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二、仁的来源 [复制链接]

46#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而"爱"人者 必定是敬人者也! 孔子的爱乃"大"爱博"爱",理解,体贴,关怀,和敬重均为爱; 爱国家爱民族爱亲人爱身边的一切; 那爱是广义上的爱(那个年代没有我们现在理解的男女之间的"小爱"或者狭"爱");我爱人人而人人爱我 ..... "仁者"得道者也.得道者多助而失道者寡助;一个"仁"者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他能宽以待人;他能以爱己之心爱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他知道自己承担的对人和对社会的道德义务,更明了自己的责任;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约束的自觉的维护."仁"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基本点,(如果把论语中的 "仁" 字抽掉那么儒家的学说就将支离破碎了)更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内在驱动力;而人们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博爱和大爱都是"仁"者幻化出来的社会行为!!!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仁者无敌......
TOP
47#

  “仁”,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二个人字,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含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孔子也提出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习染的不同而发生了很大差别。人的善性是先天所具有的,是人本性所使然,但是后天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不可顾此失彼。

  

TOP
48#

“仁”,从其字面上理解就是两个人,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含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孔子也提出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习染的不同而发生了很大差别。“仁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的故事可以看出:人的善性是先天所具有的,是人本性所使然,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但是,后天的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后天通过教育使这些善的萌芽,成长起来,人的善性就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TOP
49#

仁深植于人生的活体验之中,不受制于任何硬性的框架,不管是机构的还是理论的。
TOP
50#

仁的概念其实孔子以前就有,春秋以前人们一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使用“仁”字了,金文中也有仁字,在《诗经》,《书经》等古经中使用“仁”字,一般指“亲爱”,“慈爱”。

TOP
51#

什么是仁?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仁就是:恭、宽、信、敏、惠。
TOP
52#

仁,仁字由一人两横组成。横指土,为薄土,较贫瘠;两横指中土,不厚不薄,正可融生万物;若为三横,则为厚土,厚土埋下,万物无活。所以,仁就是人要有中土一样可融万物之污、可生万物之命、可养万物之灵的美德。
TOP
53#

仁,仁字由一人两横组成。横指土,为薄土,较贫瘠;两横指中土,不厚不薄,正可融生万物;若为三横,则为厚土,厚土埋下,万物无活。所以,仁就是人要有中土一样可融万物之污、可生万物之命、可养万物之灵的美德。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仁是悲天悯人的生活态度,对待人和其他事物的方式。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TOP
54#

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诗经·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曰:“其人美且仁”,两处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联系一起,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义。《尚书》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艺,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国语晋语一》:“爱亲之谓仁”,仁体现在父子关系上就是爱亲就是孝。《国语晋语二》中申生拒绝逃亡说:“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体现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就是保护小国,救助邻国。此外,仁还有其他含义。如《国语晋语二》说“利国之谓仁”。
TOP
55#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TOP
56#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TOP
57#

何为“仁”?一是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旨归;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内在道德修养。
  孔子言“仁”从“爱人”为核心,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恕、孝、弟等内容,而以“以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实行的方法。
TOP
58#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TOP
59#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TOP
60#

“人之初,性本善”仁是人的本性,实质上也是说人的本性是善良,没有人生来就是恶的,只是受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和诱惑而变坏的。社会一直在倡导和谐,如果每个人都能保持着一颗善良而真诚的心去对待周遭的人和事,这个世界又如何会和谐不起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