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3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二、仁的来源 [复制链接]

1#

[经典学习]  二、仁的来源


1、仁的品质来自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


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


译:天地的伟大品德就是生养万物。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译:仁,是天地生养万物的心,人和物得到这种仁,以这种仁作为自己的心。


2、仁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现在有人突然看见孩子即将掉入水井中,都产生了惊恐、同情的心理。这不是要同孩子的父母结交,也不是要在乡亲、朋友那里得到称赞,也不是厌恶小孩子惊叫的声音……同情之心,也就是仁的开端。(乍见:突然看见。怵惕[chùtì],恐惧警惕。恻隐[cèyǐn],同情。要:求取。乡党:邻里。)


(节选自:陈杰思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0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仁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人之初,性本善    
TOP
3#

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只是因为后天成长过程中的不良教育导致有些人的性情坏至极点,成长的环境不同,所形成的性情不尽相同。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善恶不过是后天的习性而已,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充满了诱惑,能克制住便是成功的开始。不能克制人生便会一落千丈,也就是失败的开始,人生的结束。(没有意义的人生)

其实这样一说,也归为认为人的性情由后天的环境决定,只是否定了“人天性善良”。那人天性是恶还是善呢?

TOP
4#

八卦周易乃国宝也!伏羲创八卦,后由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后,在狱中将其两两重叠成八八六十四卦。很多人认为周易八卦只是占卜算命只说不科学也,其实这是最大的误解!周易八卦最大的精华在于它的哲学内涵,祖师孔子将周易发展而成易经,兵家孙子兵法也或多或少的借鉴了周易八卦中的一些思想,周易乃儒家第一经典,学儒学不可不学周易,而八卦则以周易为第一理论支柱,以五行相生、阴阳相克作为预验祸福的基本依据,同时上去古天文中的赤道黄道、三恒四象、二十八宿、十二分野、北斗七星、五星七曜,中取古历法中的十二层次、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年月日时,下取古地理中的九州十二国、五岳四读、高山平洋、风神雨师、东南西北。

凡此种种无一不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这些东西不是迷信,作为中国人而不知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的人是一个悲哀的人,至少属龙属狗应该知道吧,而外国人没有这就是中国人的骄傲。

然而现代的人却将周易八卦看之为神物、甚至视之为邪物,可悲可叹!!!

自认为周易八卦中的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该列入学校学习课程!我为我自己老高不懂教科书上的己亥年等等而感自卑。不知各位老师有何看法?

TOP
5#

   仁与孝是儒学思想中两个互为关联的基本概念,“以儒家为正统的中国文化,其最高的理念是仁,而最有社会实践意义的却是孝(包括悌)。”这实际也是孔子所开创的儒学思想的基本方向。孔子在创立儒学时,一方面通过对仁的创造性发挥,使其成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另一方面将孝作为切实入手处,确立了“行仁自孝悌始”的思想方法,突破了西周以来以宗法孝悌为核心的文化传统。
TOP
6#

在儒家的世界里,仁不是首创,不是与生具来。孝悌之道是孔子强调的为仁之本。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尊重并致力于孝悌之上便可建立仁的体系,孔子如是说。

孝悌之道强调的是长幼尊卑间的伦理关系、礼仪节制。而人处世,面对着缤纷复杂的人际关系,牵连太多、太甚,孝悌又怎么能让人在一个超出了其所指范围内的世界里做到仁?

人之初性本善。

试想一个从小深明孝悌之道并努力实践孝悌之道的人,在他年长以后,又怎会不知如何去疼爱晚辈,关爱他人,那都是他在践行孝悌之时收获的回报啊!可见,从孝悌到仁,是多么自然的一会事!

孝悌之道,其为仁之本欤?

TOP
7#

[em01]人之初,性本善。我非常的赞成这句话,仁是天地生养万物的心,人的善良是天生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你看那些想跳楼自杀的人,在他想跳之前,有人劝他想一下自己的亲人或朋友,他就有点犹豫了。真的,仁就在我们心中。

TOP
8#

[讨论]

我们都在不断的提倡乐于奉献精神,学习雷峰精神。我们也在签过自己的潇洒的大名。可是,我们又具体的做了什么呢?还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为自己找想。二十一世纪的人啊,我们是怎样的在学习前人的精神啊?难道这样的精神就是“仁”的来源吗?
TOP
9#

是自然养育了我们,也是人类的善良造就了我们,俗话说,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给与别人,也是拯救我们自己手段和途径。因此,爱自然,爱人们,就是在践行仁的精神感召。

我们彼此虽然不相识,不过我们有着共同的精神诉求。让我们相见都是笑脸相迎,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互相帮助,互相感染。

TOP
10#

仁,是天地生养万物的心,人和物得到这种仁,以这种仁作为自己的心,俗话说,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也是一种幸福。。。。。

TOP
11#

人之处,性本善。每个人内心是善良的,就由于外界的因素的干扰,使的心灵扭曲,作出伤害自己或别人的事。
TOP
12#

   人之初,性本善。

   人生来是善良的,可是在后天的环境下经受了刺激和不公平等不良影响,在无法忍耐的情况下就对某种事物产生了种种不满和仇恨,所以毫无疑问就引发了表面起黑心进行报复的念头,看看原始社会上的人吧,多么团结多么和详。再看看现在的人吧,多么复杂呀。细细想想就知道了。人性还是本善的。
之所以恶是因为先有物质再有思想。
在原始社会上,共同财产是什么?那还不就是为了吃饱肚吗?现在呢?不仅仅是吃饱肚子,还多了地位,还多了金钱,等等,这样的物质能不让人垂涎三尺吗?
就因为有了物质,才会由善成恶。

TOP
13#

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伦理观念,因为儒家的发展而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标准、人格境界及哲学概念。孔子之前已经有关于“仁”的观念,但是孔子对“仁”的重视和阐述提高了它的重要性。很多学者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我赞成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em03]
TOP
14#

所谓仁之出处,天生万物,泽陂万物,一种无私与仁慈的精神。

而人的天性是为善良,一种生下来就注定拥有的东西,没有不同的。

而我们就是要保持住这种天性,让他不被世事所磨灭

TOP
15#

       仁: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

        人由远古群居动物演变而来,群居而生,相互友爱、互助……

所以,仁伴随人生就降临了,就是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