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738394041424344 / 4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信的定义 [复制链接]

646#

在古人的智慧中,“信”字承载着深重的道德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行为的准则。从“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的教导中,我们学习到要追求内心的淳厚与实在,摒弃轻薄与虚华。这种追求真实、坚守本心的态度,正是“信”字的最好诠释。
朱熹所说的“信”是真实无妄的,这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坦诚相待,不虚伪、不欺诈。陆九渊进一步强调了“信”的诚信与无诈伪,这是对人际交往中真诚与信任的高度赞扬。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迷失在表面的华丽与虚假之中,忘记了真实与坦诚的可贵。因此,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坚守“信”的原则,做一个真实、坦诚、不欺诈、不虚伪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也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TOP
64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说文解字中对“信”做这样解释:“诚也。从人从言。会意。㐰,古文从言省。訫,古文信。息晋切。”注释是:诚,信也。序说会意曰信武是也。人言则无不信者,故从人言。息晋切。十二部。古多以为屈伸之伸。言必由衷之意。
用现代化的语言来解释:本义为言语真实,引申泛指诚实,不欺,又引申指信用,由此引申出确实义和可靠义,又可指消息,讯息。
TOP
648#

“信”即“真实、诚实、诚信”之意,《论语》中有一段话: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 有死,民无信不立。”主要意思就是为政要能得到老百姓信任,这个国家才能稳定富强,可见,古之圣贤就提出“兵足、食足、民信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同时,诚信是人们与外界交往所必需的基本原则,也是当代社会确保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精神。

可是,在当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好多制度体系不健全,加上一些领导干部执政意识模糊,思想蜕化腐堕,在金钱美色面前经不住诱惑,打了败仗,导致了官商勾结、假公济私、徇私枉法等一系列的公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这不仅严重背离了诚信的原则,而且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一些人办事,不走“正道”,逢事送红包、找关系,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潜规则”。这严重背离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诚信”的原则,“潜规则”的存在,不仅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还滋生了腐败现象,对此,从诚信为基本点说开去,不得不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

诚信,乃为人之本。生活需要诚信,因为它是连接古今的桥梁,是沟通你我的纽带,彼此以诚相待,去勇敢的成长。

诚信,是以崇高的思想情操为基础,以高度的责任心为前提,人生苦短,岁月无情,让我们怀着一颗诚信的心去灌溉自己的人生。
TOP
649#

“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中,是指诚信、守信和信任。孔子认为“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基础,是维持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道德规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信”可以与“诚信”相联系,它强调了人们在交往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于“信”的学习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诚信为本:诚信是个人品质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信”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树立诚信为本的理念,做到言行一致,不欺骗、不虚假。
2. 信任建立:信任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守信的行为,我们可以赢得他人的信任,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 责任担当:“信”还意味着责任担当。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当信守承诺,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不推诿、不逃避。
4. 公平正义:在学习“信”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追求公平正义,坚持真理,反对虚伪和欺诈。诚信不仅是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5. 自我修养:“信”的学习也是个人修养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和实践“信”,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诚信、有责任心的人。
TOP
65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信,是诚信之基,立人之本。它不仅是言语的承诺,更是心灵的契约。在人生的旅途中,我深刻体会到信的重要性,它让我赢得了尊重与信任,也让我学会了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信,让世界更加美好。
TOP
651#

“信”,即诚信,是诚实守诺,不欺不瞒的品格。孔子一再提倡忠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无信不立”,将信与文、行、忠并举列为四教,认为其对养成君子人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其对“信”的重视。孟子更是将“信”看作是五伦中朋友一伦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并将诚与信相联系,阐释了诚信的内在关联。儒家把“信”看做为人处世的根本之道,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重视诚信的经世致用,承载着“四端之心”的道德践履和理想人格信条。
孟子曰:“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强调有“信”是朋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同时他拓展了“信”的涵义,将“诚”与“信”联系到一起,将“信”从“人道”抬升到“天道”的层面,所谓“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上》),唯有诚心,人才能打动他人,才能在社会上处事不惊,所以“诚信”的深层含义是正心诚意,拥有美好品德以致“信”。荀子发扬了这种文化,他认为君子当“不言而信” (《 荀子•儒效》), 将“信”作为君子的重要品德。
TOP
652#

从 “真实” 的角度看,如老子所言大丈夫应处厚处实,朱熹进一步阐释信为真实无妄的道理,这体现了一种内在的、本质的真实状态,是一种基于道德和行为准则的根本要求。在人际交往与社会生活中,真实是构建信任的基石,只有秉持真实,才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纯粹且稳固。
而 “不欺诈、不虚伪” 则是 “信” 在行为层面的直接体现。陆九渊所强调的信即诚信且无诈伪,意味着在与他人相处、处理事务时,要做到言行一致,不欺骗、不隐瞒。在商业活动中,若商家能遵循信的这一定义,就能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在政治领域,官员守信则可提升政府公信力,增强民众对国家治理体系的信心。信是社会和谐运转、个人品德修养提升的关键要素,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它贯穿于道德、伦理、经济、政治等诸多领域,是维系良好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
TOP
653#

“所谓“信”者,是个真实无妄底道理。”([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讲礼记序说》)若把“信”理解为真实,是没有任何欺诈和虚假的道理。则有一个问题,即作为行使“信”的主体,存在“词不达意”,由此必然存在欺诈,即使不是自己的本意,所以,我认为这个对信的定义过于严苛了。而陆九渊的“忠者,忠实;信者,诚信,不诈伪”。([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六《年谱?答苏宰书》)对“信”的要求更符合实际情况。在生活中,也更易践行“信”。
TOP
654#

“信”即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在工作中,按时完成任务,不敷衍塞责、不拖延,对客户和同事信守承诺。比如答应的项目交付日期,一定要全力以赴去达成,确保工作质量。在生活里,借了东西按时归还,说话算数,不轻易食言。企业诚信经营能赢得良好口碑和长期发展,个人守信则能收获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信”是社会信任体系的基石,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稳固桥梁,保障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
TOP
655#

“信”是人与人交往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人无信不立”在社会中,每一次交往交流都是对人“信”的考验,当你在“信”上站不住脚并被他人得知时,你将在社会上举步维艰。试想一下,一个“信”被踩在脚底,被嗤之以鼻的社会,别人的每一句话都要反复斟酌,每一个举动都要考虑是不是欺骗,人就会变成互相猜忌、吞噬,最后甚至自己都不相信的野兽。“信”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自然学会的,何至于让它沉沦。
TOP
656#

道家老子所讲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我们能体会到道家对真实本质的追求。道家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其本真的状态,人们应顺应自然,回归真实。“信” 作为真实的体现,就是要摒弃轻薄与虚妄,以质朴、真实的态度立身行事。这启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不应被表面的繁华与虚荣所迷惑,要坚守内心的真实,追求事物的本质。只有保持真实,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实现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TOP
657#

看到“信”,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人无信而不立”,可见一个小小“信”字在做人上的重要意义。在《论语》中,“信”被赋予了极其深厚的道德内涵,它不仅是言语真实、不说谎的诚实表现,更是个人立身之本和社会交往的基石。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足以说明“信”在人格塑造和社会秩序维护中的重要性。
我们不难发现,“信”依然是衡量个人品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在商业领域,企业诚信经营是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关键;在人际交往中,真诚待人、言而有信是建立深厚友谊的基础。然而,现实中也不乏背信弃义、欺诈行为的存在,这些现象无疑是对“信”这一美德的践踏。
“信”几乎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而我想谈谈对于“不信”的理解。如果从字面来说不信即不诚信,不守信用,这种行为会损害个人信誉和形象,失去了立身之本。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却需要一种变形的“不信”行为,那就是善意的谎言。比如母亲节给妈妈买个礼物,担心妈妈嫌贵于是就是故意说低了礼物的价格,或是在外上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但是担心父母担心,就声称一切都好……难道这算不诚信嘛?当然不是!从这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孔子所说的“信”是一种灵活的品质,而不是一种愚信。在涉及自身价值和底线时我们需要坚守诚信,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又需要灵活应对,这才是儒家精神的深刻内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