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314151617181920 / 2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六、众德之本 [复制链接]

256#

德育离不开现实的土壤,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任何道德理论的发展与建设,都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兑现自己的道德承诺。善是做人的根本,尚义行善的是君子,弃义从恶的是小人,为恶乃是行为者自己的过错和责任,是他自暴自弃的结果。因此,人应当为善与否,关键就在自己如何学。庄重,宽厚,诚实,勤奋,慈惠。庄重就不会导致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奋就会有成就,慈惠就能够使唤人。仁是道德的根本,没有仁,道德就无从谈起。往往仁与智慧是联系在一起的,懂得仁的人往往有智慧,有智慧的人往往又是仁慈的,有时候仁就是一种智慧,智慧又是一种仁。
TOP
257#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仁的人不能长久处于贫困之中,不能长久处于快乐之中。仁者安于仁道,智者利用仁道。”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可以采取中庸之道,这样快乐才能持久永恒。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依靠聪明才智得到它,不能用仁德去守住它,虽然得到了,也必定会失去它。依靠聪明才智得到它,能够用仁德去守住它,却不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百姓也不会敬服。依靠聪明才智得到它,能用仁德去守住它,又能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但是如果行动不符合礼仪,也不是完善的。”仁德在生命发展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无论顺境逆境,有仁德之心的人总会受到他人的尊敬和爱戴。
TOP
258#

        谈及道德,究竟其中的哪一种品质是德的根本呢?古人已然给出他们的答案:仁。正如孔子所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进一步阐释仁的丰富内涵,包括庄重,宽厚,诚实,勤奋和慈惠。这样看来,以仁为本,亦有其合理性。
        仁作为众德之本,引起我们的注意力之余,我们还应该思考一个问题:若人仅坚持仁,足够吗?想必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孔子以超前的思想告诉我们,须仁智统一,方为上策。何故?仁爱促使人坚守本心,不困于世间万物的变化,不囿于眼前的种种困境,让人跳离当下,以更从容平静的心态看待事物。此外,仁爱会使人受到他人的敬重,但要警惕的是,不加区别地爱人,是盲目的,是不理智的。所以,我们以智辅之,叫人明白爱是有选择地付出,对于自身的渴求和壮志抱负,应砥砺前行,用智慧帮助实现。
         这样,我们应谨记于心的是仁爱是德之根本,而空有仁爱是万万不可的,须以智慧作桨,方是取守有方。
TOP
259#

敬即敬畏之心,是对道德之天的敬重。孔子说要对鬼神“敬而远之”,不可抛弃祭祀礼仪,亦不可对神不敬畏。神明可指宇宙间的自然事物,如地震台风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以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人只能“敬而远之”;如对大海的宽广无边,人会自然而然产生敬畏之心,钦佩大海的宽阔胸怀。宋学二程的持敬思想,告诫我们要时常以把持心中的敬畏思想,以达到孔言之乐的人之和乐境界。
克己复礼为仁,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循道德规范的要求。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从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TOP
260#

孔子说,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奋就会有成就。现在的社会中,充斥了大量的欲望和速成,走捷径的心理,但是却忘记了,勤奋的品质才是最坚实的基础,想着走捷径的人往往就不能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积累。一个人做到了勤奋,诚实,宽厚就能得到周边人的认同。
TOP
26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孔子认为德是对人待物的一种忠诚,恭敬,做好自己的事。同时各民族团结统一,维护国家的和平。孔子的的仁爱思想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之一,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孔子格局大。总能在关注个体的同时关注到家国层面。德是自身的修养,是仁爱的一种体现。仁分为五德,庄重就不会导致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奋就会有成就,慈惠就能够使唤人。德的获得离不开修身养性。既要理智又要有仁的特性。也更像现在提倡的专注自身。修身养性。
TOP
262#

仁是众德之本,孔子说做到庄重就不会导致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奋就会有成就,慈惠就能够使唤人。只有做到庄重、宽厚、诚实、勤奋、慈惠这五个方面才能够到达仁的境界。而“仁”总是和“智”联系在一起,仁智是统一的,在现如今的信息时代,不仅要有仁爱之心,也应该用智慧来分辨善恶,二者缺一不可。
TOP
263#

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上的“仁”指的是全德之根源、全德之总纲,代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最高境界;狭义上的“仁”指的是“爱”人,从爱亲人开始,逐步扩展到爱路人,进而到爱世界万物。“仁”要求我们“立己立人”,不仅要“立己”,主动按照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还要“立人”,积极按照“仁”的道德标准去关爱他人。不管是“立己”还是“立人”,都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仁道思想的首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价值原则。
TOP
264#

仁者富裕在其精神世界,仁者是仁德之人,能实行仁道传播爱于世间惠泽他人,还能够传播德行于世间教化着感染着他人。仁者是大德之人,本身修养极高,敬爱兄长长辈,疼爱幼年儿童,正直的三观,敏锐觉察未来的眼光,可以明辨是非的头脑,仁者认识到世人的不足和短处,但是仍然相信着世人都有着为仁的潜力和资格,见过了世间的险恶和风雨之后,仍然不放弃对生活的爱,不放弃对改变不好状况的希望,执着的追求着自己的目标,不会轻易的放弃,有不达目的为仁道的实现而牺牲的毅力和决心。提升自己的同时,不忘对于其他世人的帮助,仁爱世人,为他们督促自身的改变以及帮助他们为仁。这就是德,汇集所有德的人便能达成仁道,变成一个仁者。德是仁者对自身修养的一种要求和检验,也是仁者在实行仁道时的一种外在的有利的表现,是自身修养的体现,同时在德行中更好的体会了仁,仁者在其中提升德行提高自己的仁者之境。
TOP
265#

仁是礼的内在涵养,礼是仁的外在体现。孔子重礼,礼,即:规则、仪式、管理、制度、法制,此为仪轨的部分,若加之仁心以例行,便会形成一个普遍无私的关爱的境界,那么礼是关心仁德的外化客观的行为模式,于此,仁+礼就是构架一个对大众对社会无私服务的行为规范,即:仁者爱仁,仁者,天地生物之心。
TOP
266#

“为政之道,修身为本”,源于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所讲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意思是说,治理国家、从事政务,要把自身的品格修养作为根本;从贵为天子到一般黎民百姓,修养好我们自己的身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是立身处世之本。
TOP
267#

如何做到、做好“仁”?就如孔子所说,要做到仁,庄重,宽厚,诚实,勤奋,慈惠是根本,这样的人一般会拥有他人的信任,做事认真负责,并在一言一行中展示出高尚的品格,作为个人来说,能够做到这五项,便可以称为“仁”了。而要做好“仁”,“仁”和“智”是分不开的,依靠聪明才智,并以庄重严肃的态度在生活中运用“仁”的思想处理人际关系,促进群体进步,身体力行仁爱的同时作为标杆带动他人,促进我们整个社会的和谐美好。
TOP
268#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长久处于贫困之中,不能长久处于快乐之中。仁者安于仁道,智者利用仁道。”我认为确是如此,不仁义的人在经历了长久的贫困后,可能会有社会报复心理,危害社会安全;如果不仁义的人长久的处于快乐之中,那可能就会有很多的人处于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了,所欲得有仁的地位,不能忘仁不仁,不可长久处于颓废的状态,要学着去做出改变,要做仁义的人。
TOP
269#

子张向孔子询问仁道时,孔子道:“能够在天下施行五种德行,便是仁了。”我们今天提倡和谐社会,事实上就是以“仁”为核心的人本思想在当下的回响和弘扬。“仁”无疑已成为我们建构民主与法治、公平与公正社会的一个精神维度。
TOP
270#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孔子告诉我们做事情不仅要用我们的聪明才智,还要用仁德去守住它,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它。我认为就是要求我们在做事情时要充分发挥才能,严肃对待问题,但是绝不能触碰道德底线。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