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819202122232425»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心灵清静 [复制链接]

316#

水动荡不已则不清,心动荡不已则不明,故当时时静定其心,不为动荡所昏可也。([明]薛瑄《读书录》卷五),人生之事,不随心意者,十之八九。心中不存虚妄,那么就可以时时快乐。快乐这种情绪,会是人做事,明道格外的明晰,格外的流畅。
TOP
317#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可怜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大师诠释了心灵清净的最高境界,“放下,自在”。这也是佛家所倡导的无欲无求,一直很崇拜佛门清净地,作为一个尘世的俗人,只盼望哪天可以真正的看破红尘,来于尘埃,归于尘埃,只希望那时候不会扰了佛门的清净。无论是佛家名篇心经还是道家名著《道德经》,对俗世的迷途人都起到了点播效用。
TOP
318#

说道“心灵清净”,让我不觉想到了出自《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那句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这也是一种“心灵清净”。
我不禁想到了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还有《爱莲说》中的“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的这种保持自身洁白,不同流合污,不受环境污染,更显示其品格难能可贵。莲的这种美好使人心灵清净。
TOP
319#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孔子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也反映在人的素质之中。因此他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TOP
320#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所求的 不过也只是一个心灵的清静罢了。只要内心宁静,那身处何地又有何差别吗?
最后编辑宋瑶 最后编辑于 2015-12-25 22:11:37
TOP
321#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渔歌子》,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词。这首诗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我想这首诗就体现了诗人心灵的清净吧,尘世纷扰喧嚣,而诗人悠然于西塞山的湖中,一蓑一笠,一钓一纶,伴着斜风细雨,流连忘返。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太过匆忙,在这个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一不小心就会迷失自我。整天为各种事情奔波劳碌,为何不找一块清净之地,静下心来,聆听自然的声音呢?所以,当我们被世俗牵绊,当我们心事重重时,请停下脚步,回归内心,给心灵一份清净吧。
TOP
322#

虽然现代都市生活方便快捷,然而我却一直很向往古人隐居的生活。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世界太多污秽,太过嘈杂,而隐居在山间一隅,耳得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清风明月与我相伴,鸟树虫鱼听我歌唱,心灵回归清静,那是多么美的一种享受。
我不愿受金钱权力的诱惑,不愿受俗事俗务的羁绊,更不愿为了生存而玷污自己的内心,流于狡诈。我愿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保持一份清静的内心。
TOP
323#

道家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清静无为。
对于老子,我比较欣赏的是他的人生智慧、态度方面。倾听天道的声音,柔弱才是生命的法则,努力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它指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而这些是在我们这个节奏迅速、竞争压力大的现代社会的新人类所必须体会的一种精神境界,学会养成这种心态,才会无往而不胜。
老子主张“柔弱”,因为他认为勇敢并不构成一个独立的美德,它必须和智慧结合起来。在老子这里的一种”宁静“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艺术。
每个人当然都会有情绪,但要学会怎么去把握和控制它,老子把自知看作是比知人更为重要的智慧。自知的本质在于给自己确实地划下一个界限,它的结果也就是知足或者知止。
当你达到了有所止的境界时,内心自然就会比他人平静清和。
高僧说:“人一旦失去了安详,同时便会褪失了生命的华彩。是女孩子,不会再容光照人;是男孩子,就面目可憎。”
一个人要学会安顿自己的心灵,做到内心宁静安适,《道德经》16章中提到的致虚守静就是让自己的心灵达到虚静的状态,并不是熙熙攘攘处于闹市才算好,留一份清净在心中,才是真正的智者。当困难来临时,也许才能有更勇敢更清明的心去面对。
TOP
324#

       心灵清静方能安稳于世。我认为,凡事皆不能强求,不能急求,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即可。令人烦恼之事大约都是因贪嗔痴而起,因此要时刻怀有一个淡然的心。我积极进取,我努力刻苦,我尽我所能,而结果如何,还是要听由天命。成,我喜。不成,我亦能接受。如此,才好。
    我们大多都是普通人,做不到无欲无求,只愿所欲所求能不扰我清静,不烦我心。过于刻意,过于心急,过于苛求,往往不成。孔子曰“过犹不及”。心灵清静,便是如此吧。
TOP
325#

       世事纷扰,避之不及,我们能做的只是静下自己的心罢了,正所谓“静以修身”,心如止水,可以修身养性,能够保持自己的本性,能不被眼前的繁华所吞噬。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他儿子的家书《诫子书》中说道“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果不静下心,有过多的杂念,往往最后得到的只是一场空,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想起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只竹”,这是怎样一个静谧的小园啊!一片安好宁静,就算我没有这样的小园,也会在心底为自己开一片平静淡淡的净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TOP
326#

相由心生,一个人哪怕再丑,只要他的心境足够纯粹,也能从脸上反映出来,反过来亦是如此。所谓慈眉善目,应该也是这个意思吧。
TOP
327#

我们常说这个社会上有太多的污垢,抱怨自己身处这样污浊的环境之中不能自拔,却不会自省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来改变这样的现状。其实如果自己的心灵能够保持宁静和纯真,外界的泥泞和喧嚣又怎么能够污染到自己呢,如果每个人都能坚守住自己纯净的心灵,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不会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TOP
328#

正法以空去其贪,邪法以空资其爱。大人体空而进德,小人说空而退善。([宋]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下)我觉得心灵清静就是个”空“,人要不定期的要”空“出自己,唯有”空“才能去除贪念,愁思,不被世俗所拘泥。正如佛家所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生来赤条条,离世的时候也是赤条条。终归是个”空“。
TOP
329#

人常常去洗澡,是为了获得清净的身体,干净是人所需要的。外表的干净我们可以用洗漱来解决,而内在的“干净”就要以清静自己的心灵来完成。 人们为什么要净化心灵呢?因为心灵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个污染看不见、摸不着,确时时反映在行为造作上,污染的心灵所反映出来的行为造作必是龌龊、肮脏的,外表的干净不能掩盖内在的污浊,也是一定掩饰不住的,就如同精良的名牌服饰掩盖不住粗俗的举止一样。
TOP
330#

    心灵清静,心灵是我们的思想,是主导我们行为的大脑,而清静呢?我们的大脑有头骨保护,何来污秽。所以心灵清静就是指我们应该对我们的思想除尘。
    我们从出生那是开始,每天接触不同的环境,接触不同的人,这些都变成我们经历,都变成我们的记忆存在脑海当中,有时候我们带着自己的主观思想去解读,甚至去学习,会学以致用,遗憾的是我们有时不能肯定我们所接触到的人和事都是好的,当我们接触到那些不好的东西,并且潜意识学习了的时候,这时我们的心灵就沾染了尘垢,那些不好的思想、行为就成为了心灵毒素。小时候我们并不会刻意的区分哪些好哪些坏,一味学习,渐渐的就会成为我们长大后的坏习惯了。
    所以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心灵常常并不是清静的,就算是圣人,都不能避免。但也总有一些心灵清静之人,他们是靠后天休养,时常自省做到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心灵清静,我们应该做到的有:
    一,三际托空。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唐]慧能《坛经》)所谓三际托空,粗浅理解就是不过于执着过去,过去已经成定局,已经无法改变,不于现在思虑未来,在我说出“现在”之时,现在也成为了过去,而未来仿佛近在眼前,当未来成为现在时,未来也就成了过去了。我们不应该执着于已经过去和将要过去的东西,把握好现在,现在虽然会渐渐沦为过去,但此时此刻,我们不为外物所动,我们心灵清静。
    二,物我两忘。乐寂者,知妄从心出,息心则众妄皆静。([五代宋]延寿《宗镜录》)当我们做一件事情达到身心均投入至极致的时候,何尝不是到达了物我两忘的地步,它和三际托空异曲同工。
    三,持敬收敛。有时候会说一个词“天人交战”,这个词就是我们内心纠结不知如何做决定的时候的形象表述了。我们纠结什么呢?此时一定有一些外物来到,它干扰了我们的决断,我们应收敛本心,专注自己的事情,此为持敬收敛。
    四,意识专一。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明]王守仁《传习录上》)专一于自己所学,把心思、心灵放在好的方面,不走歪门邪道,做到心灵清静。
    保持心灵清静,守住自己的本心,它可以让人们的心灵少受束缚,拂去心灵的尘埃,给身边的人以美好的形象。我们的一生,对于整个宇宙来说,太短太渺小,我们总想留下些什么,圣人留下了他们的著作以及给予了整个社会的清静心灵,他们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用现在的词汇来说,那就是正能量,当我们都沐浴在这样的“圣光”下时,社会总会发展,生活总会变好的。我们自己当然不是圣贤,但是我们也能时时自省,专注如一,那必会给周围人带来影响,进而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