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122232425262728»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心灵清静 [复制链接]

361#

在现代社会,想要保持心灵的纯净真的很困难。物欲横流,人情冷暖,我们迷茫,我们混乱,我们被无数的东西填充,围堵。但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颗种子,在等待合适的气候,便能生根发芽,而这个气候,正等着我们去创造。
TOP
362#

人生道路充满坎坷,面对困难要有平和的心态应对一切。曾有名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境被打搅,宁静变成喧闹,一旦安定下来,喧闹又变成宁静;心中牵挂的东西,就算很远也觉得近。心的清净便是做事的专注,我们要抵制生活中的各种诱惑,拥有平和的心态。
TOP
363#

朱子曰:心地不虚,我见太重,恐亦为道学之障也。([宋]朱熹《续近思录》卷十二)和,这是一个美好的境界,只有当大家的心灵都纯尽了的时候,只有把利益看得很淡的时候,只有你真的愿意无私奉献的时候,你才能够达到和的境界。心灵清静,能够让你少去许多忧愁,只要自己的心灵是洁净的,那人之间的那些尔虞我诈还有谁会去作为呢。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庄子?天道》) 众生心清净,没有悭贪,行于布施。心清净,没有违犯,能持戒。心清净,不曾有粗暴,能忍辱行。心清净,没有懈怠、懒惰,就是大精进。心清净,不随境转,就是禅定。心清净,智慧明达,就是般若。所以心清净是众德之本。心灵之纯净来源于专注于有益的事物,摒弃浮躁与烦恼,真正做到心无旁骛。
TOP
364#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一直是历代思想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处于纷杂的事物人际关系之中,我们的心灵往往会受到外在事物的感染。这种感染有时是好的,但有时也有消极的。所以要学会清净自己的心灵,要有一颗和善之心。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时常反省自己,就能避免私欲的扩散。每个人都会有私心,只有那些学会反省,懂得约束自己的人,才会清者自清。
TOP
365#

热的时候,妈妈总是跟我说“心静自然凉”,你的心不燥了,身体接收到的信号就不杂乱了,就可以高效的进行自我的调节,心灵清净了,就能够更加通透的看到这个世界,就能够走得更远
TOP
366#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要在这个充满物质的世界里,远离尘嚣,保持内心的宁静。
TOP
367#

释迦牟尼佛是智慧的,所以他从来没有主张过要一个人放下一切,而是让一个人放下执着,因为一切痛苦的根源并不是拥有,而是对拥有的执着,对喜乐的执着会因为喜乐的消失而痛苦,因为喜乐是无常的,一切我所悦心的事终将分散;对痛苦的执着会因为痛苦的存在而无法解脱,因为执着痛苦为痛苦的时候,你无法体验到无常,认识到无常,这会导致痛苦的时间在感觉上或事实上被延长。
TOP
368#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心境平和,心灵清净,不生心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心中纷扰太多,逐渐看不清前行的路。只要保持胸襟宽广,心灵虚静,总会在纷纷扰扰的红尘中守得一片净土。
TOP
369#

在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各种浸染,沉淀在心灵之中,形成心灵的毒素。朱子曰:心地不虚,我见太重,恐亦为道学之障也。([宋]朱熹《续近思录》卷十二)身惹尘埃沽尚浅,心随欲境染尤深。堪怜举世忘源者,只洗皮肤不洗心([宋]吴秀《人天宝鉴》)
译:身体沾惹了尘埃只在浅层,心在贪欲之境中被污染得很深。可怜世人忘却了根本,只去洗净皮肤却不洗净内心。
(以上摘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难免要受到各种诱惑或者是不良事物的影响。这也正是对我们自身的考验,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我们必须面对问题,并且要解决问题,才能使自己的生活继续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偏离正路,有人坚定不移。这正是人的两种心境的体现。内心平静则气和,会促使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不至于受到太多不良诱惑的侵染。内心焦灼则气躁,会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合理判定与理性分析,这时我们便会选择逃避,意志会更加的薄弱,从而使自己陷入深渊中。心灵时刻保持纯净是我们难以做到的。但是也正是心灵纯洁、高尚,才能使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
TOP
37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做到心灵的宁静才能看到与常人不同的风景,达到常人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TOP
371#

在这个充斥着金钱利益与尔虞我诈的现实中,我们难免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各种浸染,沉淀在心灵之中,形成心灵的毒素。既是毒素,那就有办法祛除这颗毒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生在污秽浑浊的泥浆,却依旧生得洁白无瑕。正是一种心灵清净的外化。心灵清净成为现代人必备的自救灵药。
TOP
372#

孔明在《诫子书》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内心宁静沉着才会有所作为。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放下世俗物欲,悠然于天地山川草木之中,过心神向往已久的宁静生活。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诗意的生活,源于心灵的清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是中国诗人追求心灵宁静的写照。还有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等,“我独自游荡,像一朵孤云,高高地飞越峡谷和山巅;忽然我望见密密的一群,是一大片金黄色的水仙;它们在湖边的树阴里,在阵阵微风中舞姿飘逸”这些灵性诗人渴望返朴归真的宁静生活,他们的心灵应该是自然宁静的,像晶莹剔透的水滴,能映照出世间的美好事物。诗的国度是清静心灵的栖居地。
TOP
373#

静以修身,想要做好一件事就要先使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人生病了也需要静养。古代一些文人、官人,到了末年都选择隐居山林,正是因为山林中恬静的环境吸引他们,不与世间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看淡生死,只专注山中美景,亦或闲来赋诗,何不为人生一大乐事。
TOP
374#

谈到心灵清静,我不由想到《庄子》中的“坐忘”境界。《庄子·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即是说,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聪明,摆脱形体和智能的束缚,与大道融通一体,就是坐忘。我想,坐忘便是心灵清静的最高境界吧。但估计绝少人能达到这种境界,不过即使无法达到这种境界,尝试着将心灵清空也是种绝妙的体验。平静呼吸,清除烦扰的思绪,收敛自己的心思,专注于自己的呼吸,不多时便会感觉身心被清洗过一番,湛然空明,每一个毛孔都叫嚣着舒畅......
TOP
375#

佛语云,色相是幻,人生无常。在物欲横流的浮世绘中,想拥有宝帘闲挂小银钩的闲情实在难得。汲汲于名利是这个社会无法抹去的特质。正如莎翁所说的:我们全都是出了钱就想得到我们那一磅肉的人呵。在如此匆忙的节奏中拥有看淡一切的心境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我喜境界二字。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而我认为人生之高格全然也在境界二字。有境界之人生乃为真人生。
   我们活在时光的织机中,一欲一求经纬交错,是织就彩锦还是麻布全由自己手中的梭子完成,是好是坏,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人生无不充满了无奈和痛苦:升学的压力,工作的繁重,家庭的担子等等都在摧垮着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于是身体糟糕,心情糟糕 。在这个时候还能约损友,安杯奢,发竹肉可真是一番境界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