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7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226#


仁,离我远吗?我想做到仁,仁就来了。仁的品质来自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仁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同情之心,也就是仁的开端。仁者爱人,从心做起,心中有仁,欲施仁,则行可谓仁。行仁之方,乃君子之道,可兴国矣。

TOP
227#

仁,是我国从古至今的从政理念,古时有中庸之道,而现代则是和谐社会,我认为,中国的仁就是找到一个平衡点,如同太极一样。我想太极就是仁最好的体现。

TOP
228#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对于现在来说这真的不易啊,面对着一个各种制度在不断完善的国家,一个有着个中诱惑的社会,我们如何才能正确的定义“仁”。现在我们可以说是以自己为中心少了以前我们父辈们的为国家造福、为社会做贡献的信念,更多的是在考虑自我。现在很难说是人把社会金钱化还是社会把人金钱化,人们变得都很功利毕竟社会的压力实在是太多了我们需要考虑的也太多了,自己所爱的所想做的都让社会把我们弄的现实化了,更别说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TOP
229#

“仁”按孔子的解释是:“仁者爱人。”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仁即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仁爱是中华名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孔子明确指出仁爱的行为准则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仁爱的对象从亲人推向人民,推向天地万物。仁爱最高的境界,就是程颢所讲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仁”是“信”的必要前提,“仁”必须与“智”相统一。
TOP
230#

仁”的定义是一个宽广的范畴,若想诠释,需在生活中感悟。如同孔老先生所说。“仁”是多种美好品质的集合体。做人做事庄重,就不会被侮辱。“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尊重别人的人,必然也会被别人尊重。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宽厚是一种美德,是心的至高境界。包容错失,包容伤害,以一颗宽厚的心去接纳万事万物,那么你的心将澄净如皓月。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物质的诱惑往往使人变得世故与圆滑。
TOP
231#

“仁”表现为一种仁慈,一份忍让,一种迁就!“爱”表现为一份关心,一种体贴,一份挂念!当你对一个人表现出仁时,表明那也是一种爱,当你爱一个人时,你一定会做到仁!因此仁与爱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彼此相生相通。然而“仁”与“爱”的结合就是“仁爱”,真真的仁爱之心不是狭隘的,片面的,而是针对世间万物所拥有的。
TOP
232#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仁,就是二个人字,从这个字的形我们看到了这个意思。那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的简写。这句话中两次使用二人组合。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仁是道的一种。
TOP
233#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意思就是说:“如果有志于仁道,就不会有恶行了。”但是当今社会恶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要是真能做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那就太好了
TOP
234#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意思就是说:“如果有志于仁道,就不会有恶行了。”但是当今社会恶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要是真能做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那就太好了
TOP
235#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意思就是说:“如果有志于仁道,就不会有恶行了。”但是当今社会恶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要是真能做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那就太好了
TOP
236#

孔子将定义为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尊重别人的人,必然也会被别人尊重。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博爱就是仁,行动适宜就是义,由仁义而行就是正道,圆满自足而不依赖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德。仁与义是内涵确定的名称,道与德是内涵不确定的称谓。为仁由己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性的行为是自觉地、主动的。这是的自觉性的特点。通过的德性修养,完全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地道德规则。从这方面说,是一种主观化的道德修养,一种主观的道德标准。

TOP
237#

这个星期开展了中华十大义理,我才真正意识到了什么叫“仁”。“仁”按孔子的解释是:“仁者爱人。”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仁即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

   “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仁”是“信”的必要前提,“仁”必须与“智”相统一。倡导“仁”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

   在读的过程中,我更注重“仁”的精神,自清代以来,很多人将传统文化,只是讲传统文化的事实,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即中华义理,极为轻视、中华文化在丧失其内在的精神之后,必定走向衰落,中华义理经典诵读工程注重文化精神、注重文化之灵魂、可以补救以上弊病,如果没有中华义理的出现,没有感悟到“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属于我们的理智观念会越来越淡薄,传统观念越来越不受重视,导致缓解,淡化、之所以让我们学习中华义理是在我们求学过程中、在文体活动中、劳动、科学活动、社会活动、家庭生活、民俗活动、社会交往中、提供给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行为能力。当经典语句融入学生的人格和品德之中,就会转化成学生的行为动机和行为的有效指导、

   以上是本人对于经典教育和读中环义理后,对“仁”的后感,借此机会奉献给大家几句话,在还没有开展中华义理的时候,我对道德行为和传统观念都很不是了解,但自从读“仁”的时候,我知道了怎样去做一个人、怎样去帮助别人、怎样去面对该面对的问题。因此,在还没有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同学请尽快接受“仁”的意义和作用,那样你才树立良好的形象面对自己。这就是我对读“仁”的读后感。

TOP
238#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古往今来有仁德之心施仁义之举的人都会受到世人的尊崇。先主伸大义于天下以仁德之心对待世人,在乱世之中竖起仁德之旗,桃园之义、诸葛孔明之忠。建蜀汉而欲匡复汉室此之谓仁义之典范啊。

TOP
239#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整个思想学说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前提。

1)、高扬人的本质、价值和尊严,承认人的人格,把人当成来对待,是仁的最基本的含义。孔丘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意谓人之所以为人而非普通的动物,就在于人具有社会本性和道德本性,这就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人作为与其他生物的有本质区别,并且是高于其他的。又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仁的人格,才能配称为人;只有立志实行仁德,才能做到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2)、仁的第二层含义是爱人。孔子不仅通过人本思想的反思了人与自然、人与鬼神天命的关系,又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仁的内涵。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都是要求人对别人要有爱心同情心,有关心他人的真实感情,要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利益。正是怀有这种博大的胸怀,孔子对包括奴隶在内的广大下层人民就十分关爱。

3)、重民是仁在爱人基础上推演出的又一层含义。孔子继承了西周、春秋时期的重民思想,把纳入了的范围,使普通老百姓都享有的尊严,把普及到人民中间。当他的学生子贡说,如果有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样做可谓仁乎?他回答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雍也》)重民受民不仅是,简直都达到圣人的境界了。所以,孔子一再告诫当政者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死以时。(《学而》)对待人民就好象去会见贵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只要如此谨慎从事,上行下效,则民必会兴于仁(《泰伯》),就会使整个社会充满亲情,令人向往了。

(4)、“仁”的最后一层意思是“修身”,即对道德准则的遵从。当孔子的学生颜渊问什么是“仁”的时候,孔子回答说:“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不断地进行内省、自戒,经常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要求,那就算达到“仁”了。关于礼,将在本节第二部分中详谈。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孔子的礼不简单指周礼,而是经过他损益,充实了仁的精神的新礼。
TOP
240#

仁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只有具有了可以包容、仁爱的心才可以真正的做到“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