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二、仁的来源 [复制链接]

106#

仁来源于一颗真诚,善良,伟大的内心。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正解释了仁的魅力以及仁的伟大。
TOP
107#

仁:   从“仁”的结构来看,仁字由一个人两横组成。横指土,为薄土,较为贫瘠;两横指中土,不厚不薄,正可融生万物,若为三横,则为后土,后土埋下,万物无活。所以仁就是要人有中土一样可融万物之物,可生万物之命,可养万物之灵的美德。所以仁是 一种包含范围极广的道德范畴。但其核心是爱人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所以我国古代的很多学者都推崇“仁”的思想。无论是在平时的待人处世中,还是在国君治理国家、百姓时都以“仁”为首位。在历代儒家不断地浇灌和护理之下,这棵新芽历经两千年的时空穿越终于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

TOP
108#

仁的产生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TOP
109#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TOP
110#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TOP
111#

顶一下!孟子性本善而荀子认为性本恶,我认为人性本无所谓善恶,人的性格都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养成的,这些家庭和社会环境才是善恶真正的推手。另外我们不能够就很单纯的谈善和恶,我们要考虑到社会的前提,人性的一个根本是吃饭和说话,善恶活动都是要建立在生活的满足之上,不然就只有恶,而当社会生活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后罪恶之源就会自然减少。
TOP
112#

天地所存万物皆有仁,而且作为天地的伟大品德,作为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身为天地之间的人更应该具有这种精神。为人的同情之心就是仁的开端。

用我们最纯真的微笑去面对身边的每个人,每个人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学习了仁的来源,收获最大的就是懂得了要有善良的本性,切不可失去善良的自我,因为只要存在就有价值。用善良的心珍惜身边的每个人。

TOP
113#

   “仁”按孔子的解释是“仁者爱人”即施行博爱。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仁爱以人的良知为基点,依据远近关系向外层层扩展而形成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四个层次。那么“仁”是如何演化来的呢?

       仁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是天地生养万物的集中精神体现。

   “仁” 的最初形成是因为人们与生俱来的同情之心,后来渐渐变为人们共同认同的道德规范的标准。到如今,“仁”就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TOP
114#

[原创]

“天地之大德曰生”,对这句话一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每当看到这句话,总会在心底升起一阵莫名的庄严肃穆的感觉。


天地之大,的确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

TOP
115#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诗经·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曰:“其人美且仁”,两处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联系一起,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义。《尚书》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艺,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国语晋语一》:“爱亲之谓仁”,仁体现在父子关系上就是爱亲就是孝。《国语晋语二》中申生拒绝逃亡说:“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体现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就是保护小国,救助邻国。此外,仁还有其他含义。如《国语晋语二》说“利国之谓仁”。
  可见,仁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他包括了各种具体的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在当时他已经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孔子正是在此基础进一步提出仁的伦理道德意义。
  1.同情友爱:仁心,仁义至尽
  2.果核的最近部分:杏仁儿.
  不仁1)不仁慈,无仁德如不仁不义
  (2)手足痿痹,为能运动:麻木不仁,四体不仁.
TOP
116#

[原创]

人的善良本性不仅仅来自先天的自然本性,更在于后天的培养。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非一般。甚至也可以说,后天因素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TOP
117#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
TOP
118#

从最基本的方面来说,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爱人”是“仁”的本义。《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从二。”所以,“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爱人“是基本的要求,也是一个总体的要求。那么,具体说来,如何实现“爱人”?在此,孔子又把“仁”与“孝悌”,“忠恕”联结起来。用“仁”这一原则处理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把“孝悌”看做是“仁”之本,这表明他对父子关系的重视。在儒学中,父子一伦是最基本的,是其他关系的基础。把“孝悌”看做是“仁”本,一方面表明父子,亲情关系对维护儒家社会的重要性,同时为“仁”之德性的生长,发育和成长寻找一个“发端处”,如树之发芽,苗之萌孽。这个“发端处”只能葱包桧人类最初最原始的自然感情中去寻找,而人最初最原始的感情就是对自己的父母之爱,“真诚恻恒”(王阳明语)之心。找到了这一“发端处”只是开始,绝不意味着“仁”只限于孝悌,或者仅以孝悌为仁。“仁”之所以为仁,必须无“蔽眛”地行之于他人,;必须做到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这就是“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即用“仁”这一原则处理己人关系。在孔子那里,“忠恕”包含两种要求: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一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TOP
119#

何谓“仁者”

  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TOP
120#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