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善美合一 [复制链接]

196#

善美合一,不是把“善”当作内容、“美”当作包装,而是同一股生命力量的两种命名:当它指向应然时,我们称之为善;当它充盈饱满时,我们称之为美。离开善的美是空壳,离开美的善是枯枝;二者一旦割裂,文化便陷入道德说教与感官刺激的拉锯。孔子评《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评《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已把标准说得明白:美必须经得起善的拷问,善必须抵达美的生动。
孟子用“可欲之谓善,充实之谓美”给出递进式定义。善是“值得追求”,美是“已经充满”;前者是方向,后者是到达。充满什么?充满义理。当“事亲”之仁、“从兄”之义在日常中自然流淌,人便进入“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的状态,肢体先于语言表达了美。此时,道德不再是外在约束,而成为生命自身的节奏;审美也不再是旁观欣赏,而成为道德在场的明证。
荀子进一步把这一对关系安放在公共生活里:“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不只是个人体验,更是社会治理的润物无声。音乐、礼仪、山水、书画,凡能引人进入“与万物为一”的泰然之境者,皆因其暗合义理。朱熹说“善者,美之实也”,方熏说“笔墨亦由人品为高下”,都在强调:作品与作者、山水与观者之间,存在一条看不见的道德气流;人品卑下,笔墨再华丽也只是一层虚浮的油彩。
落实到日常,善美合一呈现为最简单也最难得的动作:说话时不浪费一个字,吃饭时不浪费一粒米,做事时不浪费一分力。浪费的反面是恭敬,恭敬的极致是美。当节俭、谦让、诚信在细节里被反复践行,生命便逐渐“充实而有光辉”;这光辉不耀眼,却能在人际间长久回荡。
因此,重建善美合一,不必等待鸿篇巨制,只需在每一个可能的选择关口,让“应当如此”与“愿意如此”重叠:愿意把座位让给老人,愿意把语速放慢三拍,愿意把垃圾带回家分类。重叠发生的那一刻,道德不再是责任,而成为享受;审美不再是奢侈,而成为本能。善与美,终于回到同一副面孔——一张既不委屈自己也不辜负世界的人之面孔。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