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021222324252627»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心灵清静 [复制链接]

346#

心灵清净   放下的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时时刻刻都要面临不同的诱惑。古语道:水动荡不已则不清,心动荡不已则不明。故当时时静定其心,不为动荡所昏可也。水动荡不停就不会清净,心动荡不停就不会明亮。所以应时时安定自己的心,不要被动荡所昏蔽。对任何事情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追求,才可得一方清净。
TOP
347#

明镜一般的心境大概就是佛家“空”的心境和到家的“道境”。我的理解就是专注于体悟自我。在物我一体和时间的永恒性中去体悟自己,这个过程能使心静,心静则没有杂念,故看到的东西接近事物原初的样子。而当一个新的事物出现时,宁静的心不会带着以往的经验和印象来看待这个事物,所以过去的就是过去的,不会影响现在的和将来的。
TOP
348#

我们生活在一个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世界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享受“宁静”。我喜欢“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环境,喜欢“坐啸庐江静,闲闻进玉觞。”的心态。我们不能改变外部世界的宁静,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当被世俗纷扰所困惑的时候,不如坐下来,忘记困扰和悲伤,听一段抒情的琴声,享受一下心沉静的感觉,或者,静下心来排除干扰再去思考,只有静下来专心做一件事情,才能投入,才能更好的工作和学习。
TOP
349#

现在社会上的人太浮躁了,心灵都拂满了灰尘,需要将自己的心灵洗涤清净,好好冷静下来。
TOP
350#

一个人独处时,思维格外的活跃,这种活跃完全不同于忙碌时的绞尽脑汁,想的东西都是符合心意的,当然也会想想烦恼的东西。这种思维过程是漫无边际的,是使人愉悦的,也是处于身体放松的状态下。所以,特别享受在战斗了的一天中,偶尔的空间属于发呆或者痴想对我来说是一种舒适的体验,而心里的反应便是一种难得的清静。虽然没有拜托世俗的打扰,但是起码衷于了自己的意愿。
TOP
35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在刚诞生的时候,心灵是一片最美好的净土,只是随着年龄增长,所见所闻的多了,心灵渐渐被世俗侵染,不再像原来一样纯洁清静。世人口中所谓的各种烦恼都是源于心里的这份不安宁。要想真的摆脱这些烦恼,就应该祛除内心沾染的欲望和杂念,还内心一片清静的天地。
TOP
352#

很喜欢英国诗人萨松的那句诗,余光中先生将它翻译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一个个人就是猛虎和蔷薇的共同组合体,就是说一个人有刚柔两面,即使你外表再怎样的勇猛坚毅,也会被像蔷薇这样美好的事物所感动。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在你风风火火地忙碌时,不要忘记欣赏身边的美好,让疲惫的身体得到适当的休息和片刻的安静,这样是十分有利于接下来的工作,有利于提高效率。心静自然凉,好的心态胜过一切无谓的莽撞。
TOP
353#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生最高境界是清静,清静的心灵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生活的重压没有了,所有生命的喧嚣与黑暗全被沉淀,所有的功名利誉与生活的疲劳全都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溢满心灵美景:清凉的清风,氤氲的云烟,和缓的流水,淡淡的花香,温婉的思念。最美的生活,是如出水清莲般清雅温婉,最美的心灵,是如水晶琉璃般清澈透明。历尽沧桑,过尽千帆,慢慢才明白,清静是一场繁华落幕后的宁静与安详,是自然,是生命的原色。细水长流,淡淡的清欢,才是最贴心的暖,清静,才是心灵最原真的归宿。
TOP
354#

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清净是佛家的最高境界,滚滚红尘,给心灵一方净土,让自己在宁静里历练成熟,使生命更丰盈厚重。举杯邀明月是一种情怀,独钓寒江雪是一种境界。给心灵一方绿洲,生命永远诗意苍郁。清静是一种心态,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人格魅力。拥有清静的心灵,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便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可以让心灵栖息的绿洲。
TOP
355#

看到心灵清静我脑海中浮现“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两句。保持心灵清静,在愈发污浊的社会中依然保持纯净内心,淡然处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洗涤灵魂,升华情感。做到物我合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能体会人生至乐。
TOP
356#

[经典学习]九、心灵清静

    《老子》第十章说:“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涤除”,就是洗除垢尘,也就是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的观照。“涤除玄鉴”的命题包含有两层含义。这两层含义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涤除玄鉴”的第一层含义,即是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老子》第一章所谓“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就是讲对“道”的观照。老子认为,一切观照都要进到对于万物的本体和根源的观照,即进到对于“道”的观照。这就是认识的最高目的。涤除玄鉴”的第二层含义,是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虚静。老子强调:为了实现“道”的观照,观照者内心必须保持虚静。人心只有保持虚静的状态,才能观照宇宙万物的变化及其本原 ,只有排除一切杂念,让心灵虚空,才能以更明了的目光去观察大千世界。当你以小见大之时,当你以近观远之时,你已经顺应了大道,与自然和谐地融合为一体。玄学家们主张“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完满结合。
TOP
357#

我们需要改变的,往往不是环境,而是自己的内心。我们都或多或少有过同样的感受,同一桩事,想得少则无忧,想得多则是自寻烦恼;同一个问题,看到光明的一面则喜,看到灰暗的一面则忧。我们眼中的世界也许不完美,当下的生活可能并不如意,但如果我们能让心灵清净,用欢喜心过生活,那一定是美满的。
TOP
358#

心灵清净需要一定的境界才能达到,人的欲望和杂念太多就难以保持心中的宁静。如果我们能够心斋坐忘,或许能使心灵宁静一些。我们要学会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上给心灵留一片净土,不被外物所牵绊束缚,做自己心灵的主人。
TOP
359#

现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按理说,看到和坛的文章应该更心平气和才是,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可能物极必反?越看越觉得心中的锐气开始往外冒,也可能是因为还年轻,如果真像上面写的这样,心灵清净无挂碍,估计未来社会挺让人绝望的。我更愿意把无挂碍理解成不要让琐碎的事情充满内心,而是应该代之以切实的理想与追求。人心中还是要有些欲念的,保持理智合理就行了。过分追求虚静是不合理的。那人的价值又该怎么体现?最同意的一点应该是接受和而不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尊重每个人的特殊性,这点很重要。
TOP
360#

    心灵的静谧,是我们思考人生的最基本的态度。我们身处世俗生活中,每天面对纷扰的世界,所传递给我们信息也很多。面对如此复杂的信息量,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信息的庞杂我们是否能够清楚的寻找出我们需要什么?正如梓庆削锯,技艺的最终完成所依靠的是内心的心无杂念。现在的我们也一样, 世界给予我们的诱惑太多,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尤其手机、网络的迅猛发展,碎片化的信息向我们涌来,随时随地我们都可以翻看手机,翻看一切我们想知道的事情。然而,信息的快速更新,我们所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又能有多少?庄子主张心斋、坐忘,当你真正想要思考问题时,首先是放空自己,不要被世俗所干扰,繁华背后是泡沫的虚幻,我们真正寻找的是繁华背后的宁静,是宁静最深处带给我们的神秘,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那份迷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