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超越生死 [复制链接]

61#

余仿同学,“借口”是很好找,但是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的所谓的信仰与意义只是用来骗自己不要畏惧死亡的“借口”,那他还会相信吗?一个明白人即使是再能装糊涂也不可能得了欺骗自己。庄子亦然。虽则他提出了一个摒弃相对的经验性的认知,超于经验世界,而达到“通道为一”的境界的哲学体系,虽则他潇洒地说死和生是“气”的两种不同形态,但是我们人毕竟是有那种把握“无限”的冲动,我们不甘心自己的灵魂就这样消亡(表现为记忆的不能延续),而毫无代表性的肉体再度重生。而且,即使有一个“彼岸世界”,我们仍会是继续着仍旧无终极意义的一切,但任何东西,体验一次就够了,再给予你无限的生命亦是没有多大意义。

所以我们人缺少的不是一个让自己活下去的合理的解释,而是面对“虚无”的勇气。只有面对“虚无”,我们才会摒弃贪婪;只有面对“虚无”,我们才能尽现自己的本色,于纷繁芜杂之人世中来去潇潇洒洒、无拘无束。虽然这一过程是伴随着痛苦的,但正因为有痛苦,所以有智慧,所以有快乐

TOP
62#

1.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庄子·列御寇》)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大宗师》)


     我认为这两则均是《庄子》一书中比较能体现他的生死观的。其实我个人觉得把他们放入“和”中的“天人合一”一列也是可以的。第一则,我们可以充分的了解到庄子对于死亡的淡然与洒脱,与某些帝王丰厚的陪葬品相比,我认为庄子的追求更为高洁和超脱。试想,以天地为棺木,以日月为双璧,以星辰为珠玑,以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来作为送葬,这是何等的大气!人本是自然界的生灵,来与去本就应该亲近自然,可世俗中有多少人会做到这一点呢?生时,我们追求现世的功名利禄,追求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去后,我们又渴望得到厚葬,希望安身于某个风水宝地,要花几万甚至几十万去布置那个“新家”,要是庄子在世看到这种铺张浪费不知又会作何感想。我们本来最有机会与自然界融为一体,可经过这系列的“包装”与阻断,恐怕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无论是身体还是灵魂,自然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第二则,我们可以看到庄子用辩证法的观点看待生与死,当古时的帝王困扰于如何长生不老时,庄子却把死生同等看待;当今人说“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时”,庄子却希望“把我的生当作好事的,也把我的死看作好事”,不得不说,庄子的思想境界无论是于古还是于今,都是远远高出世人的,因为生与死,于庄子并无二异,生既是死,死既是生,就像他说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活着需要四处奔波,死后却得以永久的安息,我们又怎能评定它们的孰是孰非呢?或许,我们现在才能稍稍理解庄子丧妻时却能击缶而歌的淡然心态了,因为他知道,她的妻子已经解脱,已得到安宁,而不久的将来,终有一天,他也会永远的追随她去,生生世世,永不分离!

TOP
63#

看到“超越生死”四字,便想到了司马迁。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遭受李陵之祸后,他承受的岂止是肉体上的痛苦?他本想一死了之,但他还有未完成的心愿,那便是他的《史记》。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之下,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他也完成了他的史篇巨著!他早就超越了生死,实现了精神上的永恒。
TOP
64#

      一个人的生命在大千世界中可能会显得很渺小,但是一个人所做的贡献却可以是他的生命永垂不朽。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已经死了。董存瑞、黄继光,他们死在战场上,却永远留在人民的心中,一代代的传扬下去;秦桧、杨国忠虽然喧嚣一时,但是在他们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在咒骂他们了。一个人死了,他的精神会永远存在,为人民而死的人,他的恩情人们会永远记住,为了私利而死的人,就连他的后代子孙也以此为耻。死是一个人注定的命运,谁也不能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死的目的,选择死的价值,地球少了谁都一样转,但是也许一个人的一时之举却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活的价值和生的价值,在我们达到最后的结局之前,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不求将来有人记住我们,只求能够实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

TOP
65#

关于生,从没有人得到我的允许,就让我来到了这世界,而关于死,我从未经历过死亡,不知死后的世界如何。但是,我知道,正是由于生命有限,才让我们学会了珍惜,珍惜时间,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我们也许应该感谢死亡带来的威慑力,若是我们不负光阴,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那么面对死亡,我们也无憾地安心离去了。

TOP
66#

越生死

畏惧死亡者不会苟且得以免除死亡,贪生者也难以苟且保全生命。由生至死,由死至生,就如草木中的花朵,开了又谢,才有趣味。!”死与生,皆命也。无善则死,有善则生,不独善也。故若以吾生为善乎?则吾死亦善也。所以不应喜生而恶死。我认为超越生死不是没有生死,而是不被生死的枷锁束缚从而使这个个体绽放独有的绚烂。

TOP
67#

一切存在的事物以及即将发生的事物,其逝去到无影无踪,是何等的迅速。因为一切事物皆如川流不息,其活动是不断变化。在我们身边的是无限的过去和张着大嘴的将来,一切东西均会消失于其间。我们人只是宇宙中及其微小的一部分,也许在其他方面可能出现不平等现象,但死亡对所有人都是平等对待的,并不因为你有权有势有地位有金钱就能叫死神通融。总之,一切有生之伦,其生命是如何的短促;昨夜是一滩粘液,明日便可能成为木乃伊或是一堆灰会回归尘土。所以,按照自然之道去派遣这短暂的时间吧,漂漂亮亮的走向这生命的尽头,像一片树叶枯落了一般。

TOP
68#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只在一念之间。就如同庄周梦蝶,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必有分矣。在有差别的事物中感受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他妻子死后,庄子鼓盆而歌,这种胸怀正是对生死的超脱与了悟。有一句话说“人们总是活在计划未来的事情中,却没有准备好面对死亡。”要是我们能够正视死亡,超越生死,还有什么好畏惧的?超越生死,我们将能够对生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不是身体的机械运动,放佛行尸走肉。让人更珍惜当下的生活,知道时间便是此刻,能把握的就是现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把每一刻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刻来过,不辜负现在的生命状态。
TOP
69#

畏惧死亡者不会苟且得以免除死亡,贪生者也难以苟且保全生命。由生至死,由死至生,就如草木中的花朵,开了又谢,才有趣味。有的人为真理而死,为民族的利益而死,这样的死重于泰山;而有人为一己之私而活,不惜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一生只为自己而活,以卖国求荣而活,以损害民族利益而活,这样的死轻于鸿毛。
TOP
70#

生死,人生的开始和结束,总是给人不可抗拒的力量。又该去如何的面对这一切,生还是死。有的人畏惧生贪恋死,有的人甘愿死不愿生,有的人生不如死,有的人死得其所。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关于生命的问题。在文学的历史上有太多的,喜剧和悲剧。而让我记得的却是那血淋淋的悲剧。还记得周老师所推广的“死亡文学”,那该是怎样的一种文学形式,不觉之间竟令我望而生畏,也许一个人的心态好了也便看透了这一切关于生和死的事情。
TOP
71#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我看来苟且活着不如舍生取义。人生短短数十年,也许生死自有定数,又何必贪生怕死呢。豁然地看待生死,珍惜感恩地过每一天,或是把每天都当成最后一天过才是珍惜生命的最好方式,而不是忧心忡忡自己什么时候会死,或苦苦追寻什么长生不老。
TOP
72#

在中西方大家合著的《生死》一书中讲到:王阳明提倡:“心外无物。”是有道理的。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指着谷中花树问他:“此花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中亦何相关?”王阳明说:“你未见此花树时,此花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花不在你的心外。”内在的“情”与外在的“景”相触相生,就产生了独特的生活体验,构成了人的存在。萨特说:行动便成了人。所以说先是活着,且达到“情”与“景”相触相生才叫人。有生就有死,面对生死,中西方的人的认识大同小异。[em01]
TOP
73#

人终有一死,许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然而真正不怕死的人有几个?其实,怕死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在死亡来临时不能坦然面对。能在死神来临的那一刻,坦然处之,这就超越了自我,超越了生死。超越自我、超越生死是我们终生追求的目标。

TOP
74#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人固然是要死的。同样是死,有的人重于泰山,有的人轻于鸿毛。

人有很多种死法,但是,有的是人因为贪污受贿而被枪毙,有的人是为了救其他人而不幸失去生命。现在的我仍然能对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感到悲伤,因为,人民解放军在实施营救时献出了很多的生命,我们的同胞也有很多命丧于这些天灾中,我们面对那一个个失去的鲜活的生命,只能默哀,只能默默的祈祷,那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啊。对人名解放军致以崇高的敬意。
TOP
75#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我看来苟且活着不如舍生取义。人生短短数十年,也许生死自有定数,又何必贪生怕死呢。豁然地看待生死,珍惜感恩地过每一天,或是把每天都当成最后一天过才是珍惜生命的最好方式,而不是忧心忡忡自己什么时候会死,或苦苦追寻什么长生不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