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425262728293031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二、仁的来源 [复制链接]

436#

“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揭示了天地之间最伟大的德行是生育和养育万物。这强调了生命的神圣和宝贵,以及天地对生命的无私奉献。这句话鼓励我们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并感恩天地对我们的恩赐。
“今人乍见孺子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句话通过生动的描述,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同情心。当看到一个无辜的孩子陷入危险时,人们会本能地产生惊恐和怜悯的心情。这种心情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如为了获得孩子的父母的感激或社会的赞誉,而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无辜者的同情。
这两句话便指明了“仁”的来源。我认为,仁不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仁的本质,在于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对世界的宽容与慈悲。这不仅源于天地的生养万物之精神,更是人类内心深处的善良本性的体现。每个人都应当发掘和培养这份仁的精神,因为它是我们作为人的本质属性。通过实践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更好地与他人、世界和谐共处。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发扬这份仁的精神,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发光发热,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指引。
TOP
437#

正所谓人之初 ,性本善。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TOP
438#

“恻隐之心,人之端也。”如果说同情心是仁的起源,那么现在社会的人是不是都缺乏这种“仁”。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都看到过各种社会现象。比如在马路上跌倒的老人,经过的行人侧目而视,也许会有人停下脚步,但更多的会匆匆走过。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可人们是真正失掉了同情心吗?我认为不是的,只是很多人对现在的社会感到失望,他们害怕自己的同情心得不到好报,对这个社会不再信任。这些现象也是因为某些群体缺乏“仁”,导致其他有“仁”的社会分子对社会失望了。
TOP
439#

仁义礼智这些道德规范都是源于本心,只是人们不能常常体会到本心,因此要反省自身。我所具备一切道德的根据,探求对象在于我本身之内。因为道德行为总是自我命令的结果,反省自身,自己不愧对于自己,就是最大的快乐。
TOP
440#

仁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周文王的易经六十四卦的创造过程。在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中,“仁”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对人友善、和睦。在周朝初年,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他在这个时候重新审视整个世界,发现了世界的悲惨、神奇和希望,从而领悟到人类的力量可以超越自然的控制。他通过易经六十四卦的创造,体会到了生生不息、创生万物的道,并认为人类可以通过仁爱、仁政等道德范畴来体现这种道。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各个封地之间需要互相协调、友好相处,因此,仁也被用来表示封地之间、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将仁作为道德的核心,他提倡人们应该具备仁的品德,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等。这些思想后来被儒家学派所继承和发扬,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TOP
441#

儒家认为,仁是通过个人不断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来生发和实现的。孔子提出,仁涉及切身性、实践性和自觉性三个关键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推动着仁的发生和发展。

首先,仁的生发与个人的主观愿望密切相关,即“为仁由己”。每个人通过自我修养和道德自觉,都能够逐步实现仁的境界。并且,仁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亲自践行,是一种需要亲力亲为的品德,而非空泛的哲学概念或僵化的伦理教条。

其次,仁在具体实践中得以建构和完善。孔子强调,实现仁需要通过具体行为去体现,例如“克己复礼”以及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恪守忠、恕、孝、悌等美德。这样的实践不仅因人而异,还因地制宜,反映了仁的具体性和灵活性。

再者,仁的生发还依赖于个人的自觉意识和恻隐之心,如孟子所说的“仁之端”。见到他人痛苦或紧急情况时,人们自然产生的同情心和伸出援手的冲动,正是仁的初始表现。这种自觉性需要在一生中不断实践和保持,才能逐渐接近和达到仁的境界。

综上所述,儒家眼中的仁是一种既内在又外显的道德品格,它通过个人的自我努力、社会实践和持续自觉不断生发和完善,最终成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规范。
TOP
442#

仁作为人之同体于天道的本体论,是无所从来的,其如道体之“生物不测、为物不二”的生生不息只在呈现与落实于现实之中才可以见得。人作为主体,自觉地承担起道德实践,自觉地做出道德实践,便是将仁之为人所呈现。仁不能溯其所来,其本身就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创造实体在人的活动中所呈现的所以然之理。《易·系辞上》说:“生生之谓易。”肯定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生生不息。后世儒家不少人本此观点,谓仁即生育万物之德。董仲舒说:“夫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以成之。”仁以其本体论的地位,以人为其一的载体而呈现覆育万物,赞万物的作用,从而成仁人,通于天道性命。
TOP
443#

施行“仁”是有层次的,一个人只有先自尊自爱,才有能力、有精力去爱他人、爱社会。所以,爱自己才是一切善行的开始。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却做不到自尊自爱,没有把自己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不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不愿给予自己肯定的回答与正向的反馈。这样只是在折磨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会爱的人,又怎能能够去好好爱别人呢?
TOP
444#

  仁义礼智信,仁字在第一,可以说仁是万物之源、人之本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何谓恻隐,其实就是我们心中的仁义之心,就如同上面所说我们的恻隐之心是从心发,而不是为了达到某种自己的目的。然而身处现代社会的一些人,似乎被一种错误的价值观所蒙蔽,掩饰或者忽略了自己的本性,凡是以金钱作为行为标准。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在重温一下中华的经典,去唤醒我们内心深处那最本真的感情。
TOP
445#

仁,是一种最高的社会品质,是一种人所具有的善良、正直、诚实、质朴的社会品质。仁是仁爱,慈惠恻隐是仁爱之心的具体表现,我们要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仁者无敌,能够做到真正的仁者,也才是真正的强者。仁者爱人“即一个人必须要有恻隐之心,自己能够对别人的痛苦和欢乐产生强烈的共鸣,只有具备了”爱人“之心,才能充分尊重对方、体谅对方、理解对方。
TOP
446#

孟子用人的4种情感论述道德源于人之本性。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恭敬)、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端即源头。仁之端——恻隐之心:人们在平时生活中会经常看到一些可怜人,或者是遭受迫害的人,这时候一个仁者就会同情他,在力所能及之处给予帮助,因此称为仁之端。义之端——羞恶之心:羞恶之心要分开来看,羞就是说一个人的心里要明白什么事情是不应该做的,是感到羞耻的,恶就是对于恶人和不好的事情、违背道义的事情,我们应该义愤填膺加以谴责,人的心中要有善恶标准。礼之端——辞让之心:辞让之心说的是在和别人同时喜欢某种事物,要有谦让的心态,孔融让梨就是其中的典范。智之端——是非之心:是非之心就是说一个人要明辨是非对错,知道大是大非,这样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TOP
447#

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其来源深远而广泛。从文字学的角度看,“仁”字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中,其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亲。后来,仁逐渐发展为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范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爱与互助。儒家学者如孔子、孟子等,对仁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与发扬,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基石。仁的来源,既包含了对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儒家学者对于理想社会形态的向往与追求。
TOP
448#

仁义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我赞成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TOP
449#

在这里,将仁的来源分为两个。一个是来自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二是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人之初,性本善“,这两点都不是后天能够决定的,仁是一种先天的本能,是每个人生下来都具备的。
TOP
450#

仁在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生机的象征。如《朱子语类》所言:“且如万物收藏,何尝休了,都有生意在这里面。”这里的“生意”即指生机,而“仁”正是这生生不息之机的体现。
大儒王阳明也强调:“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这意味着仁是宇宙万物生长、繁衍、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相契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