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二、仁的来源 [复制链接]

61#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TOP
62#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TOP
63#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TOP
64#

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TOP
65#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TOP
66#

仁,仁字由一人两横组成。横指土,为薄土,较贫瘠;两横指中土,不厚不薄,正可融生万物;若为三横,则为厚土,厚土埋下,万物无活。所以,仁就是人要有中土一样可融万物之污、可生万物之命、可养万物之灵的美德。
TOP
6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此句说的是大海之所以能容纳那么多的山川河流,是因为他的心胸宽广。同理,天地的伟大品德就是生养万物。而仁的品质来自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它也具有天地和大海的宽广和厚德。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是古人认为的“仁”;“如果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这是当代人认为的“仁”;“人生一世,孰能无过,若能改之,善莫大焉”,这是中国人认为的“仁”;“窃取别人的财富,侵占别人的领土,用掠夺来的丰富资源去养活自己的子民”,这是外国人认为的“仁”。“仁”的来源途径有很多,有高尚的、有低级的,还有卑鄙的。但无论怎样,只要这种“仁”有益于人民,让别人得到利益,人们就会说你“仁慈”。

每一个微小的生命都有自己的尊严,每一次尊严都需要自己努力去争取和渴望被给予。但是一旦这种尊严变成被给予的时候,它的性质就完全被改变了,此时它被人们称之为“同情”。

当你看到地震灾区的人民无家可归时,你会为他们难过;当你看到那么多鲜活的生命埋在乱石之下时,你会为他们流泪;当你看到那么多的孩子在一瞬间全部变成孤儿时,你会为他们担忧。一次又一次的天灾人祸,一次又一次的生死离别都会让你产生惊恐、同情,同情之心和人的天然的善良的本性,也就是“仁”的开端。
TOP
68#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这就成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认同的现实基础。冯友兰曾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 全新意义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动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体贴出来的,是孔子述中所作。
TOP
69#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TOP
70#

仁,生于自然也应回归自然,除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仁以外,我认为人与自然之间也需要仁德。毕竟人也源于自然,而又别于自然。我们应当学会共赢与共存,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一味向自然索取,仁的品质来自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

要做到这些,我们不但可以从古代先哲们身上汲取经验,还需要响应党的号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能够做到这些,也算是我们对国家的忠,对父母的孝,对自然的尊了,这样的话也应该算是一位仁人了。

TOP
71#

“人之初,性本善”,这也许就是最初的“仁”的来源吧。

每一个人,其实都有一颗善良之心,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其实都有它美好善良的一面。所以,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仁爱这个世界,用一颗仁爱的心去感受这个世界,一切,其实真的挺美好。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不要吝啬自己的仁爱,相信,好人必有好报。

TOP
72#

早先看过一篇关于“仁”之起源的文章,文章内容大体如下:在《说文解字》中 ,仁就有三形三义 ,究竟哪个是“仁”之本源字形 ?许慎放过了这一重大问题。但这里留下了“仁”的本源的疑难也留下了如此的线索。那篇文章通过甲文中“尸”字 ,与夏商周沿习的尸祭之礼 ,揭示了许慎“仁”字“从尸”的原因 ,说明它是仁的原始正字。又从甲文中“尸”与“人”的区别 ,说明“从人二”绝非本源的“仁”的内涵 ,同时也说明了“从千心作”之仁乃是在“从尸”之仁含义上衍生之意。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仁”的原始,涵不是横向的人与人相爱 ,而是悼亡哀死的纵深的内在心性 。“仁”的源起早自夏商西周开始 ,而春秋时显要的人与人相爱的“仁”是“从尸”之心性之仁脱离尸礼后的推己及人 ,还借“尸”、“夷”假借 ,探讨了尸祭之礼和心性之仁的发明者或最重视的部族可能是东夷古族。

所以我们需要思考在思想史上并存的心性之仁、爱人之仁、以仁为心性三者哪个是本源 ,以及它们演绎的次序等问题。明白这些 ,对于我们认识仁的真相和地位 ,对于通过礼更深切著明地把握仁、孝关系及孔子儒家的思想源泉和体系 ,对于理解老子思想中舍仁取慈的实质等等 ,都有重要的意义。

TOP
73#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仁的产生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TOP
74#

仁来自人的善良本性,人之初性本善。仁者知仁,但不仁者又是为何呢?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也是仁慈的,后天的环境让人变的不仁,其实要说一个人是不仁的,充其量只能说他做的事缺乏仁义之心,但心里总是有自己仁的底线,仁与不仁不是一件事可以说明的,人的仁心也不是可以随便磨灭的。往往在社会与生存压力下,一部分人暂时丢下了仁,而选择了利。我依然相信,所有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仁!

TOP
75#

自然的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在运行,何须劳己之力而倡仁义?顺应自然之生灭者合于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要顺其自然。津津于礼乐只是为了倡仁义然道这就是人的本性吗?
还有 人之初 性本善 每个人刚诞生都是非常单纯的,没有什么善良的一面也没有什么丑陋的一面,这就是无知无欲 自然不会有人去作坏,每个人去作恶然道不是为了一己之利吗,然而只要这个世界没有什么贵贱之分则人自然不会有任何贪念。人生以自然乃于自然一体,人人平等,所以顺其自然而无为则无不治也!
0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