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445464748495051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72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是古代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可以说“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是一种道德准则和人格理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爱和同情心(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关心和帮助,而不是互相伤害和剥削。这种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有助于构建一个友善、互助的社会。 仁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养和品德,而不是外在的表现。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仁的境界(仁者无敌)。这种思想鼓励人们注重内在修养,提高自己的品德和素质,从而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修养的人。
最后编辑青岛大学朱雯琦 最后编辑于 2024-01-04 21:40:30
TOP
722#

仁,是孔子儒学中的最高道德标准,也是一个君子和一个统治者一生都要追求的目标。只有拥有一颗仁心,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只有施行仁政,才能成为一个老百姓尊重和信任的君主。孔子把实现仁的境界作为形成君子人格的首要任务,也是人生的最高理想。“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他是不是努力实现仁的境界,是不是具有仁的境界,人的真正使命也就在这里。实际上,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目的追求,也是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因此,他很少许人以仁,而他本人则谦虚地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虽然不以仁者自命,却能做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这也说明,人只要活着,就要以实现仁的境界为其终生事业,不能有丝毫厌倦,直到“死而后已”。
TOP
72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孟子》曰: “民非水火不生活。 ”取水生火是老百姓过日子最重要的事情,但就是水、火这样恩惠的物质,有时也会将人淹没烧死。 不识天能过,不识人不能过; 不识君能过,不识仁不能过。 国家施行仁政,教化仁风,比水滋润,比火温暖,人民能够尽情享受仁的恩惠,而不会被仁淹没烧死。 孔子将仁提高到了“甚于水火”的高度,说明人民对仁的渴望比水火还重要。可见, “仁”是人类区别于自然界动物的大爱因子,是人类得以幸福生存、和谐发展的基本元素。
TOP
724#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漫漫历史长河中,诸多中华巨匠都强调了“仁”的重要性。仁的价值在孔子的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内涵包括情感性、自得性等方面。孔子认为,仁是一种道德境界,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准则。
首先,仁的核心是爱。这种爱并不仅仅是亲情、爱情之爱,而是一种普遍的爱,即对所有人的尊重和关怀。在孔子看来,一个真正有仁德的人,应该以慈爱之心关注他人,尽力帮助他们。这种行为准则不仅体现了个人对道德规范的遵循,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本质要求。
其次,仁的精神价值还体现在“已立立人,已达达人”的思想上。这意味着一个人不仅要自立自强,还要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理想和目标。这种思想体现了孔子对人类共同发展的关注,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此外,仁的内涵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这意味着一个人应该以宽容、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人,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人。这种原则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TOP
725#

“仁”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核心,它强调的是人的内在美德和关爱他人的精神。在《论语》中,“仁”被描述为一种情感性和自得性的价值,它体现在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实践上。孔子提倡通过提高和完善人的内在品德,来实现天下有道的目标。
“仁”的本质在于人类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相亲相爱,这也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在《论语》中,孔子对“仁”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他的学生樊迟曾问他什么是仁,孔子简洁地回答说:“爱人”。这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亲疏有别,首先要爱自己的亲人,如父母和兄弟姐妹。
总的来说,“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价值之一,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以及个人内在品德的提高和完善。通过实践“仁”的理念,我们可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
TOP
72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孔子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意味着我们应该关心他人的利益和感受,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这种关爱和同情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仁是一种自我修养和自我提升。孔子认为,仁是一种内心的品质,需要通过自我修养来达到。只有通过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够真正做到仁。这种自我修养和自我提升的态度,不仅能够帮助个人成长和发展,也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TOP
727#

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则,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互爱。“仁”是孔子匡时济世之良方,其教育目标是要培养“仁人君子”,既具有“仁者爱人”“泛爱众”的人格情操,同时又具有为实现“天下归仁”而奋斗的殉道精神。“仁是一种人生修为之方法,要求君子须以诚信待人,以恭敬律己,同时还必须摆脱物欲的束缚。孔子的仁学反映了孔子对我国古代文明人文主义精神的高度把握和良性提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TOP
728#

“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TOP
729#

我谈谈对“仁者无敌”的理解。仁者因承天地之性生命圆融于世界之中。仁者因不为权势所欺凌胁迫而有政治之自由;不惧美色诱惑,诚心浩然。仁者之所以无敌正在于此,仁者以生命实践感悟道德为人的立身之本。善良本性本我所有,他人侵占不了半分,也夺不去。纵是死了,亦无所畏惧。“朝闻道,夕可死矣。”仁者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不能战胜的呢?今有人,不识我善良本性,以我气质之性遮蔽妄称我无法出于道德法则实践,这不是很荒谬吗?
TOP
730#

《易传》言:“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的价值在于它作为人得以挺立自身并上达于性与天道的基点,仁在其实现中包含了天与地,也对应着着人在三才之道中链接天地并构造着一物之为一物的价值和存在。物作为天地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具有自在的价值,人也是天地自然界的产物,在这一点上,和万物的生命一同并不具有自在的价值,也可以说是平等的关系。但人又是万物中最特殊、最优秀的存在,在这一点上人又高于万物。尽管人高于万物,但人又不是万物的征服者、惩罚者和破坏者,人在其生存中寻找自身的生命,寻找着自身的生存,当他意识到世界的无价值性和自身的对生命的渴求,一个人与万物同体的世界就出现了,人帮助万物去蔽存在。因此人不仅创造自身的价值,还以其灵明带给天地万物以价值。
TOP
731#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的价值对当代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仁爱的缺失是最严重的精神危机。比如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危及到人人的生产生活,乃至社会稳定。它告诉我们,一个人人只为自己的社会,大家都要输,一个人人都要呵护的社会大家就能实现共赢。仁爱不管在什么地方出现都比利已主义有力。让仁爱满天下是儒家人生的最高追求。儒家给出了行仁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推己及人和将心比心,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并不是很高远的,只要我们在观念上引发仁慈心,循礼而行,去爱别人,就能达到仁爱的境界。
TOP
732#

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其基本内涵在于“爱人”,即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它要求个体在行为举止上体现出对他人的关怀与尊重,倡导以和谐、宽容的心态处理人际关系,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在现代社会,仁爱精神依然是构建社会和谐、促进人际和睦的重要基石。实践仁爱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缓解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凝聚力。同时,仁爱精神也是现代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仁的价值观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弘扬和实践仁爱精神,能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正能量,推动形成更加温馨和谐的社会氛围。
TOP
733#

人性生来善恶,这未可知。但无论如何,善意与良知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我认为就算是再坏的人,也总能有办法唤起他内心的一丝良知。因此我们应该尽自己所能去传播善念、践行善行,由此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塑造更友善、更和睦的社会风气。
TOP
734#

孔子提倡的“仁学”,即:“爱人”的学说。儒家的仁爱,是从对亲人的爱开始的,由此而推扩开来。“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仁者爱人”讲的是自我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爱’的学问。其核心要求我们首先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社会上的其他人,指人与人相互间要相亲相爱。爱心是心智成熟的第一道关卡,只有拥有爱心才能容纳整个世界,才愿意选择整个世界作为成长的背景。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天道无私,常予善人”。
TOP
735#

时代更迭,变化万千,但《春秋繁露》中蕴含的“仁”学文化,仍然焕发出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并在当今社会依旧适用。

新时代背景下,衍生出了新的人才准则,但以“仁”为中心,立仁之大本,培育具有“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构建“仁人义我”的和谐人际关系,形成效法自然的个人美德,仍然具有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联结,是其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效融合,并体现出了“仁”学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意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