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1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舍生取义 [复制链接]

166#

从茹毡饮雪的苏武到“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闻一多,许许多多的英雄一直为世人所景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这首正气歌问世以来,一直回荡在人们心中,与史册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诗句交相辉映。就是在当今经济大潮汹涌的改革年代,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去年抗洪救灾中,有多少解放军战士为了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奋力拼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舍生取义者,无不受人敬重受人爱戴。
舍生取义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他们身虽死而神长存。“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些英雄的身躯虽然倒下了,但英魂长在。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清末:谭嗣同。他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有人说他愚昧,而事实上,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
他们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人间,他们是模范,我想他们死后,也会一直秉承他们的精神,把他们的精神留给我们。在血色的天幕下,为了舍生取义的英雄梦,他们被歹徒刺伤倒地时,他们的嘴角泛起了浅浅的笑意,从未这样笑过。他们的眼角,泛起了一片晶莹。那滴泪,始终没有流下.就像他们始终是个英雄----英雄,是无泪的。
TOP
167#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上不乏“杀身成仁”事例。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豫让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士为知己者死”的刺客。他感恩智伯的赏识,不惜一切代价刺杀赵襄子,虽然这种行为不可取,但我们应该学习豫让“杀身成仁”的精神。
TOP
168#

“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我们很清楚,活着的是他们永不灭的精神,而死去的只是他们的躯壳。我们现在经常会有这种感觉,活在这个社会中,好像更多的是昏昏噩噩,就像一个没有思想的木偶一样。那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偶像,不管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我们的生命虽说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但当它受到他人社会的评价时,它是超脱于现实之上的精神境界之上的意识,我们并不是鼓励把自己的生命毫不吝惜的奉献给他人,而是当我们确实需要做出抉择时,我们能想到“人或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出自司马迁之口的至理名言并不是空喊好看的,当我们身体力行,在不盲目的情况下做出“死而不亡者寿”的大义之举,相信所有将予以关注我们的眼睛,都会迸发出令人难以忘怀的光芒。
TOP
169#

孔子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现世,“未知生,焉知死”。他在阐述怎样使社会安定、民众乐业时,没有寻求任何神明扶助,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力可为的范围内。至于怎样处理生与死矛盾?孔子主张“杀身成仁”,认为这样的生命才具有积极的意义。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提出“舍生取义”,强调“存义”、“取义”是人生的最高欲望。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还进一步指出,生命是人所珍贵的,但是不该用卑鄙的手段去苟且偷生;死是人所厌恶的,但是为了正义也不能用卑鄙的手段去躲避祸患。这种以义为贵的思想是每个人所固有的意识。
孔子、孟子、荀子都关注人的生与义问题。在通常情况下生与义并非处于矛盾冲突的状态,欲生者可以欲义,两者可以兼得。但在特殊环境里,生与义发生冲突而无法兼而有之,人们在两难中择其一时就应当舍生取义。历史上贤达之士都把牺牲生命而“成仁”、“取义”看作是维护民族与国家利益的高尚行为,从而使人格得到了升华。换言之,“舍生取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是实现人生永恒意义的正确途径。
TOP
170#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理学把既存的封建道德合法化合理化形成所谓名教。特点是残酷而而非人性,迂腐又固执。但程伊川,朱熹的思想在理论上及说得通,有有一定可取之处,不能轻易否定。但,理学又导致名教道德先生的合理性及倾向。
TOP
171#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这是舍生取义的榜样。
最后编辑陈熙 最后编辑于 2018-04-07 16:39:03
TOP
17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端宗已死,继承立的弟弟——赵昺移驻崖山,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张弘范押往崖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写《过零丁洋》20天后,南宋在崖山海战的惨败后,陆秀夫背着8岁幼帝赵昺跳海而死,南宋灭亡。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显说:“圣驾请回!”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甚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权臣阿合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没阿合马的家财、追查阿合马的罪恶,并任命和礼霍孙为右丞相。和礼霍孙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颇得元世祖赞同。八月,元世祖问议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渠能?”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了此事,并劝说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死,而是以名相能为烈士。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最后编辑邓会珍 最后编辑于 2018-07-07 13:50:50
TOP
173#

舍生取义,即为了真理和正义,宁可舍弃生命也不做不义之事。当我们面临人生的关键时刻时,要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要做各种不义之事,要将“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要将正义、道义摆在首位。
孟子周游列国,却并非求官,而在于行“道”,所以有《孟子将朝王章》,对于齐王的非礼之召给予回击,表现出傲岸的个性。孟子虽然不视金钱如粪土,却也不追财逐利,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千古多少文人虽然在封建专制的重压下却都能保住气节,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TOP
174#

  生与义的抉择,自古便是一个难题。取生者,置义于不顾,背信弃义,更有甚者贪生怕死,出卖国家,沦为外族倭寇的走狗。也有的人会在生与义之间徘徊很久,留恋余生,还未享尽人生欢乐,大好河山还未看尽,玉盘珍馐还未尝遍,美人朱颜还未赏够,却又被未泯的良心狠狠鞭笞,加之怕留下骂名,为人不齿,经过重重的苦虑思索之后选择了后者。君子,却会义无反顾,没有丝毫忧虑的选择义,因为他们骨子里流淌的热血让他们至死坚守忠义,“士可杀,不可辱。”在他们看来,生与义似乎根本没有可比性,他们也不会对此衡量顾虑,因为生是一个必然的选项和答案,这也是他们成为君子的理由,同时也是我们敬仰他们的原因。
TOP
175#

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
TOP
17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舍生取义,不仅是儒者的道德追求,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气节的突出体现。在传统印象中,古代中国士人并无像西方古代哲学家一样明确的区分物质与精神,处于一个混沌状态,但是从舍生取义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中国,尤其是道德方面,精神是要超过肉体的。并非是不强调物质精神对立,而是单纯强调精神,甚至可以说,中国士人在道德层面都是不彻底的浪漫主义唯心者。之所以是不彻底,因为他并没有产生唯物唯心的概念,且没有讨论第一性问题,浪漫主义是因为他强调精神、情感,追求的是他所认可的美好的精神,唯心主义就是因为他认为精神高于物质。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在道德层面的哲学倾向。
TOP
177#

舍生取义是迫不得已的,生命对于个人来说诚然非常重要,但是要违反做人的原则而苟活于人世间那比死还要难受。 对于个人来说,舍生取义的意义就是寻求心灵上的安宁。 对于社会来说,舍生取义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抑恶扬善,抑恶扬善的结果是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TOP
178#

“生”与“义”在不同历史环境、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有不同的含义。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体现了民族正气的贤臣义士,然而他们始终是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带有明显的封建主义色彩。比如面对国土沦丧愤而跳江的屈原,精忠报国含冤而死的岳飞,抗击外敌英勇就义的文天祥,都是以“忠”而尽“仁义”。这里的“忠”,是对封建君主的忠诚,有些甚至是“愚忠”,他们行为的最终落脚点都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阶级统治。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先进人物们的“舍生取义”融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内容,具有了民族独立和思想解放的新时代气息。“五四运动"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使中国革命正式、彻底地拥有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性质。我国革命的各个阶段在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追求的是求独立求解放的更高层次的民族大义。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舍生取义"在和平年代又表现为服从大局、廉洁奉公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方面。这一时期的先进人物们,都从自己的具体工作岗位出发,分别从个人、集体、国家层面展示了自己对“义”的追求。如雷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焦裕禄的克已奉公无私奉献,铁人王进喜的艰苦创业为国分忧等。
TOP
179#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TOP
180#

《孟子》中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近代以来,多少革命烈士,前仆后继,舍生取义,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正是每个人置自己安危于不顾,才换来中国的崛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