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718192021222324»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心灵清静 [复制链接]

301#

在道家的认识论中,清净表现为“致虚极,守静笃”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心态,使自己不仅忘却一切外在物质世界的存在,同时连同自身的存在也忘记,这样就可与物同化,完全顺应自然规律。在此基础上老子还提出了“涤除玄览”,认为保持内心的虚静,排除一切干扰,就能洞察宇宙、览知万物。可以说后世有关“虚静”的论述,都可溯源至老子。其中比较系统的提出“虚静”理论的是荀子的“虚一而静”说,强调心只有达到“虚一而静”,才可使理性达到“大清明”的状态,以至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荀子·解蔽》)这是从认识论上来阐述清净状态下体认事物更能够排除物欲杂念,从而对事物的认识达到完全透彻、无所偏蔽的境地。
TOP
302#

       …“以淳朴心,做钟情事”,很喜欢这句话,一直都是…一路走来,从一起的高一(10)班到高中毕业,到最青春的大学四年,到现在此刻,九年时间里,故事里,你一直都是主角。是的,这就是我的故事,关于我们的。回首过往,因为懂得,从一开始的默默喜欢,到中间的尘封铭记,到之前的“祝你幸福”,到两个月前的“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一直到现在,我们是彼此的主角,一起努力,一起幸福,从这里到永恒,因为相信。是啊,简单,纯粹,深刻,“越单纯越幸福”,爱情是这样,生活亦是一样,越努力,越幸运。
       “凡外重者内拙”,庄子也曾这样说到,意即,凡是以外物为重的,内心就会笨拙。的确,做人如水,做事如山,复杂世界里,这样就够了,“外化而不内化”、“致虚极,守静笃”,不管经历什么或是遭遇什么。关于这一点,道家哲学人生修养论的“七级九步”无疑给我们极大的启示。“七级”是人生修养的修炼的层次,即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七个级别。其中,前三级是低级层次,后三级是高级层次,中间的第四级意味着精神境界的飞跃,后三级一步一步提升,达到“撄宁”的境界则是七级修炼的总体成果。在这里,修炼到超脱世故、物欲和生死,精神境界就能实现飞跃,庄子将这种飞跃称为“朝彻”,即中间的第四级,意为像早晨太阳升起大地一片光明一样,人的心境也能豁然开朗,清澈通达,这自然是我们心灵清净的关键。“九步”是人生修养的修炼的步骤,即副墨、洛诵、瞻明、聂许、需役、于讴、玄冥、叁廖、疑始。其中,第七步是玄冥,进而静思默想悠远寂静,心境达到虚空无物;第八步是参廖,参悟《道德经》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夸廖夸”的空旷无极境界;最后一步是疑始,回溯到万物产生时的迷茫状态,那时是似有若无,恍恍惚惚;最后这三级说的其实是人的沉思默想,修养的沉思默想,不是沉思世间琐事,而是沉思默想哲理,这也是道的真谛,亦是人生的真谛。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去”,就这样,去相信,去作为,安静而又纯粹地做好自己喜欢的和应该做的每一件事,你想要的,岁月都会自然给你。在路上,轻装前行,存心间,体味温暖,越简单越幸福,加油,自己,加油,我们每一个人,即使生活很忙碌,但是我们的心灵,宁静依然。
TOP
303#

孔颜之乐,就是说人在箪食瓢饮的物质匮乏的生活条件之下,清心寡欲,追求精神得道。和,是人内在修养处于较高梯度的俯仰自得。不骄不躁,懂得三省吾身,调理情绪,梳理内心。内心丰富而宁静,空明而练达。是高情商的表现,能调动好的状态应对生活。
TOP
304#

儒道两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是民族灵魂中交替的情调。中国文化形成儒道互補格局。
对于老子,我比较欣赏的是他的人生智慧、态度方面。倾听天道的声音,柔弱才是生命的法则,努力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它指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而这些是在我们这个节奏迅速、竞争压力大的现代社会的新人类所必须体会的一种精神境界,学会养成这种心态,才会无往而不胜。
感悟老子的”和“,无为的真谛是“不妄为”,柔弱的意义是“示弱”,隐士的前提是“名士”。
老子所呈现给我们的一切状态,都使我们联想到一个”和“字。
难道我们珍惜传统文化,仅仅是因为希望它能为我们带来什么物质利益或外在光环吗?不,绝不是。
我珍惜所有能凭借文字抚慰人类内心的事物,它能切实照顾到每一个人。
TOP
305#

人之初,性本善。小的时候看见一只虫子会蹲在那一整天观察它,大了会有一种想踩死它的冲动,因为知道了它是害虫;小的时候看见打架的会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大了就会想他们之间可能有某种矛盾。小的时候我们懂得还少,那时的心灵还是最初那颗纯净的心灵,大了之后,经历的多了,心里多了些洞,想得多了,烦恼也多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不为所以世事烦闷。
TOP
306#

炎炎夏日,我们经常说到“心静自然凉”,是啊,内心的清静,心灵的涤荡,会使我们放空自己,舒缓燥热,安定心境。心灵清静,就应做到心灵干净,心无杂念。心中应无私心杂念,没有歪门邪道,没有偏颇执拗,纯净如水但又积极阳光。孔子倡导我们心灵清静的人,不但可以使我们个体释放心境,内心轻松,而且可以是社会安定和谐,欣欣向荣。
TOP
307#

终生寻找所谓别人认可的东西,会永远痛失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庸俗的评论会湮灭自己的个性,世俗的指点会让自己不知所措。为钱而钱会使自己六亲不认,为权而权会使自己胆大妄为,为名而名会使自己巧取强夺。真实的我在刻意的追逐之中,会变成一张张碎片随风飘扬,世俗的我已变得面目可憎。
 得到了媚俗,失去了真实,要坚定信心,拥有自我。
TOP
308#

一切过分的情绪和欲望都会扰乱我们心灵的宁静,从而破坏我们脉络的正常运行。幸福,除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外,更重要的是“内心和谐”。所谓内心和谐,就是古人说的“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知足常乐”。
TOP
309#

人很多时候都会对很多事情放不下,无外乎于这三种情况:或者是事情没有发生,自己心中首先就有一个期待的心。或者是事情过去了,又把事情长期留在心中,不能忘怀。或者是正在应对事物之时,有偏颇侧重之意,只看到那边是重要的。其实反观心中所生起的各种念头, 过去之心已经熄灭,现在之心不会停留,未来之心尚未到来,从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去追寻,什么也得不到。其实无需去刻意冥想或者止息心思,真正心静的人是空无一物的,没有什么事情可想,更没有什么事情是放不下的,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的平静。 正所谓“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那些功名利禄,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它。在学习上,我们应该静下心来,不要浮浮躁躁,做什么事我们都要一步一步来,不要急功近利。其实,只要宁静、淡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马上活得充实、轻松,眼前的混沌也就明晰了。
TOP
31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陈杰思先生在这里用了大篇幅的文字来讲心灵宁静。霓虹灯下,拥挤的马路上熙熙攘攘,而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份子,或许早已经忘记了有多久没有好好地静下心来看一看这世间的美丽了。
我们生而渺小,奈何却又大抱负。所以我们只有在社会的泥潭里挣扎打滚,直至将自己全部弄脏了,才有可能离着自己的大抱负更近了一步。然而,在这个挣扎打滚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放弃了自己的干净、心灵的清净。
 《大学》阐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我时常想,人何以为贪?私心杂欲之错也,贪欲一起,则欲罢不能,所谓欲壑难填。然而,人何以起贪?
如今社会,功利盛行,当官讲政绩,做人求功利,可谓物欲横流。人必须“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说,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之后才能安定下来,安定之后心就能静。
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在红尘中不惹尘埃。
TOP
311#

无论是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还是六祖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都要求我们要时刻保持
内心的明净。他们说的都是物与心的关系,一个人要是不把这些物质的东西放在心上,那么他的心便不会被影响,也不会被蒙蔽,受到外界的影响,那么心也就
会自然静下来,从神秀的“法有我空”到慧能的“法我皆空”也让我们领略到了心静的境界。人生若能努力致虚守静,即努力达到虚无寂寥的极致,坚守那种清静无为的层次,抛却世事的纷繁芜杂,让心灵归于宁静,自然也就拥有了快乐而安宁的生活,也拥有了生命健康的基本要素。当然,要达到这种境界是很困难的,但从中,我们可以不断地修养
自己,反省自己,拂去心中那些尘埃,保持心灵清净。
TOP
312#

    物欲洪流的社会,有着太多的嘈杂与喧嚣,令我们在其中深受荼毒,所以我们总是想寻找心灵的清静。可是殊不知,最清静的地方不在与世隔绝之处,而在我们的心灵之间。
   言虚空者,乃可用盛受万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必去在意这世上的那些红红绿绿,花花草草,保持一颗清静之心,已足够。持一颗清静之心,可能会需要忍受寂寞,学会孤独。在别人眼中可能你是奇怪的,但是永远不要被外物所感染,保持清静,只有这样你才能学会看破看透,才会学会放下。
   心静之人,一尘不染,一丝不挂,一本正经。这一辈子,诱惑会一直伴我们左右,一个人会一时坚守自己,却很难一辈子,很多人在这污浊的社会中渐渐的迷失了自己。不要让自己的心里蒙上灰尘,时刻的提醒自己保持一颗清静之心,这样我们才会在污浊的社会中昂然前行。
TOP
313#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让心灵清净哪怕一分钟,反省一下自己在过去的一分钟一个小时一天之内的所做所想,你就会感到整个人容光焕发。心灵清净,我个人认为是很难达到的一种境界。在这纷纷扰扰的尘世里,每一个人都有停不下脚步的理由,每一个人都要向前奔跑,似乎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何谈心灵清净?可是,当你真正放下所有事情,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冥想,反省,放空,你一定会觉得此刻得到的东西比你不停的奔跑所得到的东西要更有意义得多。人家说,冥想会让人长寿,我觉得冥想就是一种让心灵清净的方式。让心灵净化哪怕一分钟,事后整个人的感觉就会不一样。心灵清净,虽然难以完全达到,可也值得努力去找机会坐下来想想自己的人生。
TOP
314#

心灵的和善不争才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若是为了一点小事就失去了心中的平和,那么这样的人无法成为真正的君子。若是心中和乐,那么世间没有什么事情能够真正撼动他,他将可以神游太虚,可以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像老子易中的至善至美那样。这应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最终形态吧。
TOP
315#

佛家有句禅语: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其大致意思是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这里,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其归为一条生存法则,即:不动心。人生在世,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许许多多的诱惑,而这些诱惑往往都是些糖衣炮弹,华丽的外表背后却暗藏杀机。那么面对这些不可避免的危机,我们如何才能规避风险保全自己呢?答案就是:不动心。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台天平,稍微一动就会发生倾斜。所以,只有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才能在这光怪陆离的世界里寻求一份安宁。其实要想做成一件事情也很简单,只要将外加于心灵上的那些浮躁、功利等杂念统统剥离掉,留下一颗空灵而纯粹的心灵,单纯的去做事去做人,一切也就水到渠成了。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曾在其著作《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外物之优和个人之得而喜 ,也不因外物之劣和个人之失而悲。也就是说,无论外界或自我有何种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其实说到底还是在告诉人们遇事要“不动心”。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拥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雅致人生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