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3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 [复制链接]

226#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经典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财富。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推民族精神。它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TOP
227#

        中华民族是一个经历过鼎盛—衰亡—振兴三个阶段的民族,我们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曾是他国争相学习的榜样,但后来的我们却满足于现有的荣耀,闭上了自己的双眼,停止了前进的步伐,最后沦为各国竞相欺辱的对象。鲁迅先生曾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一句话用来描述中华名族现状是在恰当不过了。我们总是习惯在繁华世俗中沉醉,而忘记了历史留下的残酷教训。现在的我们如果不乘早觉醒的话,势必会走清王朝的灭亡老路。
    民族危机意识是一个名族应该拥有的最基本的意识,但同时也是我们民族最缺乏的意识,因此个人觉得学习中华经典不仅是让我们了解并传承民族文化,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内心深处培养民族精神。否则,我们所谓的民族文化只能停留在表面文字层面,而不能体悟诗文中的精神。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文化教育都显现出无穷的魅力。因此,在物质文化高速发展的21世纪,我们更应该加强中国经典教育
TOP
228#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价格的竞争,更是服务的竞争、形象的竞争。现代企业竞争的焦点已经具体到员工素质的竞争,员工素质已经成为直接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礼仪素质是知识、技能和修养的总结与体现,它主要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管理素质、身体素质、能力素质六个方面。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内容将是企业竞争的全貌。 所以我们更应该注意礼仪风范
TOP
229#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影响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成长,它在很多领域向人们展示着他的深远和深刻。
比如在中华武学方面,武人们视中华武术为生命,《叶问2》中洪金宝的一句“为了生活我能忍,但是侮辱中华武学我就不能忍”很生动的阐述了武人的气节;
在国画方面,讲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讲究明察秋毫,讲究……。每幅画都向大家展示着中华文人们淡薄,细致,质朴的心境;
在音乐方面,在诗词方面,在史学方面,很多很多就传于世非常值得人们学习的精髓。
它们都受着中华文化的影响,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都延续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必将继续积极影响着中华儿女。
TOP
230#

我们建议将中华经典设置成一门贯穿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独立课程,正式纳入国家的教育体系之中,纳入国家的各级各类考试体系之中。
TOP
231#

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传承传统美德、提高人文素质、改良社会风气、提高汉语水平。人们都能认识到这六个方面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因素,但是,许多人却没有认识到,要达到以上六个目标,主要的途径只能是中华经典教育。
TOP
232#

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经典教育,但是何谓经典教育??我们所说的经典无非是好的,对我们有用的。当今时代的我们应该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经典教育的好处。经典教育的价值,我认为首先要有兴趣,只有靠兴趣才能学到东西,只有认识到对我们有利的,我们才会去了解。现代社会,真的太缺乏人文精神了,我们要有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相信传统,相信我国的传统文化。
TOP
233#

可以说我们就是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长大的。然而,目下,社会正出现着各种匪夷所思的道德现象,这是对中国几千年结晶的强烈挑战,时下的道德情况还似乎愈演愈烈。

我认为,传统教育的废除是人性缺失的重要原因。现在回头看看中国教育走过的风风雨雨,似乎也彰显着国学教育的重要性,我顶国学基金!!!!
TOP
234#

国学大师钱穆曾说,“中国民族当前的处境,无论如何黑暗与艰苦,在不久之将来,我们必会有复兴之前途。而中国民族之复兴,必然将建立在中国民族意识之复兴,以及对于中国民族己往历史文化传统自信心复活之基础上。”中华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他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传统文化长期形成的巨大凝聚力和永恒的魅力,对于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国学的基本精神就是人本,一切从人性观照出发,最后落实到人性观照。我个人很关注做人——人之根本乃做人也。如今社会也凸显“以人为本”的思想,企业更看重“做人”,其次才是“做事”。这个正是时代的召唤,人性的需要。当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我们民族的“人文关怀”落后了,道德素养落后了,思想文化教育落后了,使人之不能为人。精神上的空虚与麻木,弥漫于整个社会。人越活越卑微,越活越没有自信,越来越奴隶于现代商业生活,只是追随着周围的节奏和方向,如同那漂泊在水面的落叶,找不到本源,亦找不到依靠,人看不清人之为人的内在世界了。
传统文化在传递“真、善、美”,感悟人性方面拥有巨大优势。社会发展,科学技术与文化有分离之势。西方文化曾凭借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取得过世界先进文化的优势,但现代社会注重人文关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科学技术成为一个独特的分支,渐淡出大众文化视角。那么,在此局势之下,我们发扬传统文化,关注人的内心,推崇道德修为,于个人、于社会、于国家皆是福祉。
TOP
235#

       没有学习传统文化的我们不会知道,不要老想着我们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我们认为最好的东西。现代社会当中的我们通常不会将自己放入一个属于我们的位置,并且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完全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个社会做贡献。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今这样的话语依旧是有效的,我们要时时想着如何为社会谋取福利,如何做才是对这个社会有利的。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这样才有生存的动力。
最后编辑莫知之 最后编辑于 2015-06-20 23:58:43
TOP
236#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我们完全需要获得哪怕片刻的安宁,让心灵静下来,想想自己在做些什么。不要去想过去的事情,也不需要去考虑未来的事,连现在在做的事情都可以忽略,我们只要知道什么对于我们最重要,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就可以了。
TOP
237#

人之初,性本善。但若不加以培养、加以延伸,善良的本性也就会随着时间而被压制到心底的最深处。其实在这个繁华的世界,有一颗平静的心,平静处事,平静待人,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福。每个人从出生开始接受的事物就不同,所以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然而然的就不相同,人生道路也就不同了。有的人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有的人却在浪费生命。用艺术充满自己的人生,陶冶情操,专心的去培养自己的兴趣,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内涵,有气质的人。远离功利,世俗会发现天空总是蓝的,嫩草总是绿的。
TOP
238#

关于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我首先想提到的是有关国学问题的百年回顾,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检索与中华传统文化能为当代社会提供些什么。
百年国学,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提及,在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中不断探讨争论,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上世纪60年代初,港台学者牟宗三等四人呼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上世纪80年代出现新一轮西方文化热,世纪末经济全球化,国学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尖锐。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当今世界,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优秀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和政治的正面推动作用已然变得越来越强大。我们泱泱大国,上启远古尧舜禹,中衍诸子百家谈,下承诗理唐宋明。只有正视这些传统国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才会不断推进我国人文社会、文明社会的建设,并使这些值得我们珍惜的、祖辈的东西有机会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TOP
239#

在中韩端午节相争韩国最终申遗成功后,举国感到忿忿不平,国人们纷纷指责韩国卑鄙,下贱,无耻,抄袭中国申遗项目的人各有人在。但是,又有多少国人能够反思自身呢?与其说是韩国抢走中国的端午节,不如说是国人自己扔掉它罢了。
其实,韩国申报成功并非是坏事,恰恰相反,还是件好事。何解?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魁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韩国申遗成功对我们的端午文化不会有什么冲击,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件坏事。”是的,正是因为这次事件,让那些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人们打响了警钟;给以那在背后骂骂咧咧,指责韩国过错的无知国人们一记响亮的耳光;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件事件进行深刻反思。
时常在一些电视节目中看见被岁月给尘封,被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所掩盖的传统建筑,传统文艺,甚至传统习俗。面对灯红酒绿,层楼叠榭的摩天大楼,谁会甘愿住在那破旧,老土的四合院,窑洞,吊脚楼,过着原始土着民般的生活呢?谁还会对那传统的造物技术——简单粗糙的物件和纯手工高强度劳力而放弃学习更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从而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在眼球经济,泡沫经济盛行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够保留住中国的国粹——京剧……少之又少罢了。
今天,大多数80后,90后,00后不过传统节日而喜欢过洋节。在一次小学生问卷调查中,有记者专门“按重视程度,给传统节日”排序的题目,结果几乎所有学生都填写了“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的顺序,端午竟成为孩子们眼里最不受重视的传统节日。和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相比,学生们更愿意过圣诞节等洋节。“我最喜欢过圣诞节了,能收礼物和贺卡,大家还能一起玩,很开心。端午节就很平淡了,唯一盼头就是放假,就连吃粽子也是平时就能吃到。”某小学生回答说。班上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过圣诞节,觉得中国的传统节日过于单调和严肃,都不如圣诞节般轻松有趣、充满幻想。
而当问到屈原是哪国人,是干什么的,学生回答的也是五花八门,离奇搞怪。而在几十年前,即使目不识丁的老人们都能谨记屈原的生平事例和对国家君王的忠贞,还有每年的划龙舟是为了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包粽子扔进河里这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使江鱼不要吃了屈原的身体,特包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后演变为吃粽子了。
何其悲哀,端午节竟成为学生眼里最不重视的传统节日,而吃粽子竟是大多数学生们的唯一项目,端午节难道就将成为粽子节了吗?最后只能用吃粽子来苟且地维持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吗?
为何我们就不能够直视韩国申遗成功背后的默默付出呢?其实韩国端午节跟我国的端午节大相径庭,甚至起源和各种项目都无一相同。我们输就输在没有象韩国一样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形式主义的东西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重形式轻内容,重口号轻行动,重数量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何其相似,与当今被我们骂骂咧咧的政府官员那样只注重面子工程,表面说的冠冕堂皇,而实际做的却不尽如人意,其实我们又好到哪儿去呢?
不要让眼泪成为地球的最后一滴水。同样,不要让传统文化过了许多年后只能成为我们脑海里仅存的模糊的记忆啊。韩国申遗端午节成功这不是一件小事,不能在我们骂骂咧咧之后逐渐淡忘,消失。我们应该进行深刻反思,毕竟这件事不仅折射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忽视,还反映深藏在我们骨子里对自身文化的傲慢和不屑及崇洋媚外的劣根品性。
TOP
240#

      学习经典,益处颇多。以我之才干,一时之间倒也不能面面俱到。就其一点而谈,反而更加自由,也易举一反三,有所启发。
      修身,是人立身处道的根本,人文素质也是评定人的综合素质中重要的一环,所以《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能明确己之不足,向贤人取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建立完备的君子人格。读书而后修身意诚,它让我们在看到不好的社会现象时,不再总是抱怨,总是指摘他人的不是,而是怀着一种悲悯的情怀思考,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眼前这样的现象,思考当自己处于那个境地时会怎么做,思考该如何引人向善,改良社会的风气。读书而后修身,而后方有治国平天下之志。它让我们时刻记得,你所在的地方就是中国,抱怨总是无济于事,只有改变方为正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当我们的人文素质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素质才会提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