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7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16#

一个仁字,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髓,看来仁就是做顺其自然,做利于他人的事,是我们自身价值的社会体现。

让我们一起努力,有我们世界更精彩更和谐。

一起加油嘎。

[em01]
TOP
17#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尊重别人的人,必然也会被别人尊重。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宽厚是一种美德,是心的至高境界。包容错失,包容伤害,以一颗宽厚的心去接纳万事万物,那么你的心将澄净如皓月。
TOP
18#

“仁”是指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准则。既要有尊重、关爱他人的言行(即爱人):平时要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尽可能为他人着想,对自己不懂的神秘的东西(如鬼神、仪式等)要敬而远之,对身边的人要亲近并忠诚;你在身体力行地做的这个过程就是仁了。
譬如说:一个同学问你一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是你真正弄懂有切身经验的你就教他;如果你对这个问题还是一知半解,你就如实地告诉他说你还不太清楚,还在尽力地思考着这件事,弄懂时一定告诉对方。
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出:1)你推己及人的道理一定是自己行无大碍、切问而近思得来的!2)这里排除了一个急功近利好表现的因素,但又体现了一个为别人着想、急他人所急的情感。3)看出:你是一个一直在默默地追求着真理的人。看出你不是随便应付他人的态度。
TOP
19#

仁,仁爱也,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则会暴躁,不理性;不管对人、对事,都会出问题;我们只有有一颗仁爱之心,才能有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一切。
TOP
20#

博爱就是仁,试问当今社会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博爱,从简简当当的一件小事来看,老师能作到博爱吗?他爱我们真的就像是爱自己的孩子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从小到大,父母都教说要听老师的,可是,有的老师明明是自己做得不对,还在骂自己的学生做错了,真的是很难作到这样。
TOP
21#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其实这是一种境界。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做到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灾祸而难过。那么他也就有了一颗海纳百川的心,比起那些勾心斗角的生活,这样来的更加快乐和更有意义。人之间的交往就是交互式的,假如每个人都怀有这样一种态度,那么这个我们便有了一个“大同”世界。

TOP
22#

孔子的仁爱主张爱人,其实我更喜欢墨子的兼爱。

墨子认为,先秦社会之所以失范,在于人与人之间不能相爱,“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em01]
TOP
23#

在我认为:心怀大爱,就是“仁”。一个人若心怀大爱,爱一切,生灵万物,那么它即便无所作为,也是有所作为的。博爱的人是善良的,可亲可敬的,它的行为,胸怀就是仁最恰到好处的诠释。
TOP
24#

   至大至善之道德曰仁。

   道德是判断一个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按照孔子的思想,治理国家,要“以德以法”,道德和法律互为补充,所以当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最高,最完善才能算是仁。

TOP
25#

孔子认为“恭”、“敬”、“忠”是仁的基本内涵。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仁”的重要原则。

刚毅果断、言行谨慎、朴实无华为“仁”人要具备的的气质

TOP
26#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仁者,爱人
意思也就是ersonName ProductID="孙中山" w:st="on">孙中山ersonName>先生讲的"博爱'
因为有爱,所以有恨."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
只有心胸坦荡,光明磊落,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用心去爱世间一切"真善美"的人..;才会痛恨"假恶丑"的一切一切

TOP
27#

“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

TOP
28#

仁是“爱人”,爱一人者,狭也,爱天下者,侠也。

内心欣喜地爱别人。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灾祸而难过。

那就是仁,但是我认为,所谓“爱人”也是要讲对象的,不能“爱”以怨报德之辈,否则助一人而害万人,就如那东郭先生,贻笑万载

TOP
29#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TOP
30#

何为仁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曰:“其言也?,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乎?”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


子张间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具体到这五个方面的回答来看,并没有什么深奥难解的地方倒是实行起来,
一是非常困难,二是非常有用,不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是用于各界都有益的。尤其是做政治领导人的,做到了这几条,起码得人心是没有问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