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617181920212223» / 3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 [复制链接]

286#

道德!每个人都知道,但提到道德的真正含义和理解,各有不同,中国老祖宗告诉我们:“道是指大自然的法则,也称天道,它是指宇宙运行的规律,万变不离其一,世界再这么变化,天道的运行规律永远不会变。德是指随顺自然的规则,人们按照这运行的规律去做,您就能得道。古人把德和得的意思一样理解。如果硬要违背自然规律去做,那就会逆天而亡,必有灾殃。人会欺负人,但天道决不会欺负任何人。”古人常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表明了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基本道德规范数量的增减,也有每个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自身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TOP
287#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现在存在于何处?我认为,有两种存在的方式。一种存在方式是存在于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精神品质、行为活动之中,通过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展现出来,通过各种媒体报道出来,我们也可以通过身边的人和事感知到,但是,这种存在方式通常是以个案的形式存在着,给我们提供生动、具体的榜样。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我们很难全面地看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全貌,看到了我们也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中华民族精神存在的另一种方式是,就是以文字的形态存在于中华经典之中。经典语言凝练,表达准确,富有韵律。如果号召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和领悟中华民族精神,则很难有成效,因现实的复杂性、多面性,并且存在着与民族精神相背离的大量现象。最可靠的办法,是号召人们去学习中华经典,从经典中领悟中华民族精神,并且将经典的学习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个案、现实生活中的个案相结合。
TOP
288#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经典教育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中国经典教育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因素。
TOP
289#

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克服、调整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而这些恰恰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贡献和基本精神,是其教育的价值观
TOP
290#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做的便是好好继承并传播其文化与知识,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TOP
291#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精深的文化,五千年而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造就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地区的文化不同,能够形容它的,只有博、大、精、深四字。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中,便可见一斑。我们今天所接触的传统文化,是经过千百年来人们的筛选,而留下的精华,如以柔克刚的智慧,海纳百川的胸怀,长风破浪的志向等等,寥寥数语,便能引人无限深思。而这些还只是纸面上的,古人的品德、思想、智慧更是有着无限的魅力,妙不可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变革,能够改变世界的面貌,但优秀的传统文化,会以其不变的内涵,一直传播下去。如一盏明灯,从过去照到现在,并一直照向未来。
TOP
292#

弘扬中华文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则没有达到共识。中华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并且,由于经典能够保持原有的面貌,我们也就能够越过纷乱的现象,直面经典去获取中华文化的精华。近现代社会对中华文化的破坏,最典型地就是抛弃了中华经典。故,欲复兴中华文化,就必须推行中华经典教育。弘扬中华文化的第一步,就是读经。
TOP
293#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建设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基。然而,当下“扶不扶”、“王林大师”、“优库门”等等本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频频成为社会焦点,拷问着道德良知,折射出价值观错位、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弊病。如不及时整治,势必引发道德危机,甚至国将不国。为此,政府应果断拿起法治武器,让法治为道德建设撑腰,开启道德建设源头之活水,汇聚起强国兴国的伟大力量。
        确立道德建设机制,构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梦,政府必须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纳入法治轨道,使其固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图腾,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根本,其兴衰直接关系整个民族的兴亡,关系中华传统血脉的延续。令人疼惜的是,传统文化有被边缘化、娱乐化、庸俗化的趋势明显,各类“秀”争相比丑、各式“门”频刷底线,为什么会这样,国人缘何如此重口味?毋庸置疑,这是由社会道德迷失,精神缺“钙”所致,如不正视,即便侥幸富了,也只是外强中干的“空心菜”、“暴发户”,唯有从构建道德机制入手,正本清源才是治本之策。
TOP
294#

        确立道德建设机制,共筑文化强国梦是筑梦工程,是良心工程,是民族成长进步的阶梯,是国之大事不得不察。政府应充分运用法治思维,把道德建设纳入法治轨道,为道德建设机制装上“安全阀”,用有力的制度保障道德实践,宣扬传统、宣扬典型、保护典型,让人人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共圆文化强国梦。
        确立道德建设机制,构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梦,应建立完善典型激励机制,使之规范化、常态化。习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典型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可喜的是,在全国上下的努力下,学做典型成为时代风尚,为乡亲守护光明38载的农电工--葛春,子债父偿的诚信老爹--李开诚等“最美”人物相继涌现,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宣扬典型只是上篇文章,激励典型是下篇文章,两者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制度远比激情更可靠,激情退却过后,用制度给典型淬火,方管长远。藉此,政府应把典型激励纳入文化强国建设机制中,打造以激励机制为核心的典型孵化器,让典型在激励机制的引领中遍地开花、结果。
TOP
295#

         《玉堂丛语·行谊》记载了发生在明代的一个故事:清官杨鼎在升任户部右侍郎时,担心难以胜任,便写下“十思”座右铭,时时提醒和警告自己。这“十思”为:“量思宽,犯思忍,劳思先,功思让,坐思下,行思后,名思晦,位思卑,守思终,退思早。”也就是说,要坚持仁义宽容、勤劳争先、淡泊名利、谦虚谨慎、坚定勇敢等。“十思”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也体现了历代中国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坚守。
        中华传统美德立足于现实的人、立足于你我他组成的社会。中国人从来相信,每个人都要讲道德,道德跟每个人有关;天道与人道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人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例如,孝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这一方面赋予道德极高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将道德深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能够通过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尽心知性”,甚至可以“知天”。这就树立了人的道德主体意识,增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TOP
296#

         中华传统美德以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为基点,认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在承认人不能离开“利”、应当“义利双行”的同时,强调要“义以为上”“重义轻利”;强调守住“以义制利”的红线,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如此“重义”,最根本的原因是“义为利本”“义以生利,利以丰民”。中华传统美德强调,一切有道德的人特别是政治家,都应“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兴天下利”“利济苍生”。
        中华传统美德注重处理个人与集体、公与私的关系,认为“公私相背,善恶所由”。也就是说,一切道德上的问题都是由于公私的对立引起的,“善恶生于公私”。人们道德水平的高下也体现在处理公私关系时的不同态度,所谓“君子小人趋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此外,如何处置公私关系还决定着个人甚至国家事业的成败,所谓“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耳”。中华传统美德一直认为“公”是最高境界,“天下大同,圣贤至公”。因此,人也应“至公无私,大同无我”。在日常生活中,个体应坚持“破私立公、克己迁善”原则,通过省察克治,做到“公重私轻,公而后私”,达到“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这种集体主义精神贯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和规范中,如仁义礼智信、勤俭诚敬和等。
TOP
297#

        中华传统美德注重知行合一,在重视道德认知的同时强调行,认为“口说不济事,要须实践”。也就是在重视人的道德教育和培养的同时,努力促进道德意识的实践和力行。这不但是因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更重要的是实践是检验真假对错的标准:“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
        中华传统美德充满了真善美,教会了历代中国人怎样立德做人、怎样治国理政,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但如此,中华传统美德还为今天的伦理道德建设奠定了深厚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到不随物流、不为境转、不为名利而动心、不被假象所迷惑?从道德修养的层面来说,需要我们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丰富营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TOP
298#

      华夏之邦,泱泱大国。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诵读中华经典,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先贤的求学精神、为人处世之道。君子之风,温良大度。
TOP
299#

关于如何学习经典的问题,文章中提到的要分清主次和先后简直不能更同意!从自身经验出发,在主次上,以中为主以外为辅,在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汲取外国文化的营养,才能立足于本国的文化环境,一则更利于达成共识,二则不至于脱离实际。在先后上,先读儒家经典,打好道德基础,再逐步涉猎更高深的知识和更复杂的意识形态,才能不乱方寸。人的一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如果不能从小就打好道德基础,那么随着你的社会阅历越来越丰富,读的书越来越多,整个人就会越来越分裂,不能在社会经验里获得与自身有益的东西。你甚至不知道什么才是对自己有益的,什么才是合理的科学的,根本无法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小学习经典,打好基础,这点极为重要。
TOP
300#

“经典”之所以得此名,正是因为其中蕴藏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中华经典教育的意义除“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传承传统美德、提高人文素质、改良社会风气、提高汉语水平”外,最重要的是激发民族优越感。只有树立起“民族自信”,坚信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提供不绝动力,这才是经典教育要实现的目标和意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