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超越生死 [复制链接]

46#

我们常常以为生就是不存在的事物开始存在,死就是存在着的事物停止存在。当我们深入观察事物的时候,我们将看到这个关于生死的观念是非常错误的。没有任何现象能从一无所有中开始存在,也没有任何存在着的现象能变成一无所有。事物总是不停地变化。云没有死,它只是变成了雨。雨没有生,它只是云的变化和延续。树叶、鞋子、快乐及痛苦都符合这一不生不死的规律。以为死后我们不再存在,这是一个狭隘的观点,佛教里称之为"断见"。而死后我们将不变并继续存在的狭隘观点被称之为"常见"。真实超越了这两者。

佛陀教导说,"我们今天就必须精进修行,因为明天太迟了;死亡的到来是不可预料的,我们无法与它们讨价还价。"通过深入观察,我们能够认识到事物无生无灭的本性,这时就没有什么东西能使我们害怕了,哪怕是死亡。借助深入观察和对无常无我的觉悟,我们就可以看透有关存在之本质的虚妄观念,就可以当下了生脱死。一旦了脱了生死,我们就不需要"与死亡讨价还价"了。我们可以向他微笑,并握着死亡的手,一起去散步.
TOP
47#

通过深入观察,我们能够认识到事物无生无灭的本性,这时就没有什么东西能使我们害怕了,哪怕是死亡。借助深入观察和对无常无我的觉悟,我们就可以看透有关存在之本质的虚妄观念,就可以当下了生脱死。一旦了脱了生死,我们就不需要"与死亡讨价还价"了。我们可以向他微笑,并握着死亡的手,一起去散步。
TOP
48#

生死——每个人都要谈论的话题。总是引起我们的兴趣、引起我们的好奇心。在聊天时,我们也会以生死为话题。在人活着的时候,我们总是贪生怕死。正因为贪生怕死,有些本应该可以做成功的事情,因为我们的胆怯,放弃了,失败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渐渐变老,此时,年老的人怕死神找到他们,所以精神压力很大,结果,他们每天过的恐惧之中;人生病的时候,因为怕死,精神负担沉重,结果,他们的病情越来越重。其实,我想说,生死不是可怕的事。庄子说过:“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生是死的同类,死是生的开始。所以,不要害怕死,而是要好好享受生活。当我们将生死视为虚有时,我们不再害怕,就可以全神贯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过得开心、快乐。生是好事,死也是好事啊!不要让生死困扰我们的生活!

TOP
49#

看到这一部分,你是不是会有一份怀疑,超越生死,说说容易,可又有谁可以有这种大彻大悟呢?当你惊于这个字眼的时候,说明你可能还未对这个内容完全理解,超越生死,不是要你大无畏的牺牲,也不是要你把生命看轻。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季羡林">季羡林ersonName>先生曾说过“人生是被动的,从出生到死亡都在被动中,但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问一问你自己,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恣睢的享受吗?活着难道就是为了忍受饥寒吗?问了这些问题,会使你的头脑清醒一点。”是啊,不妨问问自己,什么是超越生死,我们的生与死的界限在哪,问完后你对生死之间会清醒一点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面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又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没错,生命就是这样生生不息,今天我们送走了一个闻一多,可未知的明天又会有一个生命诞生,或许他也叫闻一多,或许不是。

人在整个宇宙生命链条上仿佛是一个小小的链扣,我们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还会有许许多多链扣,我们的一瞬间的消亡对整个链子来说无足轻重,可对我们周围的小链条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请不要畏惧死亡,也请不要看清自己的生命,因为你周围的人都在注视着你。为自己好好对待生与死。

TOP
50#

我们常常以为生就是不存在的事物开始存在,死就是存在着的事物停止存在。当我们深入观察事物的时候,我们将看到这个关于生死的观念是非常错误的。没有任何现象能从一无所有中开始存在,也没有任何存在着的现象能变成一无所有。事物总是不停地变化。云没有死,它只是变成了雨。雨没有生,它只是云的变化和延续。树叶、鞋子、快乐及痛苦都符合这一不生不死的规律。以为死后我们不再存在,这是一个狭隘的观点,佛教里称之为"断见"。而死后我们将不变并继续存在的狭隘观点被称之为"常见"。真实超越了这两者。

  佛陀教育我们要直接地看到那些聚合在一起、构成我们的色身的诸要素,以便看透它们的本性,以便超越"自我"观念不管那是"常见"的我,还是"断见"的我。经上说:"若有人亲近佛、法、僧三宝,听闻修习圣教法,不作如是思惟:'色是我,我是色。受是我,我是受。想是我,我是想。行是我,我是行。识是我,我是识。'那么这个人不念过去,不愿未来,他也就不会被现在所束缚。"

TOP
51#

看到这一部分,你是不是会有一份怀疑,超越生死,说说容易,可又有谁可以有这种大彻大悟呢?当你惊于这个字眼的时候,说明你可能还未对这个内容完全理解,超越生死,不是要你大无畏的牺牲,也不是要你把生命看轻。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季羡林">季羡林ersonName>先生曾说过“人生是被动的,从出生到死亡都在被动中,但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问一问你自己,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恣睢的享受吗?活着难道就是为了忍受饥寒吗?问了这些问题,会使你的头脑清醒一点。”是啊,不妨问问自己,什么是超越生死,我们的生与死的界限在哪,问完后你对生死之间会清醒一点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面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又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没错,生命就是这样生生不息,今天我们送走了一个闻一多,可未知的明天又会有一个生命诞生,或许他也叫闻一多,或许不是。

人在整个宇宙生命链条上仿佛是一个小小的链扣,我们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还会有许许多多链扣,我们的一瞬间的消亡对整个链子来说无足轻重,可对我们周围的小链条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请不要畏惧死亡,也请不要看清自己的生命,因为你周围的人都在注视着你。为自己好好对待生与死。

TOP
52#

作为凡人的我们,看待生死总有一种畏惧,一种看不透的情怀,淮南子中写道“化者,复归于无形也;不化者,与天地俱生也。”就是说所谓死,就是由有形再返归到无形;所谓不死,就是说精神与天地同在。这在无形当中给人以安慰,生死也就变得没那么可怕了。

TOP
53#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庄子?列御寇》)

不得不说,我们现在无法达到一个庄子的境界。化作鲲鹏也好,梦蝶与之齐飞也罢,我们是无法到达的一种境界,可能说来,大家都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来让自己慢慢融化为这世界一体。

TOP
54#

欧阳修说,死与生是天地之间的永恒真理,畏惧死亡者不会苟且得以免除死亡,贪生者也难以苟且保全性命。对于生死要持平常心,死生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不能说我想活着就活着,想死了就可以死了,当然如果你非要用自杀的方式去践踏生命,去证明你可以左右生死,那只能说明你愚不可及。

TOP
55#

   超越生死有多种意思的,一种就是这个人的思想不会随着死亡而消失,而是一直流传下去,另外一种是他的意识思想已经看透死亡,死亡不再是束缚他的一个因素了。一个人有意识就说明这个人有希望,当这个意识变得很强的时候他就可以超越生死了,就是不惧怕死亡了 。当你爱的时候,在爱中,你就会发现,你愿意为着你爱的这个人去死的,这个人可能是你的爱人,你的儿女,也可能是你的父母和朋友.这世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因为爱着某个人,而愿意冒着自己的生命去救他人,成全他人的事情的。爱可以创造的奇迹,本不是我们可以理解的,当我们爱着的时候,我们也会变得很勇敢,也愿意为之去生为之去死的不是。
  
TOP
56#

超越生死,这是一种人生境界,不是人们普遍可以达到的,也不能要求人们都达到。我们只是普通人,很多时候只能做普通的事。对我来说,死亡是一种很可怕的事情,我可以很坦诚地说,在一般情况下,我是怕死的,不想死的。人生在世多么美好,为何需要超越生死?就算生活诸多不如意,超越生死未必是好的选择。有这样的心态可以,因为那样我们可以活得洒脱,但一定不要有这样的行动,生命是最基本也是最珍贵的。
TOP
57#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2011级文秘

姓名:蔡玉洁

学号:11311016

时间:2012512

超越生死

有人认为,人从出生起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不!这太消极了。我认为人从生下一刻起就是不断与死亡作斗争。固然最后的死无法抗拒也无从更改,但在这赤裸裸的来去之间,在这匆匆的生死之间,我们应珍惜活着的每一刻并竭力使之更为光彩动人。

生是一种责任,而死并非是解脱,它应成为完成这责任的标志。生命是漫长的跑道,无论你在途中跌倒多少次,只要你努力过并坚持下来,终点线上迎接你的就会是鲜花和掌声。即使是无色的花,那也是感动的泪;即使是无声的言语,那也是赞许的目光。生命之火的熄灭并不意味着灵魂也黯然消沉了。为什么有的人生得肮脏,死得龌龊;有的人生得伟大,死得光荣;什么有的人死不瞑目;有的人死而无憾;有的人含恨逝世;有的人安然辞别?其实,有什么样的生,就应有什么样的死。生是死的序幕,死是生的尾声,故死是不足为惧的。我们无法选择死的时刻,但我们可以选择生的姿态和意义。唯有这样,才会使精魂在肉体消失后生生不息,让生命在死后永远延续……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确实每一个人都有一死。从尘土来,最终将归与尘土。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就好比一次旅游一样。可当真正死亡来临时又有谁能坦然面对呢?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对项羽的写照。当阵阵秋风从项羽吹过,这位曾经雄霸一方的霸主就这样死了,仅仅是因为他无颜见江东父老。可他曾想过,他这一死是解脱了一了百了,但那江东的父老可怎么办?

拥有雄心壮志的他可曾听说过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许他想过可他放不下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了死。他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失败。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由他嘴中说出来。无颜见江东父老他无颜见的是自己的失败。过高的要求自己使他走向了那万劫不复的深渊。从此再也站不起来了。

为人走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甫志高就是一个从狗洞中爬出的人。他为了自己能苟延残喘几载,他选择了从狗洞中爬出来生存。他可曾想过他的几栽是他拿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每当我读文天祥的这句诗时,我才明白什么才是生与死的选择——生要无愧于心,死要无愧于地。这才是正真的生死之道。死要死的其所,生要生的无愧心。

TOP
58#

我觉得还是夫子说得好,“未知生,焉知死”,死生亦大矣,我们青少年如朝阳之初起,对于日落之迟暮---死,距离实在太远,又怎能谈出些什么呢,只要懂得如何去生就好了。对死亡的恐惧是人之常情,而一个人对生死的超越则是对自然法则的蔑视,因为他觉得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他觉得死亡不过是形灭气散罢了,看懂了死的本质,故而能从容赴死。然而所谓的明白生死,也不过是一种相对的明白而已,只不过是你相信如此罢了。假如我要问你,人死了会怎样,倘若你不是个死人,那么就无法回答,因为你未曾死过,我们只能去猜测,相信一些东西,当我们充分相信时,也就成为根深蒂固的认为某件事它的确如此。庄子超脱,是因为他认为死不过是气之聚散,复与万物为一;文天祥从容赴死,是因为它认为死只不过是实现其道德理想的必由之路而已。几千年来,虽则一代代的仁人志士舍生取义,慷慨赴死,视死如归家,但这仍旧只是在大的文化环境耳濡目染的作用,并未找到极为稳固的道德根基,仍旧停留在信其如此的层面上,故而古往今来有许多并不高明的死国者。我们要要真正相信某件事最好的方法是证明其确实如此,但绝对的东西总是不好找,我们必须建立信仰,将这信仰建立在相对来说极为稳固的基础之上,这信仰必须于人有益,于全世界之人有益,而这就是善,真正的善绝不会于人有害,善高于真,体现为美,让每个人在为善时都能得到“崇高”的精神享受,在善指引下,即使为善而死也将在超验的世界里获得幸福。人是动物进化而来的对死亡的恐惧是必然的,我们只能通过相信一些东西才能化解这死的可怖,或者伴随科技的发展有一天人能起死回生,解开死的奥秘,人只有对于一些东西无知时,才会恐惧,明白了它的真正奥秘,那么也就不那么可怕了。当然,我们也可这样想,生而必死,恐惧也是死,从容也是死,我们也许可以更淡定些。死未必不是又一个开始,有一些好的希望也是好的选择。不过正常情况下,死也不会太久,一瞬间而已,人只要想安慰自己,借口毕竟还是好找的。
TOP
59#

我觉得还是夫子说得好,“未知生,焉知死”,死生亦大矣,我们青少年如朝阳之初起,对于日落之迟暮---死,距离实在太远,又怎能谈出些什么呢,只要懂得如何去生就好了。然而,人皆必死(至少现在如此),我们青年对死或许不必时刻警惕,但也必须有自己的看法,或许浅薄,但却必须思考,死与生同等重要,对死亡的恐惧是人之常情,而一个人对生死的超越则是对自然法则的蔑视,因为他觉得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他觉得死亡不过是形灭气散罢了,看懂了死的本质,故而能从容赴死。然而所谓的明白生死,也不过是一种相对的明白而已,只不过是你相信如此罢了。假如我要问你,人死了会怎样,倘若你不是个死人,那么就无法回答,因为你未曾死过,我们只能去猜测,相信一些东西,当我们充分相信时,也就成为根深蒂固的认为某件事它的确如此。庄子超脱,是因为他认为死不过是气之聚散,复与万物为一;文天祥从容赴死,是因为它认为死只不过是实现其道德理想的必由之路而已。几千年来,虽则一代代的仁人志士舍生取义,慷慨赴死,视死如归家,但这仍旧只是在大的文化环境耳濡目染的作用,并未找到极为稳固的道德根基,仍旧停留在信其如此的层面上,故而古往今来有许多并不高明的死国者。我们要要真正相信某件事最好的方法是证明其确实如此,但绝对的东西总是不好找,我们必须建立信仰,将这信仰建立在相对来说极为稳固的基础之上,这信仰必须于人有益,于全世界之人有益,而这就是善,真正的善绝不会于人有害,善高于真,体现为美,让每个人在为善时都能得到“崇高”的精神享受,在善指引下,即使为善而死也将在超验的世界里获得幸福。人是动物进化而来的对死亡的恐惧是必然的,我们只能通过相信一些东西才能化解这死的可怖,或者伴随科技的发展有一天人能起死回生,解开死的奥秘,人只有对于一些东西无知时,才会恐惧,明白了它的真正奥秘,那么也就不那么可怕了。当然,我们也可这样想,生而必死,恐惧也是死,从容也是死,我们也许可以更淡定些。死未必不是又一个开始,有一些好的希望也是好的选择。不过正常情况下,死也不会太久,一瞬间而已,人只要想安慰自己,借口毕竟还是好找的。
TOP
60#

我觉得还是夫子说得好,“未知生,焉知死”,死生亦大矣,我们青少年如朝阳之初起,对于日落之迟暮---死,距离实在太远,又怎能谈出些什么呢,只要懂得如何去生就好了。然而,人皆必死(至少现在如此),我们青年对死或许不必时刻警惕,但也必须有自己的看法,或许浅薄,但却必须思考,死与生同等重要,对死亡的恐惧是人之常情,而一个人对生死的超越则是对自然法则的蔑视,因为他觉得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他觉得死亡不过是形灭气散罢了,看懂了死的本质,故而能从容赴死。然而所谓的明白生死,也不过是一种相对的明白而已,只不过是你相信如此罢了。假如我要问你,人死了会怎样,倘若你不是个死人,那么就无法回答,因为你未曾死过,我们只能去猜测,相信一些东西,当我们充分相信时,也就成为根深蒂固的认为某件事它的确如此。庄子超脱,是因为他认为死不过是气之聚散,复与万物为一;文天祥从容赴死,是因为它认为死只不过是实现其道德理想的必由之路而已。几千年来,虽则一代代的仁人志士舍生取义,慷慨赴死,视死如归家,但这仍旧只是在大的文化环境耳濡目染的作用,并未找到极为稳固的道德根基,仍旧停留在信其如此的层面上,故而古往今来有许多并不高明的死国者。我们要要真正相信某件事最好的方法是证明其确实如此,但绝对的东西总是不好找,我们必须建立信仰,将这信仰建立在相对来说极为稳固的基础之上,这信仰必须于人有益,于全世界之人有益,而这就是善,真正的善绝不会于人有害,善高于真,体现为美,让每个人在为善时都能得到“崇高”的精神享受,在善指引下,即使为善而死也将在超验的世界里获得幸福。人是动物进化而来的,对死亡的恐惧是必然存在的,我们只能通过相信一些东西才能化解这死的可怖,或者伴随科技的发展有一天人能起死回生,解开死的奥秘,人只有对于一些东西无知时,才会恐惧,明白了它的真正奥秘,那么也就不那么可怕了。当然,我们也可这样想,生而必死,恐惧也是死,从容也是死,我们也许可以更淡定些。死未必不是又一个开始,有一些好的希望也是好的选择。不过正常情况下,死也不会太久,一瞬间而已,人只要想安慰自己,借口毕竟还是好找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