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425262728293031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二、仁的来源 [复制链接]

421#

我们知道“仁”的概念最早出自于《论语》中孔子为樊迟解惑:“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可是陈先生却提出了一个如此有趣的问题:仁的来源是什么?仁这种品质是如何来到人们身上的?这个问题我觉得颇有趣味,左思右想良久,觉得答案就在嘴边却又无法用语言来具体答复。
先生提出了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这一点让我想到了《道德经》中的“道生万物”。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想来也是一种很好的解释。二是仁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这点符合儒家孟子“性善论”的主张。我更愿意相信人性天生便是美好的。“人之初,性本善。”
TOP
422#

这些古籍启示我们,仁的源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仁的品质来自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天地包容万物生生不息,这种伟大的品德就是生养,也是仁的根源。我们可以从自然界的运行中感受到这种包容和生生不息的精神,这也成就了我们内在的仁性。
其次,仁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人天生具有善良、怜悯的本性。当我们看到孩子即将遭遇危险时,都会产生恻隐之心,这种同情、怜悯正是仁的体现。这种本性让我们在面对他人的困境时,会产生善意的情感和行为,这也是仁的初发动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中感受到这种仁的体现,比如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时,自然而然地伸出援手;看到别人受伤或遇到困难时,会感到同情和关心。这些行为都是源自于我们内在的仁性。
因此,我们应当珍视并培养自己内在的仁性,用善良和同情心去影响和帮助他人,使仁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让这种美德在我们的生活中得以体现。
TOP
423#

仁的品质来自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仁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同情之心是仁的开端。
“人之初,性本善”。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TOP
424#

孟子王道之始的可能是在于人皆有之的不忍人之心,这个本心赋予了道德普遍性,而从此道德普遍性出发,君主行王道就要以本心为主,以仁义为追求,以造福百姓为一方目标。这也是孟子与孔子不同的地方之一,孟子比孔子更加直接推崇仁义本质的追求。
TOP
425#

“仁”的概念在孔子以前已经出现,但以“仁”名其学却是由孔子开始。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出了仁学的思想体系。那么“仁从何而来呢?或者说怎样去获得“仁”?”获得“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自我修养和实践。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助于获得“仁”的方法:学习和思考:通过学习和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仁”的含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仁”。培养善良的品德:善良的品德是获得“仁”的基础,包括诚实、宽容、谦虚、勤劳等。 关心他人:关心他人是“仁”的核心,通过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和爱心。实践善行:实践善行是获得“仁”的重要途径,通过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关注社会公益等,可以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自我反省:自我反省是获得“仁”的关键,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改进。需要注意的是,获得“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同时,“仁”也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TOP
42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的品质来自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厚德载物,大自然的包容性生养了世界万物,而仁的品质则来自于对大自然伟大之处的感悟,不再局限于自我本身,而感到世界广阔,仁爱万物。
仁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这一方面也体现了儒家解释人性的核心观点——性善论,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人之所以会有恶心,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人需要对后天的不良影响进行去除,恢复善的本心。而同情之心则是仁的开端,人有不忍人之心,从而由善开始逐渐产生了仁。
TOP
427#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这是仁产生的根本基础。在《论语》中,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类天生具有善良、正直的品质。儒家的人性观认为,每个人在出生时都带有这种本善的天性,是天然而然的,不需要外在的教导或引导。
另外,儒家还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仁的形成的影响。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氛围中,个体更容易接受正确的教育,学习到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培养出更为完善的仁德品质。因此,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制度的建设都对仁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TOP
428#

“仁”是汉语中常用的一个字,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中。其基本结构是会意字,由“人”和“二”构成,其中“二”是重文,表示数量上的增加。在古汉语中,“仁”的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亲,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和相互尊重。最早出现“仁”字的文献是《尚书》。

随着社会的发展,“仁”的含义也不断拓宽深化,发展为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范畴。在儒家学说中,孔子将“仁”提升为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并将其内涵拓展到包括爱人、爱物、爱天地万物等各个方面。如他所说:“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对“仁”的实践指导,意味着通过自我约束和遵守社会规范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此外,老子在其道德经中也有提到“仁”,但他的理解与孔子有所不同,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并反对过度强调“仁”的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仁”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的。无论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还是老子的“上德不德,是以存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他们都在以各自的方式阐释“仁”的深远含义,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借鉴。
TOP
429#

仁的品质来自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仁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同情之心是仁的开端。
“人之初,性本善”。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TOP
430#

仁来自于人的天然本性。自古以来就有关于人的本性的讨论:“人之初,性本善”,告子的性无善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而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等。笔者认为孟子的性善就是沿着孔子所说的“仁”而发展下来的,孟子作《性善》篇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讲“性”是从恻隐、羞恶、是非、辞让等“心”的角度来阐发,他认为仁义礼智四端之心是人所普遍固有的,不是后天习得的。孟子言性善也是一种仁的内涵体现,这种性善是超越的,是人所普遍拥有的道德心性之本身,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普遍本质,是践行道德的根据。
TOP
431#

孟子将四端之心规定为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将这四端之心扩充出去,就形成仁、义、礼、智四种品德。那么,仁究竟是什么?仁的概念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出现,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做了创造性发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种恻隐之心就是仁的开端,是与生俱来的不忍人之心。孟子肯定人性本善,有力反击了当时比较流行的生之谓性说。尽管性善说的预设有些经不起逻辑推论,但它为达到理想人格境界提供了可能,鼓励我们自觉去践行仁道,为每个人的人格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TOP
432#

仁:   从“仁”的结构来看,仁字由一个人两横组成。横指土,为薄土,较为贫瘠;两横指中土,不厚不薄,正可融生万物,若为三横,则为后土,后土埋下,万物无活。所以仁就是要人有中土一样可融万物之物,可生万物之命,可养万物之灵的美德。所以仁是 一种包含范围极广的道德范畴。但其核心是爱人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所以我国古代的很多学者都推崇“仁”的思想。无论是在平时的待人处世中,还是在国君治理国家、百姓时都以“仁”为首位。在历代儒家不断地浇灌和护理之下,这棵新芽历经两千年的时空穿越终于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
TOP
433#

唐代韩愈的“博爱之谓仁”即来自孔子的“泛爱众”,“仁”的概念由来已久,在后世不断延伸发展。
TOP
434#

       孟子用人的4种情感论述道德源于人之本性。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恭敬)、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端即源头。仁之端——恻隐之心:人们在平时生活中会经常看到一些可怜人,或者是遭受迫害的人,这时候一个仁者就会同情他,在力所能及之处给予帮助,因此称为仁之端。义之端——羞恶之心:羞恶之心要分开来看,羞就是说一个人的心里要明白什么事情是不应该做的,是感到羞耻的,恶就是对于恶人和不好的事情、违背道义的事情,我们应该义愤填膺加以谴责,人的心中要有善恶标准。礼之端——辞让之心:辞让之心说的是在和别人同时喜欢某种事物,要有谦让的心态,孔融让梨就是其中的典范。智之端——是非之心:是非之心就是说一个人要明辨是非对错,知道大是大非,这样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TOP
435#

《尚书》较早出现了“仁”。《尚书·周书·金滕》中,周公说:“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意思是我周公具备像你父亲一样的仁德,既有多种多样的才能和技艺,又能够尊奉鬼神、祭祀祖先。这里的“仁”,主要涉及王者为人的品格与德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