在嘈杂的环境中寻找到有用的信息,能够从现实抓住潜在的机会,能够把握你的机遇,用智慧的含量去提升劳动的效率。敏是一种大智慧,而并非小聪明,它关乎你的态度,在遇到失败时敏锐的智慧会起到拯救的力量。成功的人生命修复的能力往往比别人强。惠则足以使人。领导要善于在精神上肯定,物质上奖励。能够给人未来的领导一定会赢得足够的尊重。
TOP
28#

在中华文化中,即使是强调义的儒家,也并不绝对弃绝功利,而是强调“以义制利”,“义以生利”,“正其谊以谋其利”,对利的营谋必须置于义的制约之下,要“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切不可见利忘义、惟利是图。有所谓“正其谊不谋其利”,那是一种强调,犹如我们讲“大公无私”一样。因为人性中本然具有非理性的低级欲望,这种私欲一般与私利相联系,是一种本能;而“义”和“公”的观念,却需要加意培育、大力强调。不充分强调“义”和“公”,就不足以抑制“利”和“私”。有强调才有重点,才有政策。在不许言利、对功利意识过度压抑的情况下,为了调动个人积极性、解放社会生产力,宣传一下物质利益和发家致富,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牟利之风过热的情况下,就再也不该搧其风扬其波,就特别需要强调“义以为上”,千万不要不分界别到处“恭喜发财”。
TOP
29#

读《论语》有感                

孔子在《论语》中,首先肯定了人对物质的需求,他指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因为物质财富对人的生活来说,是最基本的东西,是人类生存的保障。孔子更加注重“以义取利,”他指出“不以其道取之,不处也。”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义,就是孔子说的“取之有道。”在我们和谐社会的发展中,有着种种不良风气。市场经济和欧美强势文化的不断冲击,诱发了过分重利、拜金主义等观念和风气的形成,使人们过分追求极端个人利益。这与孔子的“以义取利”是背道而施的,使社会产生了不和谐的因素。因此,让人民树立“以义取利“的价值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尤为重要。

“以义取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准则。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保障人人平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 在邓小平看来,人们盼望美好的物质生活,不喜欢贫穷的生活,是自然、合理的。在利益面前,要注重自己品行,只有不损害他人、公众利益,以义取利,才能使自己真正“富与贵”,让社会真正和谐。

今天,我们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和谐,首先是让每一位公民培养正确的义利观,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进步,才能真正和谐社会。“以义取利”,不忘社会,才能真正造福社会,为人民称赞。李嘉诚以贫穷起身,“以义取利”,达到富裕。现在,李嘉诚不忘社会,经常从事慈善事业,为社会造福,和谐社会。在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中,还有一些默默为社会付出的人,他们坚守在自己岗位上,勤奋工作,以义取利,他们为人民所尊敬,他们为和谐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和谐社会,需要大家的努力,以义取利。

                                  

TOP
30#

对于“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这句话,我认为不尽然。每个人存在社会中,都会为了自己的欲念而不断努力去获取利,只是所采取的手段方法不同罢了所谓的善良正直的人会用正当的手段去获取,那么所谓的小人就会用一些肮脏的手段。这个世上不存在绝对的善人和绝对的恶人,人总存在劣根性。差别只是被欲所控制的尺度。正直的人只是会控制自己,用心中的义去制止谋利的贪念。最重要的是能控制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被邪恶所奴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