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二、仁的来源 [复制链接]

16#

仁是自然给予我们每一个人的美好品质,是与生俱来的美德,所谓"人之初,性本善".

而且仁的品质还会随着我们的学识,品位,素质的提高而提升.

TOP
17#

之初,性本善。仁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中国长期以来都对人的本性有个探讨的过程,有人说我们自呱呱坠地来就是怀有一颗善良的心,热爱自然,怀有一颗博爱之心。但是西方却对此怀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性本恶,人自出生以来,就一直有种负罪感,有着破坏的天性。其实,这个问题长期以来都没有一个定论,我认为我们的本性是由后天决定的。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属性,还有超自然性,各种各样的诱惑都可能使我们变得邪恶,变得冷漠,凶残,失去仁慈之心。同情是仁的开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力所能及的帮助别人,怀有一颗对社会的责任心,达到兼济天下。当今我国区域差距很大,收入分配不均,东西差距大,在偏远的西部地区,有些地点还没解决温饱问题,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得相互兼济,发挥区域优势,缩小区域差距。

TOP
18#

“性善”与“性恶”

    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恶。

    从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性善”与“性恶”的说法,且两者之间的分歧很大。在这两者之间,人们很难取舍,不知道哪种才是正确的。


    但我觉得,在这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关键是要看我们自己的想法。“性善”亦或“性恶”,都是人家说出来的,不是我们自己的经历,所以不代表我们共同的想法,如要判断则要根据每个人的亲身经历来说。


    其实,我觉得“性善”或“性恶”都不怎么重要,因为它只代表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而我们的更多时间是集中在出生后,所以只要我们在后天的时间里好好地培养自己的情操、性格、人生观,就能拥有“仁”的品性,并能真正地为社会服务。

TOP
19#

我相信每个人最初的时候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在懵懂的孩提时代,爱父母,爱小伙伴,爱周围的花花草草。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风风雨雨,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入,才产生了一些恶的想法,掩盖了最初的那份善良。
TOP
20#

1以前的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以前人们一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ersonName ProductID="于" u2:st="on">ersonName ProductID="于" w:st="on">于ersonName>ersonName>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使用字了,金文中也有仁字,在《诗经》,《书经》等古经中使用字,一般指亲爱慈爱

2孔子和儒家的“仁”/FONT>
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在《论语》中孔子把作为实践中的指导原理并使之贯穿于诸道德中。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主要意义是善待他人。孔子阐述了君子应当是仁者的观点。孔子的,涵义甚广。

TOP
21#

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已经产生。据学者们研究,仁字和仁的观念皆渊源于古东夷文化,后来进入中国,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TOP
22#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的。正如孟子所举的例子,有一个小孩掉进井里,路过的人都产生恐惧恐慌心理,会伸手相救,并不是因为和小孩子的家长有交情,而是人的本性使然。但是有人却说人是行本恶的,我不能阻止别人去怎样认为,但是这种想法我实在不敢苟同。人的天性是好的,但是在后天的教育、培养中,在环境的熏陶中,人的性格才会慢慢的沾染上不良的习气。在好的环境与好的教育条件下,人总是向善的。不能说人的道德败坏是先天使然。

TOP
23#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来就是善良的。《黄帝内经》里也提到这一点:“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是老子《道德经》里面的话,是说无论是地位高的人,还是地位低的人,都不要互相地去羡慕别人,这样才能达到一种朴实的、纯正的状态,这种质朴的天然状态就是“德”。
字,本义是说二人的关系,引申为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所以“仁”就是爱心、仁爱之心,“仁者爱人”,后来就有了“仁爱”这个词。这个仁爱之心是人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来就是善良的。《黄帝内经》里也提到这一点:“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是老子《道德经》里面的话,是说无论是地位高的人,还是地位低的人,都不要互相地去羡慕别人,这样才能达到一种朴实的、纯正的状态,这种质朴的天然状态就是“德”。
TOP
24#

      略发己见,该贴介绍“仁”的来源,一是来自于大自然的精神,一是来自人的天然善良本性。由此便可以看出中国在古代就有了“天人合一”的观点,中国由古至今都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存。

      无论是多伟大的英雄在大自然面前都会显得渺小,大自然给与我们的实在太多,大自然实在太博大。无论是物质还的精神上,我们从大自然里学到了很多,而大自然的“仁”在此就大放异彩。他的爱,他对世间万物的恻隐之心使我们得到了生存最重要的宝藏——生命!!

      “仁”不是嘴上的空讲,要舍得爱别人,爱万物,要舍得吃亏,舍得付出!!要放下所谓的伪装与面具认真的热爱生活。

[em10]
TOP
25#

最纯真善良的时代是时孩提的时候.那时候,不会感受到世界的现实与黑暗,不会有所谓的心计,我们纯洁的犹如一张白纸.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善良的本质,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只是因为环境的改变才发生了变化.

"仁"来源于先天的条件以及后天的培养.没有人喜欢天生就被当做坏人,我们都渴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他人眼前.那些慈善家每年都会捐款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他们的爱心究竟是真实的还是为了某种目的,没有人会知道.盘古开天辟地,女娲创造了人类,正如陈教授所说"仁的品质来自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奉献,因此我们应该秉承着"能为别人做什么,而不是别人能为我们做什么"的思想,将这种爱传递传递下去.

TOP
26#

上面第二条所说“仁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吾不全信之。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人人知之。吾以为,善恶人之参半也。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作恶一生之人,将死之时,犹有善行,此是回复其生之本性;然奈何小孩自小就乐于索取,而不知分享,需人教之而为?故,吾以为上第二条似有不妥也。
TOP
27#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TOP
28#

仁的品质来自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

仁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

仁,来自自己的本心,心生仁而见仁,与人仁则与己仁……

仁是自己内在的美,是仁爱……

TOP
29#

仁,就是二个人字,从这个字的形我们看到了这个意思。那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的简写。这句话中两次使用二人组合。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仁是道的一种。
TOP
30#

      “仁”,是一个会意字,孔子说,仁就是“爱人”。《说文解字》说,从人,从二。人是“天地之生,最贵者也。”“二”是地之数。我看一位学者对仁的解释,更具有浪漫色彩和震撼力。他说,只有弄通读透这个“仁”字,才能真正理解的孔子哲学思想体系和真正的中国文化。“仁”由“人”和“二”构成,可以理解为由二人所构成的一种类似亚瑟和夏娃的亲密关系,即爱或爱情。这种理解不仅富有诗意,而且与现代词语“仁爱”的意思非常吻合。那么,结合起来看,“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


[em44]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