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021222324252627 / 2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贪欲之害 [复制链接]

39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在中国哲学中,“贪欲之害”与“廉”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它们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之争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贪欲,指的是对物质财富和感官享受的过度追求,这种无节制的欲望往往导致道德的沦丧和社会的不公。中国哲学家们普遍认为,贪欲是导致个人堕落和社会动荡的根源之一。

“廉”则是对“贪”的直接回应,它代表着清廉、正直和自律的品质。在儒家思想中,“廉”被视为君子的重要德行之一,意味着在面对物质诱惑时能够保持清醒和自制,不被私欲所左右。一个廉洁的人,能够坚守道德原则,公正无私地行事,这对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秩序至关重要。

中国哲学强调,人应当通过修身养性来克制贪欲,培养廉洁的品格。这不仅涉及到个人的自我约束,也包括对权力和财富的合理使用。在政治领域,廉洁被视为官员的基本素质,是防止腐败和保持政府公信力的关键。在个人层面,廉洁则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简朴,避免过度消费和浪费。
TOP
392#

贪欲不仅腐蚀个人的道德,还能影响社会的整体福祉。正如《管子·八观》所言,国家的奢侈耗费导致百姓贫困,最终滋生奸诈与邪恶。贪欲是一种无止境的欲望,它掠夺的不仅是物质,更多的是人心与品德的纯净。贪婪的人心胸狭窄、心境浮躁,内心的不安和恐惧永远伴随其左右。这种心理的积累,最终会导致身心的枯竭。与此相对,寡欲之人则更加宽广宁静,能够在平淡中寻找真正的满足。贪欲的泛滥,不仅让个体迷失自我,还可能导致社会道德的崩塌,最终带来无尽的灾难。因此,追求内心的平衡与清净,节制欲望,才能保持个人的德行与社会的和谐。
TOP
393#

“有欲甚,则邪心胜”表明,当一个人的欲望过度膨胀时,他的邪恶之心就会占据上风。这种邪恶之心可能表现为欺诈、贪污、背叛等不道德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会损害他人的利益,也会最终毁掉自己。例如,一些官员因贪欲过盛,收受贿赂,滥用职权,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他们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有尽之物,不能给无已之耗;江河之流,不能盈无底之器也”则进一步说明了贪欲的无法满足性。有限的资源无法满足无限的贪欲,就像江河之水无法填满一个无底的容器一样。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为了追求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权力,不惜一切代价,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他们的贪欲如同一个无底洞,永远无法填满,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无尽的困境。
某些贪婪的企业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不惜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或者进行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这些行为虽然可能在短期内为他们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长期来看,却会损害他们的声誉和信誉,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和倒闭。
因此,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贪欲之害,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价值观。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追求适度的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不要盲目追求虚荣和奢华。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不做出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幸福、美好的人生。
TOP
394#

        读了这些关于贪欲的古语,我感触很深。
        先说“贪欲害人”,《管子》里讲“国侈则民贫”,突然想到那些落马官员,他们贪钱时大概没想过,自己的私欲会让百姓利益受损,就像大树生了蛀虫,看似只是一个缺口,最后却会让整棵树腐烂。还有生活里常见的“打折囤货”,我自己就曾为了凑满减买过用不完的纸巾,最后堆在角落落灰。小贪心看似无害,其实也是对资源的浪费,何尝不是一种“害人”呢?  
        再说“贪欲害己”,贪心的人总以为攒下的越多越好,却不知道攥得太紧反而会失去更多。想起新闻里那个为了游戏装备偷拿父母积蓄的学生,他沉迷于虚拟世界的“风光”,最后却丢了学业和信任,贪欲就像心里的黑洞,填得越满,人越空虚,连快乐都变得廉价了。  
        最后看“贪欲丧德”,我们总以为“贪”只是对钱财的欲望,其实刷手机停不下来、沉迷游戏荒废时间,何尝不是一种“贪”?贪图即时的快感,就会慢慢失去对生活的掌控力。想起自己曾经为了追一部剧熬夜到凌晨,第二天上课昏昏沉沉,这不就是被欲望牵着走,丢了本该专注的“志”吗?  
        我们应该学会和欲望相处,守住自己的这份清醒,才能活得自在又坦然。
TOP
395#

物欲本是动力:饥而求食,寒而思衣,正因“缺”才生“求”。孔子亦许“富而可求”,说明合理的欲望能够促人耕读、兴业、济世。然而,一旦越界,便由“求”入“贪”,动力旋即化为祸端。此间只隔一线,守之则昌,逾之则亡。
历史提供了最冷峻的对比。唐朝贞观,太宗以“克俭节用”自敕,官不妄取,民得休养生息,遂成“夜不闭户”之盛世;反观唐玄宗后期,奢欲滋长,“春宵苦短日高起”,府库渐虚,藩镇日骄,终致安史之乱,同一王朝,由俭入奢,仅数十年而天壤之判。国家如此,个人亦然。和珅富可敌国,然多藏厚亡,乾隆末年被籍没时,家产折合白银八亿两,相当于国库十余年收入,本人亦身首异处;同期纪晓岚,俸禄所入,半以购书,半济寒士,身后仅余薄田数顷,却留下《四库全书》总纂之千秋功业。前者贪如火,燎原自焚;后者俭以养德,泽被后世。
从精神维度看,晋代石崇斗富,以蜡代薪,锦步障五十里,极尽耳目之欲,结果八王之乱中腰斩东市;同一时期的陶渊明,箪食瓢饮,却“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千古高节。石崇之富,顷刻灰飞;陶潜之贫,光照千古。可见贪欲不仅夺人生命,更吞噬精神;寡欲不仅保身,更能成全人格。
当今之世,物欲横流,对比依旧刺眼。恒大地产,私藏现金数吨,终日惴惴,夜不能寐;而对比下的小米集团,将利润大部投入医疗公益研发,打造智慧家居,为人民谋幸福。一人因贪而困于金笼,一人因节而胸怀天下。前者纵有广厦千间,仍觉地窄;后者虽斗室三间,却心宽天地。韩非子云“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在巨额数字面前再次得到验证。
如何防贪?老子提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提醒为人在临界点处“知止”。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欲望从“一身”扩至“天下”,便自然由狭入广,由私入公。节制不是消灭欲望,而是升华为更高远的追求:学者以知识为富,医者以救人为乐,工匠以精品为荣。欲望一旦与道义合体,便由“无底之器”变为“可盈之器”,有限的生命资源得以滋养无限的精神天地。
归结而言,贪欲与节制仅隔一念。一念越界,星火燎原;一念知止,滴水穿石。历史与现实反复昭示:纵欲者终被欲焚,守道者反以道昌。愿吾人以此为镜,外察史鉴,内问方寸,在“可求”与“不可求”之间立稳脚跟,让欲望成为向上的阶梯,而非坠落的深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