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314151617181920»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心灵清静 [复制链接]

241#

心静则气清,而邪气不侵,正气存于心。心静者,常物我两忘,脱俗世之纷繁,达空灵之境界,而神明自在于身。夫以静者立,以静者慧,静者达道于先,
清气流转于肺腑七经, 病痛不扰,欢乐长存。静者与人游,一团和气,万难辟易。是故静者无忧,心静气清,神台长明,不蔽于世,祸患不至。
TOP
242#

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生活的速度越来越快,心灵清净似乎越来越难。浮躁不安影响着我们的情绪,这样就很容易冲动,并且做出错误的选择。努力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吧,听听自己的真心。不要被社会上的嘈杂束缚,让自己的心拥有一片净土。

TOP
243#

现在人的满足感、成就感往往来自于财富增加,名利增加,也就是增量部分才能给你实在的好感受;若是没有了增量,那么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就会日渐减少。但是随着时间的溜走,心境就会随之变迁。我们会发现生命中这些也许不是最重要的。面对各种挑战、困难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的路很长,更多的机会和挑战还在前头。如果我们只会欣赏手中的物质财富,那么我们就可能失去了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被所谓的权威、所谓的成功者、所谓的领导者所蒙蔽你的双眼,无谓地判定自己的弱小和无能。每个人在看到自己弱点或是失败的时候往往会很沮丧,甚至带着消极的情绪,这样就完全限制了自己的潜力和发展机会。每个人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坚强的发展系统,在自己的职业发展中不断努力、不断挑战未来的可能性,公司的发展同样也是如此。我们的神五、神六已经上天,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有自己的磁悬浮列车。我们都有机会去实现别人认为的不可能。做人千万不要看不起自己。对于每个人来说对待自己的未来都需要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那就很好了。

拥有纯净的心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我们更应该努力保持人之初的纯净美好!

TOP
244#

我们耳边是汽笛的嘈杂声,眼里是城市的灯红酒绿,心里装的是满满的名和利,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正如朱德庸先生所说:“我们就像不同的植物,为了适应同一种气候,强迫自己长成同一种植物那么荒谬,我们为了适应同一种时代氛围,强迫自己失去自己。”

我们的心太过容易因为外部环境而波动进而改变,勿失本心的信念越来越强烈,却越来越做到。我们像死鱼一样随波逐流,但是你甘心吗?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适应环境,而是在适应环境的基础上不失本心,保持心灵的清静。大多数人都在违背着自己当初的最纯真的意愿奔向一条与意愿背道而驰的路,但切忌给自己留一片净土。在奔跑时倘若迷茫了,请进入这块土地歇一歇,呼吸新鲜的空气,沐浴洁净的雨水,聆听自己最真实的声音,找回原来最纯真的自己!

TOP
245#

<原创>心是命运的方向,保持心灵清静,简单真诚的面对世界,这就是岁月。品味人生,只因为辛苦备尝,才更加心地辽阔。不要一遇到困难就眼泪哗哗,我认为心情要保持放松,那么等烦恼来袭时,记得告诉自己,没什么大事,尽量不哭,学会好好爱护自己,因为,你自己才是你的全部,你在,世界就在,你若不坚强,别人的同情又何尝不是一种歉疚。其实光阴从不曾厚过谁也不曾薄过谁,生活恰恰就是一种轻松和沉重的积淀。人生的经历里,常言说命运是一道风景,就算再美也只适合欣赏,或许,学会放开双手,放开心,心灵清静,才会自由。如同高考,内心的紧张,只会绕扰乱你的思路。人生中的许多点相连,也就成了故事,苦的,涩的,酸的,甜的,生活里不要学会跟头牛似的倔脾气,哪一天都不知道跟谁杠上啦,要把心情放舒坦,保持心灵清静,友好待一切。

TOP
246#

[原创]


老子有言:“致虚极,守静笃。”这是说,要心虚无欲达到极点,要保持清静做到坚定。虽然我们谁也没有见过老子,但一想到老子,大家的脑海里不免会浮现这样一个长髯飘飘,静坐安详的智者形象。这是因为从他的思想中,我们得到的是心灵深处最恬静,最纯净的从容与淡定。人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时间一俗物,置身于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着各种各样的欲望,而且大部分人还有着不切实际的贪念。我绝不反对个人的正当利益追求,因为在我看来,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催人奋进的助推器,如果人人无欲,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整个社会沦为一个懒人国,失去生机。只是面对那些可望不可即的虚幻,我们为何还要这般执着呢?更有甚者,有些人竟然沉浸于损人利己的事情。于是,争夺之心肆虐,利己主义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一点一点减少直至消逝。当我们静下来反思片刻,就不难发现,这一切皆源于人心浮躁呀。静下心来在当今这个只求速度的快节奏生活中竟成了一件难得的奢侈。可是,如果我们一味注重外部,从不反思内心,那么本属于我们的心灵净土就会不自禁的被外界侵蚀,那时,我们就再也弄不清自己是谁,自己为什么而活了。有一句话我深有感慨:“是不是我们走的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


“非宁静无以致远。”所以,放下那些不可即的欲望吧,回归本心,守住内心的宁静。有一天,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我,原来这才是我要的幸福。


TOP
247#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心灵也愈发难得清净了。正如同刚出生婴儿的双眸清澈明亮,而年长者则暗黄无神,岁月的沉淀使人的心灵难得清净如初,不同的人的经历也不一样,又有多少人想着要回归心灵清净,而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回归心灵清净呢?我很喜欢《菜根谭》里的那句“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那种淡然从容正是心灵清净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学习还是工作,各式各样的压力时常会让人觉得身心疲惫,仿佛没有什么多余的时间能够让我们回归被遗忘的内心世界,所以我时常会抽空在午后一边享受阳光的沐浴,一边品茗清茶的甘润,自己非常喜欢自我思考沉淀的过程,因为心灵的清净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与自我的净化。量变的是过程,最终会达到质变而后开启新的量变,如此反复,心灵清净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足够,所以学会心灵清净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发展可谓是翻天覆地、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社会的物质财富空前增加,文化艺术事业迎来了繁荣的春天。但毋庸置疑,社会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突出的是缺乏和谐,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然生态遭到破坏、贫富差距拉大、办事常常违法不公、社会诚信度下降、只图谋利而不讲责任、人际交往缺少真诚、邻里关系冷漠、孝敬之风淡化、动辄杀人报复等等。这些问题反映的是传统道德的丢失,私欲膨胀的祸害,“一切向钱看”的后果,归根结底是对传统文化根本的传承失缺。因此,弘扬以“和”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当今的迫切需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0-15 23:07:43编辑过]

TOP
248#


一日三思,我们必须经常反省,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才能净化自己的心灵。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必须看一些优秀的作品,才能陶冶自己的情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只要我们的心灵是清净的,任何事情都不能污染我们的心灵。
[em04]
TOP
249#

“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今天,“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笔者以为,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两个观点极具现实价值: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个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前者已被《世界人类责任宣言》确定为全球治理的“黄金规则”;后者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多元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平衡和谐,“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原话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论语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其实,“和”与“同”的概念,最早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国语》和《左传》中都有史伯与晏子议论“和”“同”的记载,比如史伯在《国语·郑语》中说:“以他平他谓之和。”这里的“他”有“不同”的意思,在不同中寻找相同相近的事物或道理,也就是寻求“和”的过程。史伯和晏子从哲学和自然规律上来讲“和”与“同”,孔子则将其引申到社会领域,用以阐释做人的道理,视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特征之一,可见孔子对“和”的重视。
  宋儒注重义利之辩,认为义、利水火不容,即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何晏注解的基础上,宋儒更明确地以义利观来解释“和而不同”,认为君子的“和”是“义”的结果,小人的“同”是“利”的驱使。这种解释思路一直延续到清末,比如刘宝楠《论语正义》所说的“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与宋儒一脉相承。
  孔子的本意是否如此,或者说,孔子是否认同后人的解释,不得而知。笔者以为,对“君子和而不同”的理解,在当今时代似应超越“义”“利”的道德范畴,而上升到思想方法和处事哲学的高度加以阐释。
  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这里,“君子和而不同”似乎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
  就自身而言,高明的人总是与别人相协调,但并不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因协调而不重复故能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见到旁人的成功就一窝蜂随大流地摹仿别人,反而引起恶性竞争,最终导致不和谐。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美国开发西部的早期,曾一度形成了淘金热,各地的人们纷纷奔赴西部淘金。而一个叫史密斯的人,也想借此发财,但他不是直接像别人那样去淘金,而是去向淘金的人卖水。结果,许多淘金者空手而归,史密斯却大发一笔,从此成了富翁。他顺应了淘金的潮流,这是“和”;但他没有重复别人,这是“不同”,合起来就是“和而不同”,所以他比别人高明,发财是对高明的应有报偿。
  对他人而言,高明的人总是追求和谐,为此而包容差异,在丰富多彩中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总是强求一致,因容不得差异而往往造成矛盾冲突。比如,一个乐队,想要演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需要使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的乐器,各奏其乐,各发其声,从而汇成宏大动听的交响乐。反之,如果乐队中都使用同一种乐器,其单调乏味是可想而知的。再比如,用乱石砌墙、碎石铺路,一块块乱石奇形怪状,一块块碎石各不相同,但墙一旦砌成,风格和谐统一,路一旦铺就,犹如一体天成。又比如,生物分雌雄,动物分公母,人类分男女,倘若世界上只有同一个性别,无法交媾,也就无法造就新的生命。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也应当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多样性的世界。
  黑格尔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个道理。他把“同一”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抽象的同一”———“排斥一切差别的同一”;另一种是“具体的同一”———“包含差别于自身的同一”。他认为这是在哲学上区别好坏的关键,并且说:“如果思维活动只不过是一种抽象的同一,那么我们就不能不宣称此类思维是最无益最无聊的。”笔者以为,黑格尔这里所说的“包含差别于自身的同一”,用中国哲学的概念表达,也就近似于“和而不同”。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这一两千多年前的古老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仍然可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准则和一个目标。“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反之,“同而不和”就必然导致纷争乃至战争。现在,人类拥有的核武器可以在瞬息之间毁灭地球和人类自身。如果只强求“同”而不谋求“和”,矛盾冲突激化而导致核大战,那结果只能是共同毁灭,所以说,“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这样看来,“和因义起,同由利生”的传统解释就显出了某种局限性。实际上,“和”可以因“义”而起,也可以因“利”而起,即便不讲“义”而仅言“利”,也应当求“和”,因为不“和”不仅不“义”,也不“利”。反过来说,言“利”未必生“同”,如果不是仅仅图一时之利、区区之利,而谋“长远之利”、“宏大之利”,就必须走“和而不同”之路。这也说明,“义”与“利”不一定是对立的关系,还是可以形成统一的。当然,由“义”而生“和”,同因“利”而致“和”,还是有所区别的,前者是自觉的、主动的,后者是消极的、被动的。
  那么,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实际上,孔子已为我们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
  只要愿意共存共荣,就必然要磨合。磨合就是通过接触、交流、对话来建立共识,以达到“和”的目的。事实上,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文明一直处于时断时续、时好时坏的磨合之中。磨合得好,才能比较顺利地从经济全球化过渡到文化上的多元一体,经过不断的磨合,最终进入“天下大同”的境界。这里的“大同”,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外在的相同一致,实质上就是“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可见,“和而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宽容与文化共享的情怀,不仅具有伦理价值,还具有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处世哲学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也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所谓“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应该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从某种角度看,也应该是“和而不同”的社会。
  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君子和而不同”的极好的阐释。
TOP
250#

心静才能更清楚的看清世界。在这茫茫人世中,心灵就像是一扇窗户,如果这扇窗户充满了欲念与人事那么窗外再美德风景窗内的人也欣赏不到,反之,如果这扇窗户里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那么窗户里的人才能站在更高的高度俯视一切,以平静的心态来观察这个世界,以更开阔的眼界来处理事情。心灵清净了外面的世界才会更清楚的展现在你的眼前,让你的看淡人生一切。

TOP
251#

曾听说这么一则趣事,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打坐参禅,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问禅师:“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禅师赞叹道:“好庄严,像一尊佛!”苏东坡非常高兴。佛印接着问苏东坡:“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如何?”苏东坡从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就回答道:“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默不作答。苏东坡认为在“禅机”上胜过了佛印,越发高兴。回家后对苏小妹言及此事,苏小妹却道:“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看你也如佛,而你,看禅师像牛粪,你心中是什么?”以清净心观污浊亦清净;以污浊心观清净亦污浊。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要保持清净的心灵,从而升华自己。

TOP
252#

我们在赏析诗歌时,经常用到的一个词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就是心灵和谐的境界--作者所描述的对象的生命精神与作者的生命精神相交融达到了一致。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必须要做到的是心灵清净,只有“静”达到某一个程度,才能感受到环境带给你的特别的感受。另一个方面,心灵和谐还要做到心外无物,心无杂念,这样才能做到常人所做不到的事情,就像是金庸老先生写的《神雕侠侣》中的一个片段,小龙女可以在一根绳子上睡觉,而其他武林高手却做不到,小龙女可以在很快的时间内学会老顽童的左右互搏术,而聪明的黄蓉却一直都学不会,这是因为小龙女心如止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达到了心灵和谐的境界,而像是黄蓉他们考虑的太多了反而不能让自己的心灵静下来。用在我们的学习上,也是要做到心灵清净,意识专一,才能获得很多书本之外的知识,我们才可以学得更多,学的更好。

TOP
253#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很难拥有心如止水的心境,我们大多忙于工作、学习,在众多压力下也忽视了怎么沉淀心灵。所以才有了好多人去乡野旅游,去古镇,去拉萨。就比如“回到拉萨”,我想这不是单单指的表层含义,而是大多数的我们都向往寻回最纯净,最清澈的心灵。

      不要被繁重的工作与学习压力,蒙蔽了我们追求清净心灵的最初本愿。要禁得住现实的种种诱惑,保持纯净的心灵,坚持最本原的自己。

TOP
254#

老子主张的“无欲”、“无为”,打造了许多仙风道骨之士漂游于名山大泽之中,不定行踪随浮云,不恋红尘甘被归隐绊,只让羡煞的世人直呼“高人”、“神仙”;也给许多胸怀理想却不见容于世俗的有志之士灌注着生存和生活的勇气。庄子独踞傲岸,面对召之即来的权势和荣华抛下一句宁“曳尾涂中”,拒绝繁华的禁锢,既追寻“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自在,又傲领“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雄阔。陶渊明以菊明志,将汲汲之世抛于身后,喜呼“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虽“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不惧“草盛豆苗稀”,也许要的就是“心远地自偏”的淡泊安静,一盏清酒,灌溉了金黄一片的“东篱”,坐看倦鸟归巢,立听鸡鸣狗吠。

想那苏轼,曳杖东坡,铿然碎夜,搅醒清冷月华,相伴山乡远野,有谁能读出他的贬谪痛楚。从他身上看到许多感动和坚韧,任仕途多舛,蜚短流长,佞臣构陷,流离荒凉,却依然不弃宦海之游,不曾颓废,仍在猎场高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跨越两个最繁荣的文化时代,和王勃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样让人壮怀激烈。他能以樽酒笑数“华发”涤荡胸襟,让正在年轻着却惧怕老去的我们汗颜,坦然面对时乖运蹇,以自在遨游于奇词瑰句,抚平心中块垒,反将“今夜月明人尽望”的悲思化成“千里共婵娟”的祝愿。

是人都有心事,都“欲将心事付瑶琴”,可惜“弦断何人听”?

倒不如在一个悠闲的清晨醒来,看日光荡漾、洒在刚驱散晨雾的窗台,泻进盛满困意的玻璃酒杯,拥抱一室初醒的尘埃,流进装载沉睡色彩的衣柜;在这样的晌午,躺在向阳的大树下,听荷叶间,有悠然的蛙在打着响亮的饱嗝,远处的麻雀欣然呢喃起午间絮语;在这样的黄昏,倚在潮湿的棉沙发上,看夕阳沉落在猫眼的钟面,摇荡的钟摆烦闷地敲击着晚歌,读一本发黄的旧书,从橱柜的角落里拿出脏兮兮的酒瓶,打开尘封的软木塞,让氤氲的醇香送别一日的风尘。

有时候,我们生活在规则的牢笼里,有时候,我们困顿在名利的迷局里,有时候,我们迷失在斑斓的声色里。我们用快乐折磨快乐,用痛苦释怀痛苦,用仇恨化解仇恨,用空虚填满空虚,我们找不到自由,找不到生命,找不到诗意。

如果你身边找不到酒,就把自己的影子饮用,如果你厌倦了杂音,就学会用眼睛来沟通,如果你记得想象的轮廓,就让梦装饰你的大脑。赶走噪音,赶走忧愁,驱散乌云,驱散迷失。

如果有一颗安静的心,生活里,处处都有诗。

黑夜降临的时候,切记得,还有星光垂钓在田野的辽阔,还有梦轻落在你的床边,还有诗意弥漫在你静静的心田。

TOP
255#

心灵清净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显得特别难得,但是心灵清净会让人的身心特别的舒服,会让一个人的修养境界得到提升,要做到心灵清静就要尽量的把自己的欲望降低,尽量的去抵抗来自外在的欲望的侵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