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超越生死 [复制链接]

136#

        庄子中讲:“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在这里“一受其成形”是开始,“不亡以待尽”是过程,意思是我们人生下来,便是以自己独特的形状处于这个世界上的,只要我们没有死亡便会一直处于走向死亡的状态,简单来说,我们是“向死而生”的,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存在。在这个有限短暂的过程中,我们无法避免要一直与外在世界打交道,在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同外在的东西相较量,追逐外在的东西不知道停下来,最后却都不知道自己的归宿,人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呢?正如《傅佩荣讲庄子》中便用了一章描述“身体的困境”,里面提到了“人承受形体而出生,就执着于形体的存在,直到生命尽头。”人这样活着,真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吗?我觉得不是的,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正因为如果只是向死而生的活过,那我们仅仅只是在世上存在而已,你所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可以经由自己的选择,抵达不一样的风景,也正因为生活本无意义,由此才能创生出意义。有迷才有悟,有悟才有得。所以,我们不必太过看重生与死,执著于此,这样是不能更好地生活的。人是能提前思考自己死亡的存在,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每天害怕死亡的到来,既然生命有限,为何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过好每天生活。
TOP
137#

大多数人皆贵生,当然有些圣贤之人为其所追寻的“道”可舍生而取义,这是君子杀身以成仁。
庄子亦是贵生之人,其《养身主》一篇讲求全生保身关于如何让养生也有很多叙述,但是庄子将生死看作是自然之道,其中有一则故事就是讲庄子妻死,众人皆泣,庄子鼓盆而歌,众人不解其故。庄子认为人之生是气变而有形,人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行也,生生死死皆是顺化自然之道,明此理者方能超越生死,人死而嗷嗷然者是不通命之理之人。
TOP
138#

儒家的生死观与庄子的生死观有很大不同。儒家讲求仁,生死也是相应于仁来讲的,无求生以害仁,是教人如何实现仁,生有其生的意义所在,生而求仁而不违仁,并且讲求在不得已之时要杀身以成仁;而庄子的生死观是以“道”为依据的,讲求的是自然之道,道存在于万物之中,人之生包含道之自然运行,人之死犹如四时变化,死是生的开端,是自然之道的循环往复,人应顺时应势。
TOP
139#

  死生畏者不可以苟免,生死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然而我们以什么样的姿态对待它才尤为重要。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但如果我们以平常心对待,那我们亦会领悟苏东坡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TOP
140#

生死乃平常之事,多少人生生又死死于世上,如果告诉你:你将一年后死去,或一个月,或一天,或一小时,你的行为会有什么改变吗?不应把生死时刻惦记于心头,这也不是说没有安全意识,让意外或偶然将宝贵的生命带走,而是让自己的生命从中绽放出价值,像保尔·柯察金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说的那样,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生命不应该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不应虚度年华而让自己在老年时来悔恨,而应在生命结束前骄傲的说我的生命投身于怎样一种事业。但同样也不应说我们的生命一定要达到某种目标,而圆满,每个人有选择自己人生方式的权利。存在这样的情况,即使结果是平庸的,但过程一定要精彩。
TOP
141#

偶然翻看一本书,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无明乃至老死不过是因缘假相,如梦幻泡影。因此,菩萨不灭除生死,也不必厌离生死。菩萨的修行,正是在生死中通达生死的了不可得,在生死中超越生死。”
起初不懂什么意思,当看了庄子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好像懂了一点点。由生到死,人的一生若平平描述,不过就是由生到死的过程。区别人生的不过是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而已。所以,我们只要享受这段过程就好,因为不管你经历了什么,都是一样的结局,与其痛苦地经历,不如快乐地经历。
TOP
142#

《论语述而》中讲: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做人需要“毅”,做事没有毅力的人,所做之事也终将是徒劳之举。毅力体现在有始有终,持之以恒,不轻易言弃上。人若无恒心,岂能成大事,甚至连小事都成不了。尤其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保持住你的毅力,不要轻易输给现实中困扰自己的烦扰,也是一种很难企及的高度。人有“毅”才能走到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TOP
143#

生死于人乃是大事,人的生命因为有生死而有了意义。因为人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才会对永恒与无限存在向往,才会有自己的目标想要实现。每个人的目标与理想不尽相同,有的想平安健康度过这一生,有的想功成名就、建功立业。这都无对错可言,但人总是要超越,要上升到一定境界才会发现,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但这不是要否认追求物质幸福的合理性,而是要提醒逐梦之人应站在更高的视角看待世界,不能被物质利益所束缚而陷入泥沼。当你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生活,许多烦恼都会迎刃而解。我们不得不生活在不自由的环境,但好的心态能让我们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尽力去改变环境,从而更好地生活。
TOP
144#

对待死亡我是以平淡与接受的态度来面对,我认为我们也是属于动物的一种,生命是有局限性的,死亡来临的时候不害怕也不强行反抗,坦然面对就好。回到开头我小时候想过的关于死亡的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人类死亡后还是会以某种形式存在于宇宙中,也不是我们所谓的神,只是目前没有能够去深入探究的科学技术。所以我认为死亡在自然界一个很正常的事情(除去非正常死亡)。
TOP
145#

有生必定有死,这个恒古不变的常伦。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规律,但是有些人未老先衰,有的人英年早逝,有的人却可以长命百岁。很多人会恐惧死亡,其实我认为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一切意义的载体。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死,但我们能尽力做到生时安好,死时安心。生死两相安,各安天命。
   生命活动,就是在一呼一吸之间,一动一静之间。当生命停止了,思想结束了,我们的肉体就停止工作了。一个人的现实实践也就结束了。但是他所延续的种族、精神,都会被传递下去。一个人的肉体不可能得永生,但是一个人的精华是可以世代相传的。比如基因,比如书籍,比如曾经的作品。这些是他活在后人的心目中得以延续的内容和载体。生死对于一人来说太重要了。为了明天能够继续活着,我们需要食物,需要工作,获得生命延续的基本物质需求。如果人不会死,也不需要任何东西来延续生命了。正是因为有死亡,生命才显得更有意义。
TOP
146#

对生死的超越总是艰难的。常规意义上讲,一边默认死亡的事实,知道害怕不如接受,但这话说来简单,可能忐忑依旧;一边自负相信,时间和经历的累积会带来深刻、宽广和平静。抽离出来看的话,可能虚无感比死亡更难解决,怀疑人类的更迭换代,不断出生与死亡的意义。我们对于死亡,总是处于一种道听途说状态,了解各种脚本,人生被编织成画卷、电影,这是赋予意义的方式。活着也许总是得选择一种或几种,或者不停变换那些可能情节。
舍生取义是一种追求,人的宏大的追求。人固有一死,但知道了死亡是每个人必经之路后,死亡就从一个单单固定的结局被置换成了超越死亡的意义。被功绩置换,重于泰山,羽毛般的活也是自在的,因而体现为一个奇妙的变元。意义和无意义,不朽和速朽之间有着无穷的梯度。
TOP
147#

生与死都是自然之道,如同昼夜。世间并没有彻底的死亡,无需畏惧;身体并不属于自己,只是一气化之,“是天地之委形也”(《知北游》),形体是天地自然赋予的。人的生命,气聚而生,气散而死,你都不能掌控,怎能说身体是属于自己的呢?生命只是天地之间阴阳二气的上下相和而成,又怎能一厢情愿地挽留这本不属于你的东西呢?气有聚散而常在,人有物化而无死生,禀“气”而来,始卒若环,最终还是气化为他物。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执着于生死,两者只是相互转化的关系。只有安之若命,放下形体的生与死,才能超越生死之困,从必然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精神不执着于生死之别,生死的界限消失了,生的喜悦和死亡的恐惧都不复存在,精神才能得到最终的、彻底的解放,没有任何负担和压力,这样才可以开始逍遥游的征途。
TOP
14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一个人,你可以打倒他,但你永远打开不败他。其实《论语》中早有类似的论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谓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严颜宁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这是“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非常困难的。
TOP
149#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万物都有生有灭,了解生死的规律或能帮助人们安然存活于世,无需思考太多,,也不必浑噩度过。
        古希腊哲人伊壁鸠鲁曾说:“神不足忧,死不足惧,苦祸易忍,福乐易求。欧阳修也曾说:“生死,天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苟免,贪者不可以苟得。”雷锋曾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从上述名人名言我们可以得出,生命虽然有限,但人的潜能和贡献却是无限的;面对崇高的自然规律,我们看似无能为力,但无法改变世界,那就请改变我们自己。
        最美扶贫干部、优秀共产党员黄文秀,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青春之歌。她才30岁,她用生命照亮了扶贫之路,她用无限的激情,饱满的热情,向我们演绎了生命的价值,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新冠疫情,多少人倒在了抗疫前线。疫情吹哨人、抗疫烈士李文亮医生,是第一批发布疫情的八位壮士之一,他吹响的是抗击疫情的第一枪,可是武汉市公安局的“训诫书”显得格外刺眼。李文亮医生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数次提及,等自己病好了还要上一线,“不想做城市的逃兵”。可是,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020年2月7日凌晨2:58分。咖叔曾在《史记·李文亮列传》中评论这个现象说:“文亮,虽精医术,然亦凡人也,天下苍生何以念之?有三:一为其揭瘟疫将染之盖,二为其受有司训诫之屈,三为其英年早逝之痛。人间事,大抵如此。奈何?奈何!”李文亮医生是共和国的英雄,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三国志》中有句话:“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一个人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时代的悲剧造就了英雄的壮美,所有为国家、为人民付出辛勤汗水,甚至生命的人,他们的精神不息、浩气长存!
TOP
150#

       中国人的生死观中蕴含着超越生死的多重含义,既有“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庄子·列御寇》)”中把死亡与大自然融合赋予了其洒脱,有“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司马迁《报任安书》)”的豪放大气,也有“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的壮烈刚直之感。
       死亡并不可怕,真正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将有限的生命发挥出尽可能多的价值。有的人为追求真理而死,有的人为了民族利益而死,有的人为了奉献他人而死,这些人的死亡体现了浓浓的悲壮之感,即使肉身早已死去,但留下的精神仍流芳百世,给后人以无限的启迪;也有的人选择了背叛民族利益活着,有的人选择剥削压迫他人而活,这些人虽然活着,却不值得人民歌颂,不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任何足迹。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于实现自我价值具有重大意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