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超越生死 [复制链接]

31#

落叶归根,人有生死。生与死乃人之常情,谁也无法将之改变。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就要学会改变我们对它得态度。人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红毛。反正早晚都要死,不如在活得时候吧该做的做好,死的时候也能安心得走。

死是生的延续,是体现生的价值。没有死哪来生的希望。花为会什么凋谢,是因为它想开出更耀眼的花朵。死能让人体会到生得意义,是对生得总结。

死没有什么大不了,它只是生的另外一种存在形式而已。正确理解它,生活会过得更加美好。

TOP
32#

对于超越生死,传统上,他们有其不同于有组织的宗教的独特方式。在民间,无论信什么神,中国人普遍相信因果报应,也注重血脉延续。一个人愿意为子孙积德,他也畏惧来世的报应。对于知识精英,则有儒学的"三不朽"之说。尽管这两种传统在近些年来都遭摧折,但我相信它们的生命力。我的这一信念来自胡适的一篇文章,"中国人思想中的不朽观念"。不朽,就是永生。在文中,他回忆起早年在乡村学校读书时看到的"立言、立功、立德"的三不朽的长轴。

TOP
33#

生死问题是一切文化的核心问题,也是一切文化终极关切的焦点。它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宇宙观、价值观、审美观和思维方式,更直接体现了一个文化体系的人文关怀和生命精神。追寻生命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超越生死,就是使人在肉体生命终止后,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还能够存在。因此,每一个文化体系都有其自身超越生死的模式。
TOP
34#

[原创]

众人与圣人的不同点,最显著的就是对待生死问题的态度。圣人超出众人之处,就在于他们不被生死问题束缚,他们看清了生与死的本质,它们之间相互转化,循环往复,故能超越生死,超然其上。而众人则乐生恶死,对于死亡是极度畏惧的,于是常常避而不谈。在圣人看来,生与死,就像日出日落一样,是很正常的现象,是不值得惊讶的。生只不过是道以具象的形式出现,是人们可以看到的实实在在的;而死则是道离开了具象形体复归于它本来虚无的状态,是不可见的,需要用心去体悟。生与死,其实质的道是没有发生变化的,变的只是它的形式以及我们的心出现了偏私。众人喜生恶死,认为生,则意味着活着、存在,而死则是生命的终结,甚至其所有影响的终结,狭隘地认为生与死是绝对对立的,故他们是畏惧死亡的。






庄子认为:“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庄子·知北游》在他看来, ,谁也不知道谁是开始,谁是结束。气聚合,则人就诞生了;而气离散,人也就死了。如果死和生是一样的,那么我又何必忧患呢?人的生与死,只不过是气的聚合与离散罢了,只是气由一种形态变化为另一种形态,而气是一直存在的。也就是说,生与死是存在的形式发生了转变,而存在是永恒存在着的。






能超越生死,在于对生死顺其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当生则生,当死则死,不做人为的勉强。这样的心态,教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融入当下,幸福的去生活。自己此刻还活着,就使其过得充实,有意义,即使下一秒就死去,也不值得遗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2 11:21:11编辑过]

TOP
35#

回复《毅坛》陈杰思[经典学习]超越生死




人之所以乐生而恶死者,盖因,生能够满足人眼、耳、鼻、舌、身、意等各种欲望,而人之将死,欲看目盲,欲听耳聋,欲嗅而鼻塞,欲食而口爽,欲动而身瘫,欲想而气不足,一时间一切都将化为乌有,不亦悲呼!生与死的差别在于人的欲望,倘若没有了欲望,那么生有何乐,死又何悲?因此,超越生死需要从人的欲望着手。人类独具情感和智慧能够辨别宇宙万物的差别,进而有所取舍和选择,于是世间有了是非善恶、荣辱得失等种种评判标准,死生的区别同样也没能幸免。人们无不感受着生的喜悦而恐惧着死亡的万念俱灰,于是乎,莫不趋生避死,渴望长生不老、万世永存。然而“公道人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轻饶”人之生死如花开花谢,自有定数。为了能多过几个春秋而处心积虑,因为害怕死亡而忧愁忧思只能徒耗生命,得不偿失。“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生命诚然可贵,但是不能因贪生而失去自我,失去自我而试图去保全自我无异于舍本逐末,自遗奠咎。人身体的存在总是有限的,死而不亡的精神和灵魂才是长寿的,所以,死不足惧,生不足息,在乎于自由之思想!思想要自由,不在乎学识有多广博,见解有多高深,正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真正的思想之自由在乎保持思维的虚明空寂而不滞于固有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见解,不执着于任何具象思维、思想才能最深刻的领悟大道的本质,回观人的欲望也是如此,不执着于具象的欲望,来去自然,也就等于没有了欲望,也才能破除生与死差别的根源,超越生死。

TOP
36#

  把生命看成是一段有始有终的路程,每个人都有终点站,每个人到达终点站的感受都不一样,我们要做

的就是正确面对终点站,既然踏上了这列时间列车,那么我们就一定要好好珍惜,争取到终点站的时候不

后悔。不遗憾。让整个旅程都充满意义。

TOP
37#

人终有一死,许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然而真正不怕死的人有几个?其实,怕死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在死亡来临时不能坦然面对。能在死神来临的那一刻,坦然处之,这就超越了自我,超越了生死。超越自我、超越生死是我们终生追求的目标。

TOP
38#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是孟子说的话。所以早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认识到生死固然重要,但还有比生死更为重要的东西。历史上多少民族英雄为了国家的利益甘愿舍弃自己的利益,甚至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是一种超越生死的伟大,是一种值得人们无比敬佩的崇高精神!邱少云为了不让部队被敌人发现,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痛,坚持一动不动,像一块巨石,直至壮烈牺牲,保证了整个战斗的胜利;黄继光为了挽救当前局势,为部队赢得胜利的机会,独自一人爬到联合国军枪口旁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当场阵亡;刘胡兰参与暗杀云周西村村长石佩怀的行动而被国民党政府抓捕,由于她拒绝投降最终被杀害,时年15岁。他们将自己奉献给了革命,奉献给了国家,他们是民族的伟大英雄,是人民的榜样,是值得人们永远怀念与敬佩的。他们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象征胜利的五星红旗,他们的精神将永远存留在祖国的大地上,他们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他们是勇敢的,他们是伟大的,他们是无私的,他们是值得人们永远怀念与尊敬的!他们的牺牲更见证了他们生命的意义,这是一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崇高境界。他们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更超越了生命的意义!
TOP
39#

我们常常以为生就是不存在的事物开始存在,死就是存在着的事物停止存在。当我们深入观察事物的时候,我们将看到这个关于生死的观念是非常错误的。没有任何现象能从一无所有中开始存在,也没有任何存在着的现象能变成一无所有。事物总是不停地变化。云没有死,它只是变成了雨。雨没有生,它只是云的变化和延续。树叶、鞋子、快乐及痛苦都符合这一不生不死的规律。以为死后我们不再存在,这是一个狭隘的观点,佛教里称之为"断见"。而死后我们将不变并继续存在的狭隘观点被称之为"常见"。真实超越了这两者。
TOP
40#

[经典学习]九、超越生死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如果一个人活着的时候能够看淡生死,这该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境界,超越生死,将生死置之度外,那人生中还会有什么会困扰到这个无欲无求的灵魂呢?当然这样境界我们难以达到,虽说人固有一死,但真正又有多少人能够很坦然的面对死亡呢?
TOP
41#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黄杰



学号:10311036



时间:2011321



电话:15096669415


卷九


九:超越生死


生是死的同类,死是生的开始,谁能够了解它们的头绪?人的诞生,是气的聚集。气聚集在一起人就诞生,气消散了人就死。如果死和生是同类,我又何必忧虑!所以万物是统一的,他们把自己所认为是美好的东西当作神奇,他们又都把自己所认为是丑恶的东西当作臭腐;臭腐可以变化为神奇,神奇也可以变化成臭腐.人有生老病死,这是天地之常理,谁也不能打破这个自然规律,我们每个人都应正确看待生与死态度。畏惧死亡者不会苟且得以免除死亡,贪生者也难以苟且保全生命。由生至死,由死至生,就如草木中的花朵,开了又谢,才有趣味。有的人为真理而死,为民族的利益而死,这样的死重于泰山;而有人为一己之私而活,不惜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一生只为自己而活,以卖国求荣而活,以损害民族利益而活,这样的死轻于鸿毛。死并不是生命的目的,也不是生命的结果,它只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不能逃避的事实。生命的目的与结果是在死之前的那一个过程。
如果人活着的时候所感悟得到的一切已经能够使他坦然面对生死,那么死也会不重要了,死最终会到来,如果有人发现比活着更重要的东西而选择死去,那么死也可以忽略了,我们能发现要用失去生命去捍卫的东西那么生命也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24 10:46:00编辑过]

TOP
42#

  我们常常以为生就是不存在的事物开始存在,死就是存在着的事物停止存在。当我们深入观察事物的时候,我们将看到这个关于生死的观念是非常错误的。没有任何现象能从一无所有中开始存在,也没有任何存在着的现象能变成一无所有。事物总是不停地变化。云没有死,它只是变成了雨。雨没有生,它只是云的变化和延续。树叶、鞋子、快乐及痛苦都符合这一不生不死的规律。以为死后我们不再存在,这是一个狭隘的观点,佛教里称之为"断见"。而死后我们将不变并继续存在的狭隘观点被称之为"常见"。真实超越了这两者。

  佛陀教育我们要直接地看到那些聚合在一起、构成我们的色身的诸要素,以便看透它们的本性,以便超越"自我"观念不管那是"常见"的我,还是"断见"的我。经上说:"若有人亲近佛、法、僧三宝,听闻修习圣教法,不作如是思惟:'色是我,我是色。受是我,我是受。想是我,我是想。行是我,我是行。识是我,我是识。'那么这个人不念过去,不愿未来,他也就不会被现在所束缚。"

  聚在一起构成被我们称之为"我"的那个东西有五个因素,即:色、受、想、行、识。如果我们看透这些因素,看到它们无常和互摄互入的本性,我们自然就会明白,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可以称之"我"。这五个因素是在不停的变化,它们无生亦无灭。它们当中没有一个是从虚无变为存在,也没有一个是从存在变为虚无。我们以为是"我"的那个东西,没有生,也没有灭。我们不要把"我"同或健壮或衰老的色身等同起来,也不要把它与时时变化的受等同起来
TOP
43#

    生与死是统一的,死是有形到无形的返朴,回归自然,是差异的消除。


    生所带来的一切痛苦、差异,通过死得以消解,这是由死看生的生死超越,让我们能够怀有一颗博大的胸怀,看到权力地位丰功伟绩,数千年往事,风流人物,今安在?时间如白驹过隙,卷不及暮雨朝云。“由生至死,由死至生,死也生之始”的超越认识,博大的胸怀可容万物,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弃有形的物役,养无形之正气,方与天地自然同在,无知只行。


     死给生消灭差异带来了超越之径,让我们不畏惧死亡,恍悟大道,坦荡立于地,悠然行于天。然而,生似乎不能带给死什么超越?


     生到底能否给死带来什么超越和解脱?这好像无源可溯,不知该如何思考。在我认为,死其实很简单,贵在死得其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是要对和会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而不只是为消灭差异,寻求解脱,摆脱一时的痛苦,这样带来的只是盲目的“不怕死”精神,比如冲动的自杀念头。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是生带给死的超越,死要死得其所,为心中的正义与自由快乐!

TOP
44#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艾伦扁

学号:10311008

时间:2011321

电话:13577012780

卷九                

九:超越生死

生是死的同类,死是生的开始,谁能够了解它们的头绪?人的诞生,是气的聚集。气聚集在一起人就诞生,气消散了人就死。如果死和生是同类,我又何必忧虑!所以万物是统一的,他们把自己所认为是美好的东西当作神奇,他们又都把自己所认为是丑恶的东西当作臭腐;臭腐可以变化为神奇,神奇也可以变化成臭腐.人有生老病死,这是天地之常理,谁也不能打破这个自然规律,我们每个人都应正确看待生与死态度。畏惧死亡者不会苟且得以免除死亡,贪生者也难以苟且保全生命。由生至死,由死至生,就如草木中的花朵,开了又谢,才有趣味。有的人为真理而死,为民族的利益而死,这样的死重于泰山;而有人为一己之私而活,不惜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一生只为自己而活,以卖国求荣而活,以损害民族利益而活,这样的死轻于鸿毛。死并不是生命的目的,也不是生命的结果,它只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不能逃避的事实。生命的目的与结果是在死之前的那一个过程。
如果人活着的时候所感悟得到的一切已经能够使他坦然面对生死,那么死也会不重要了,死最终会到来,如果有人发现比活着更重要的东西而选择死去,那么死也可以忽略了,我们能发现要用失去生命去捍卫的东西那么生命也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TOP
45#

生死是人们无法抗拒的自然现象,人们无法改变生死的命运,却能拓宽生死的意义。

生要生得伟大,生如夏花之绚烂,生要生得其值。

死要死的光荣,死如秋叶之静美,死要死得其所。

死生有命,对待生死要旷达的对待,不畏惧死亡,不辜负生命。

记得臧克家曾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 这样的生死观是已经超于自然的高度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精神是永存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