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1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舍生取义 [复制链接]

211#

“舍生取义”是一种极其崇高且令人敬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
从字面上理解,“舍生取义”指的是舍弃生命以获取正义。这一理念强调了“义”的价值超越了个体的生命存在。
“义”在这里通常代表着正义、道德、真理、公平等具有普世价值和深远意义的原则和理念。当这些原则受到威胁或需要维护时,有些人会毅然决然地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以捍卫和践行这些“义”。
舍生取义体现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精神。做出这种选择的人,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将更高尚的道德追求和社会的整体利益置于首位。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牺牲,可以唤起更多人的觉醒,推动正义事业的发展,或者为后人树立光辉的榜样。
历史上,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典范。例如,在民族危亡之际,无数英烈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英勇奋战,不惜牺牲生命;在面对不公正和邪恶时,一些正义之士挺身而出,坚决与恶势力作斗争,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现代社会,舍生取义的表现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精神内核依然存在。比如,那些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拯救他人生命的普通人,那些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揭露真相而不顾个人安危的勇士,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践行舍生取义。
然而,舍生取义并非鼓励盲目地牺牲生命,而是在极端情况下,当生命与至高无上的“义”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时,所做出的一种悲壮而伟大的抉择。
总之,“舍生取义”是一种超越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追求,它激励着人们为了正义和真理,在必要的时候勇敢地付出一切,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闪耀的光辉。
TOP
212#

《论语》有云,“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直言生死,更是圣人对我们的警醒与启发。在孔子眼中,躯体层面的消亡并不可怕,因为生命于人之意义本不在于此,对“道”的感知、以及自我价值意义世界的通畅自由才是真生命之所在。因此不必去追求无限,执着纠结于生死的问题,追求仁心、感知意义的存在,才是自我个体最好的实现。
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总是容易被支配裹挟,在世俗名利中挣扎激进的同时,践踏扭曲了自己的人性、品格却不自知。诚然人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这绝不应当成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和一切行为动机,外界的称誉更不应该成为我们衡量自身价值、品德的根本性标准。我们应更加坦诚地直面自己的内心,感受、体会到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仁爱、是人格上的成长与精神上的活泼。时常躬身自省,慎思明辨,反思自己内心不易被觉察的隐秘幽暗处,更深入地从价值和意义的层面去理解生命,从而在日常生活中磨砺,修身养性、丰盈精神世界。
TOP
213#

舍生取义似乎与当今时代的人们离得非常遥远,那么对于一个根本没有机会遇到生与义抉择的机会的个体而言,这样的献身精神的意义是什么呢?在现代社会舍生取义当中的生不一定是人的生命而可以是具体个人的利益,一个职员发现公司存在违法行为,选择举报,尽管可能会失去工作。这就是现代版的“舍生取义,完全可以通过日常的行为践行这样的精神,
TOP
214#

义者,古今之大防,死生之权衡,亦群伦之纲纪,天地之常经。溯自庖牺画卦,肇判阴阳;尧舜禅让,首标“允执其中”。洎乎三代,义之名义始彰:夏后氏以“忠”开基,殷人以“质”承统,周人以“文”饰治,而“义”实贯三统之始终。孔子崛起春秋,叹礼崩乐坏,惧人心陷溺,于是揭“义”以为权衡,曰“君子义以为上”,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又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盖闻道者,义之全体;成仁者,义之大用。生之所以可贵,惟在闻道践义;死之所以足悲,亦惟在失义违道。苟义当死,虽斧钺加颈,甘之若饴;苟义当生,虽箪瓢陋巷,安之如饴。生顺死安,皆系乎义理之明晦,而非血肉之存亡。  

《左传》严戒“死而不义非勇”,所以别匹夫之血气与圣贤之浩然;《礼记》揭“可杀不可辱”,所以辨人格之尊严与权势之威虐。义之所在,身可捐而志不可夺;义所不在,虽万钟之禄、千驷之富,于我何加焉?史册昭然:伯夷叔齐叩马而谏,饿死首阳,而清风千古;田横五百士蹈海全节,而浩气长存;文天祥囚燕土室,手书《正气歌》,刀锯在前,鼎镬在后,而曰“以身殉道不苟生”;于谦西市临刑,朗吟“要留清白在人间”,皆于生死俄顷之际,见千古不磨之天则。其死也,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非特一人之荣枯,实乃万民之耳目,百世之师表。  

推而广之,义者,实生民之元气、天地之常经。宇宙之大,品类之盛,若以形骸论,则百年瞬息,终归腐朽;若以道义论,则一念浩然,可塞天地。圣贤之生,生亦赫赫,如日之升;圣贤之死,死亦赫赫,如星之陨。生以载义,死以完义,生死皆大矣,而义为之主。  

且义之为用,非独砥砺个人之节操,亦在维系社会之纲维。商汤之革命,因桀失义;武王之伐纣,因纣失义。下至一介匹夫,或让梨于兄弟,或还金于失主,皆于细微处见大义之流行。故知义者,小之可以修身齐家,大之可以治国平天下。  

今世科技日新,功利嚣腾,人或以形骸为真,以货财为贵,于是生死之义晦而义利之防溃。然当此之时,尤须高举“义”之大纛。科研者若制假药以牟利,则生不如死;医者若拒红包而救人,则死亦犹生。是以义外无生死,生死一义,此乃千古之大训,历万世而不可易。  

且义之为教,尤在因时损益,与时偕行。古者义在尊尊,故君父之伦重;今者义在群群,故人民之权重。古者义在锄暴,故革命为义;今者义在维和,止戈为武。然万变不离其宗:损人之利以求己利,不义也;利己而利群,义也。杀人以逞私忿,不义也;杀身以成仁,义也。  

学者诚能体此,则方寸之间,可立千仞之壁;呼吸之际,可通百世之心。义理昭昭,与天壤而同久;浩气凛凛,共日月以争光。虽亿万年之后,星球或毁,而此义自在;虽亿万劫之后,形骸或灭,而此理常存。是以知义者,可与天地参;守义者,可与日月并。
最后编辑栾晓宸 最后编辑于 2025-08-29 12:38:14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