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关闭
安全选项
安全提问(未设置请忽略)
母亲的名字
爷爷的名字
父亲出生的城市
您其中一位老师的名字
您个人计算机的型号
您最喜欢的餐馆名称
驾驶执照的最后四位数字
找回密码
记住我
我的中心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切换到窄版
论坛
会员
搜索
帮助
快速搜索
帖子标题
作者
版块
国学基金会
»
论坛
»
和坛
»
[经典学习]十一:和: 主题题解
论坛
中华义理总坛
仁坛
义坛
礼坛
智坛
信坛
忠坛
孝坛
廉坛
毅坛
和坛
返回列表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17
下一页
楼主:陈杰思
[经典学习]十一:和: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发送短消息
UID
16512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王姝怡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15
积分
100
性别
注册时间
2017-05-17
211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7-05-28 20:18
|
只看该用户
“和”的精神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兼容并包的精神,也有人类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精神。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并且将这种精神运用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541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吴臻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15
积分
100
性别
注册时间
2017-06-04
212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7-06-04 16:59
|
只看该用户
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和为贵”,讲究为政仁和、为人谦和、民风醇和、家庭和睦,强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也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宝贵遗产.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545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王刚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15
积分
100
性别
注册时间
2017-06-05
213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7-06-05 13:26
|
只看该用户
一个人与他人共处,一定要有羞耻心,即要求自己不能比别人差。如此,大家才会有共同的行为模式,社会也才有可能和谐。“耻”来源于人群的相互比较,如此有助于使人产生向上的动力。一个人没有羞耻心,行动就有可能偏差,念头起伏变化,很容易违反社会上共同的标准,从而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从而危及到社会的稳定,造成社会的不和谐。所以我认为,人人具有羞耻心是维护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5841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月印川
组别
中级会员
生日
帖子
55
积分
340
性别
注册时间
2016-10-15
214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7-12-12 22:05
|
只看该用户
允觉执中为和。和为中庸之道的一面。不偏不倚为和。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仁的一种境界。在人,喜怒不行于色。但和并不意味着意味的妥协。“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着充分的体现了和是仁的一种境界。做到中的时候,所显现的就是和的状态。未发为中,已发为和。这种本末是未发已发的关系。并无本重末轻的意味。二者是相等的。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645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武科大涂晨晨
组别
高级会员
生日
帖子
110
积分
675
性别
注册时间
2017-12-08
215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7-12-19 17:20
|
只看该用户
和谐原理包括:宽恕包容、仇必和解、中庸之道、适度存在、和而不同、抑强扶弱、和实生物、阴阳和谐、均衡互制、各安其位。
在现代社会中,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必须以“和”为中心,俗话说:“天时有利不如地理有利,地理有利不如人与人和谐。”所以要建设和谐社会。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愈益多样化。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644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武科大李慧芳
组别
高级会员
生日
帖子
111
积分
681
性别
注册时间
2017-12-08
216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7-12-19 17:34
|
只看该用户
对事物本源的认知——和生万物
“一分为三”是万物存在的逻辑,当两种原不相干的事物相遇,就产生了新的、不同于原来二者的第三个东西,这就是事物的起源。
对事物本质的认知——和则大同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指由于事物存在差异的最好注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不同本质的事物通过“和”的共处。相辅相成得以互相发展。
和的认识:
对事物本源的认知——和生万物
“一分为三”是万物存在的逻辑,当两种原不相干的事物相遇,就产生了新的、不同于原来二者的第三个东西,这就是事物的起源。
对事物本质的认知——和则大同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指由于事物存在差异的最好注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不同本质的事物通过“和”的共处。相辅相成得以互相发展。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875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王翔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14
积分
94
性别
注册时间
2017-12-27
217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7-12-27 23:43
|
只看该用户
今非昔者能及,实乃吾由心而感,况省于人事,非隐忍之士皆会因物而喜,因物而悲。古语有云:“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如歌如泣,如慕如诉,此言得乎?
有朝行暮归者,历天时,沐心得乎?时过境迁,事同人非,尔能为之泣?如是何止?事在人为,身体力行而不至,倾力焉。
心随思而止,不求悦人悦己,只为余每思能省自而已矣。终天下能大隐,是吾以为“大和”。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891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HUBU杜先海
组别
新手上路
生日
帖子
6
积分
46
性别
注册时间
2018-01-02
218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8-01-09 21:27
|
只看该用户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新媒体时代,对于某件事或某个人的看法上,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观点,而不是被媒体或者他人牵着鼻子走,甚至于跟风随大流,人云亦云。尤其是当我们受到各种消息的狂轰乱炸时。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些“炸弹”,因为其中可能掺杂着某人或者某个集团的别有用心,诱导我们走向同而不和的道路。也许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但至少我们有相互碰撞,相互切磋,相互协调的起点,从而才有达到“和”的终点。只有如此才能迸发出新灵感,新智慧。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721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湖北大学詹雨菲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10
积分
70
性别
注册时间
2017-12-14
219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8-01-11 08:40
|
只看该用户
和,是中国百姓十分重视的,可以理解为和谐,和平等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中体现出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就如那黑白相生的八卦太极图一般,看似格格不入,实则相伴相生;“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家庭内部有“家和万事兴”之说,人与人之间讲“和气致祥”,做生意讲“和气生财”,国家之间讲“和衷共济”,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就体现出了中国人反对战争,对于和的重视。“和”本身也包含了“合”的意思,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这不仅仅是平等相处了,而是更进一步的——不同事物互相依存,彼此吸取营养,不断成长的意思,即“相生”的理念。 表达了中国民众渴望安定、平和、幸福生活的普遍愿望。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902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梁学成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22
积分
142
性别
注册时间
2018-01-19
220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8-01-19 21:02
|
只看该用户
“和”有协调、和谐、适中、合作等含义。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和”的精神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兼容并包的精神,也有人类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精神。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具体的内涵及实现途径是厚德载物、良性竞争、仇必和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抑强扶弱、和实生物、阴阳和谐、均衡互制、各安其位等。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920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陈熙
组别
高级会员
生日
帖子
105
积分
640
性别
注册时间
2018-03-26
221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8-04-07 17:34
|
只看该用户
“和”是自然社会不同事物的矛盾统一。其中所称“乐”和,因为先秦时代诗、乐、舞三者合一,常以“乐”表示艺术总称,因而其论“和乐”,即通于文艺美学。
“和”是作品创造的雅正和平、含蕴深厚的艺术境界,这一审美特征备受传统诗论家的推崇。孔子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悄))孔安国注:“乐不至淫,哀不全伤,言其和也”就在春秋时期,孔子已为诗歌之“和”定下基调,认为“和”是诗的最高境界。但孔了同时又强调“诗··…可以怨”(《论语·阳货》)。可见其“和”的艺术高境,即包含了社会人生的矛盾统一的内容,并没有完全否定诗歌文学揭露黑暗、讽刺时政的现实性。而发展到汉儒的“温柔敦厚”的诗教,主张“发乎情,止乎礼义”,则其所谓“和”,强调同,而淡化矛盾,削弱了文学对现实的批判作用。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5841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月印川
组别
中级会员
生日
帖子
55
积分
340
性别
注册时间
2016-10-15
222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8-12-19 10:11
|
只看该用户
不过且无不及为和,叩其两端取其中者为和。和是一种度量,不偏不倚为和。是情之所发中节为天理的依据,为仁的尺度。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仁的一种境界。在人,喜怒不行于色。但和并不意味着意味的妥协。“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只有发的合适恰当才为仁,过而不及都均失去了仁。所以对和的强调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着充分的体现了和是仁的一种境界。做到中的时候,所显现的就是和的状态。未发为中,已发为和。和是一种内心的度量,内心对行为的度量。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7000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云大廖春阳
组别
中级会员
生日
帖子
45
积分
280
性别
注册时间
2018-12-18
223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9-04-16 23:25
|
只看该用户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同周边国家和谐相处的传统,例如传统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是千百年来亚欧大陆上各个民族探索开辟的、沟通亚欧各个主要文明的交通线路之泛称。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连接汉朝与西域、中亚的“西北丝绸之路”;在晋商手中达到鼎盛的、盛行于明清时期的“草原丝绸之路”;以及从东南沿海通往印度洋、波斯湾的“海上丝绸之路”;乃至萌芽于汉代、形成于唐宋,为西南地区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茶马古道,都是广义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994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云南大学于盼盼
组别
中级会员
生日
帖子
45
积分
280
性别
注册时间
2018-12-12
224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9-09-27 20:25
|
只看该用户
儒家谈“和”,尤其是《周易》,特别强调阴阳和谐、乾坤并建。乾,为健,为天,为男,为阳;坤,为顺,为地,为女,为阴。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7051
精华
0
1909265608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兰光
云南财经大学+徐章凤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23
积分
148
性别
注册时间
2019-10-03
225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9-10-29 21:59
|
只看该用户
“和”具体的内涵及实现途径是厚德载物、良性竞争、
仇必和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抑强扶弱、
和实生物、阴阳和谐、均衡互制、各安其位等。
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
"和"有和睦,这是对待他人处事态度。
有温和,这是个人的品性内涵,人格魅力。
有和解,这是自己与他人共建美好的关系,大的和谐。
君子和而不同,这是君子包容美德的体现,
也是大千世界包容的体现。
云南财经大学+徐章凤
TOP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17
下一页
高级编辑器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默认表情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
发表回复
查看背景广告
隐藏
发新主题
论坛
中华义理总坛
仁坛
义坛
礼坛
智坛
信坛
忠坛
孝坛
廉坛
毅坛
和坛
TOP
设置头像
个人资料
更改密码
用户组
收藏夹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