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617181920212223»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心灵清静 [复制链接]

286#

庄子是援用寓言的方式来描述道、真人等等概念,其中很多章节的目的是为了展现得道之人的崇高境界,从其本意来说是一点错都没有。但是,这就为大家展现了一种价值观:无欲无为之人最逍遥。那么在一般读者看来,无欲无为成了达到这种最高价值的手段。那么,对大家而言就会向无欲无为靠拢,去刻意地“无为”。而不为人注意的是,“刻意的无为”和“不要刻意的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状态,而后者才是道家的真正精神。

就如同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只是为了展示个大家一种现象,就是无为会导致无不为。但是,如果很多人带着有色眼睛去解读,当“无不为”成了我们的目标时,那么我们当然应该无为,但这种“应该无为”,则很明显是一种“刻意的无为”。其结果导致很大一批道家思想的拥趸走上了虚无主义的歧途。
TOP
287#

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往往要比气急败坏,声嘶力竭更显涵养和理智,更有机会和智慧来处理面对的一切。 一个人只有排除杂念,专心致志,将智能、灵感全部集中调动起来,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人静不下来就会没了主心骨就会一事无成。我们要使自己静心。
TOP
288#

        与其说人之初性本善,倒不如说人之初性本静。每个出生的幼儿所关心的不过是吃和睡,到没有听说哪个小孩生来就会心机权谋,整日忧心忡忡。那时的我们不也是每天只关心吃和睡,为吃饱睡足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为忍饥挨饿而嚎啕大哭。而今时的我们每天担忧不仅仅是晚饭吃什么在哪睡,更多考量的是升职加薪,赵某买新车了,钱某换房子了。。。所以我们失去了童年的快乐陷入了成年的忧虑,溯其根本我们的内心不再清净了,像是皱了的一池春水,起了涟漪。
TOP
289#

        心灵清静是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相和谐的表现,是看透一切后淡然超群的态度,即既不大悲也不大喜。若问如何才能心灵清静,答曰方法有很多,徐如涛先生的《读书让人心灵安静》就是很好的参考,具体如下:
        我并不欣赏功利性太强的读书。本来是怡情养性的雅事,弄得比田间劳作还累。真正的读书是率性阅读,只为满足心灵的饥渴。我刚参加工作那几年在一所农村中学教书,条件简陋,心远地偏,唯一值得傲人的就是一屋子藏书。小型阅览室似的,举目皆是图书杂志,种类繁多。那几年,我不但拜读了许多影响深远的经典文学名著,还研读了许多对我一生都有深远影响的道家及佛家的书籍。文学名著陶冶了我的性情,佛道书籍则启迪了我的思想,让我洞察了传统文化的大智慧,越发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
        可惜的是,这种读书生活并没有坚持多久。几经搬迁,书籍大多散失。转眼之间已近不惑之年,检阅自己的人生,才知道走了许多弯路。不过正是这些弯路,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再读书时,也有了更多的领悟。
古希腊阿波罗神庙刻有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之事?回答是:“认识你自己。”接着问:“什么是最容易之事?”回答是:“给别人提建议。”这位最早的哲人显然是在讽刺世人。苏格拉底正是领会了箴言的真谛,认识到自己一无所知,被称作全希腊最有智慧的人。认识自己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做到。很多人奋斗一生,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徒留嗟叹。
        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自己心静,反观自省。人少有自知之明,是因为人总被外物牵着鼻子走,无暇亲近自己的内心。离世界很近,离灵魂很远。而读书恰恰提供了一个检视自己的契机,这些岁月沉淀下来的文字是有魔力的,它能让你摒弃干扰,洞见自性。红尘多扰,这是个目迷五色的时代,比任何时候都繁华富丽。但从根本上讲,这个世界又没有新事物,今天发生的一切昨天都已经发生过,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别人走过的路你未必能走,别人干过的事你未必能干。勉强去做,侥幸成功,最终还是身心俱疲。做自己能做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就算不能功成名就,起码也收获了自由与快乐。
我庆幸,曾经与书结缘;更庆幸,终于又捧起了书读。晨光微曦的清晨,春雨淅沥的黄昏,阳光静好的午后,雨打芭蕉的秋夜……无论在哪一种情境中读书,都会感到乐趣无穷。把心情收拢,平静地翻开书,默默地读,朗朗地诵,喧嚣远去,红尘远去,在这一刻静谧里,只有灵魂与灵魂的呢喃清晰可闻。读书,是一个逐渐让自己的心灵安静和回归的过程。
TOP
290#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强调了统治者要保持淳朴的自然本性,减少个人的私欲杂念,凡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无长。自我张扬反而不能得到实现,自以为是反而会适得其反,自我表扬吹嘘反而显得没有功底,自高自大反而不能显示自己有任何长处。这一系列说明不光统治者,而且像我们这种平常人都要见素拘朴,不自矜自贵,用这种清净的心灵去感染身边的人。
TOP
291#

当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的时候,更多的人渴望安静,希望在纷繁的环境中,找到一个可以让心灵安静下来的地方,修养身心。
可是,真正能够让自己安静下来的人是很少的,大家都在时间的大潮中随波逐流,一刻不停地追求着名声、财富和利益,追逐着可有可无的东西。叔本华说:“生存的形式是不安。”这句话成为今天我们生存状态的更加贴切的写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充满了不安的情绪,都在浮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TOP
292#

[转]人常常去洗澡,是为了获得清净的身体,干净是人所需要的。外表的干净我们可以用洗漱来解决,而内在的“干净”就要以清静自己的心灵来完成。 人们为什么要净化心灵呢?因为心灵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个污染看不见、摸不着,确时时反映在行为造作上,污染的心灵所反映出来的行为造作必是龌龊、肮脏的,外表的干净不能掩盖内在的污浊,也是一定掩饰不住的,就如同精良的名牌服饰掩盖不住粗俗的举止一样。清静的心灵是决定性的,常常净化自己的心灵,才可以获得庄严清静的仪态举止,只在表面上做文章,可以蒙得一时,不可以蒙得一世,表面的功夫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社会上的行走坐卧最能考量心灵的洁净程度。外表的干净以水为主要解决手段;内在的“干净”以修学为良方。                      
这里讲一个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一则趣事: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打坐参禅,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问禅师:“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禅师赞叹道:“好庄严,像一尊佛!”苏东坡非常高兴。佛印接着问苏东坡:“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如何?”苏东坡从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就回答道:“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默不作答。苏东坡认为在“禅机”上胜过了佛印,越发高兴。回家后对苏小妹言及此事,苏小妹却道:“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看你也如佛,而你,看禅师像牛粪,你心中是什么?”以清净心观污浊亦清净;以污浊心观清净亦污浊。                        
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就要时时注意清净自己的心灵,如同每天洗脸刷牙、定时洗澡一样,变成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况且,清净心灵远比清净外貌重要的多。人们往往很在意自己外在的容貌服饰一定要洁净合体,否则似乎无法见人了,其实,没有一个“洁净合体”的心灵,才真是无法见人啊,外表的绚丽只是一刹那的,内在的美好才是亘古流芳的。普遍对女性的评价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美丽可以来源于外表;可爱就来自心灵。《巴黎圣母院》敲钟人卡西莫多面目狰狞,心地善良,形象由善良而美丽起来。我们寻找外在的完美是虚幻不实的,内在的完美才是通向彼岸的阶梯。                        我亦凡夫,容貌丑陋,心灵还算良善,容貌对我的生活没有产生丝毫影响,心灵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有时是可以引起震撼的。
TOP
293#

“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这是一幅宁静而自然的画面,没有喧嚣,没有污染,只是浑然一幅天地的和谐景象,人心的宁静自然亦复如是。曾几何时,这样的景象恐怕越来越少了,现代城市的喧闹正在一步步吞噬着自然的安宁,人心的浮躁已到了“以浮躁攻浮躁”的境地,心灵在浮躁喧嚣中渐渐失去了它的自身,也许面对喧嚣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拯救心灵吧。寄情于青山绿水,游走在茂林修竹,听潺潺的清溪,感知着自然的灵妙,让心灵重回宁静。宁静的心灵方可开出智慧的果实,对治现实的污染和喧嚣。让心灵除去踪影,回归其光明寂照,这样或许更能让生命感知快乐,来自心灵本身的快乐。
TOP
294#

古人云:“谦者众善之基 ;傲者众恶之魁 。”越是成熟饱满的谷子,越是低着头。 谦和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 思想境界、一种处事原则和标准。“大才有本事没脾气,中才有本事小脾气 ,末才没有本事大脾气。”骄傲的人 好为人师,谦虚的人以人为师。谦和的人大度,能容得下不顺眼的人,听得进不顺耳的话,装得下不顺心的事,“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谦和待人,人人敬之;骄横待人,人人远之。一个人只有   做到谦和,才能心底无私天地宽 ,才能和他人心贴心地交流互动 ,面对面地坦诚相对。谦和就是放下架子。
TOP
295#

情感的变化是因为外物的变化,而心灵的和谐整整运用最多是书法,因为书法来自于自然。在写作书法之前,应当收敛视听,杜绝思虑,集中精神,端正心态,心平气和,就会契合于微妙之处,心神不正,字就会歪斜,所以书法的最高境界用精神去感触,而不可用力去追求,必须心灵去领悟,而不可用眼睛去获得,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心灵洗去尘污浊,心灵自然得到和谐
和谐的心灵似大海。大海平和博大,不拒点滴,自清自洁。“海纳风行,不凝不滞。”和谐的人心如大海,那是一种整体素质,一种品行情操,一种人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与激烈的竞争,难免心浮气躁。要理智平和地对待社会、对待生活,只有胸襟宽阔、舒坦适然、大度宽容、超越自我,才能静心,才能和谐,才有自由。
和谐的心灵如高山。站在高山上,能目击千里,远见卓识,劈难斩困,刚正不阿。内心应当拥有高山的能量,这样就难不倒、苦不倒、穷不倒、夸不倒、诱不倒。要有如高山一样的心灵,只有依靠自己调解矛盾去实现、战胜逆境去形成、攻克困难去抵达。人的内心如高山,要有一种胜人者力、自强者强的境界。我们对待个人所处的地位、待遇、环境泰然处之,即使在拼搏中遭遇摔跤,也不气馁,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继续前行。
现实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哭他也哭,你笑他也笑。有一个资产达千百万的老板,“穷得只剩下钱”了。同村人火烧了房屋,他也不捐一分钱,甭说献爱心捐资助学、为村里的公益事业了。可他不敢购买私车,也不敢建房在村里,怕乡亲仇恨,连兄弟也跟他没有共同语言,像这样的有钱人,没有一点爱心,也活得很窝囊。而火灾户、贫困户,失学儿童面对艰苦与挫折,需要的是爱心!如果你有大海与高山一样的品格,相信生命的每一天都会阳光灿烂。
人心像根,深扎沃土,广吸养分,默默贡献。“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草木之根在于识时辨节,应发而生,不分土色,开辟新境,“根柢盘深,枝叶峻茂。”“根”的拓新观念、奉献精神、机遇意识也是一颗丰富的心灵的要素。
人生在世,是活得亮丽、温暖踏实、富有创造性,还是活得阴暗、冷漠、呆板、一事无成;是创造奋进,默默奉献,还是甘于平庸,沉湎幻想?心灵直抵!我们强调人的内心平和,并不排斥追求拓展,探求出快乐,奋进去忧郁。让人生绽放美丽的花朵,只有远离失落与烦恼,才能活得自在、活得饱满、活得幸福;只有和谐的心灵,笑对人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
TOP
296#

       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的时代,每天都有太多的烦恼和诱惑在扰乱着我们的心灵,它让我们的心情产生喜怒哀乐的变化,太大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的波动和过多的物质欲望对我们的身体是有伤害的,为了避免这种伤害,我们就要重视心性的修炼,保持心灵的虚静。致虚守静能够抚慰我们浮躁的心灵。
TOP
297#


在我理解,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如果不加入某个帮派、不挤进某个圈子,就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殊不知,这种安全感的获得却是以牺牲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的。当一个人连真实的思想都不敢表达,连自己的见解都无权具备的话,这个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和而不同”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早就产生了,它可以说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和而不同”较早出于《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夫子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TOP
298#

       和者,不以物喜,不以物悲,摒心静气,修身养性,以纯粹之心灵阅天下喜怒哀乐,以洁净的思想行善道。无论是在喧嚣的闹市,还是深居荒野,我们都要寻找心灵的清净,常    常拂拭心中的欲望和情绪,择善从之,摒除心念,和以代人,和以处世。海纳百川,和必是容纳的最好依仗,心灵虚静,才能接纳天下之善,心灵通透,才能感化天下至恶为天下至善。壁立千仞,和必是立身的基础,心灵平和,无欲无求,才能处复杂环境而不惊,众人皆醉,唯和者独醒。
        和者,心灵透亮如明镜,无事挂于心,无执念于外物。无论身处名利之中,还是身在名利之外,只要启动正念,常擦拭自己的心灵,便能明就通达,公正不阿。和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有中生无,无中生有,视外物若无物,只追心中之道。
TOP
299#

        也许我遗忘了太多,甚至想不起曾经是什么模样。人们说:心若宁静,便万事皆空。可是似乎少了点什么,就像在梦境,一切都失去了真实。倘若心累了,哪里才是栖息的地方;倘若思想疲了,哪里才能看到一角天堂。日子走了,留下一个骄傲的背影煎熬着;时光不再了,拾荒也寻不到半点痕迹了。宁静,并不能给所有人平静,只是在朦胧的天空射下一米阳光,让人触之温暖,弃之可惜。
       多想生命像水墨画,简单而朴素,美丽而从容,几笔便锋芒并出,几笔便是天长地久。多想生命像童话,天真而纯洁,美好而快乐,总是有个催人泪下的结局。多想生命像一个梦,虚幻而真实,惊险而安宁,无声无息便是一生,几步便是咫尺天涯。无数人在时间的墓碑前叹息着悲欢离合,无数人在生命的坟墓里感慨着生离死别。而我们却选择了遗忘,忘记所有的曾经,忘记所有的身影,直到心灵重归宁静,直到每一天都会是新的一天。
TOP
300#

人常常去洗澡,是为了获得清净的身体,干净是人所需要的。外表的干净我们可以用洗漱来解决,而内在的“干净”就要以清静自己的心灵来完成。 人们为什么要净化心灵呢?因为心灵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个污染看不见、摸不着,确时时反映在行为造作上,污染的心灵所反映出来的行为造作必是龌龊、肮脏的,外表的干净不能掩盖内在的污浊,也是一定掩饰不住的,就如同精良的名牌服饰掩盖不住粗俗的举止一样。 清静的心灵是决定性的,常常净化自己的心灵,才可以获得庄严清静的仪态举止,只在表面上做文章,可以蒙得一时,不可以蒙得一世,表面的功夫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社会上的行走坐卧最能考量心灵的洁净程度。外表的干净以水为主要解决手段;内在的“干净”以修学为良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