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738394041424344 / 4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信的定义 [复制链接]

586#

所谓“信”者,是个真实无妄底道理。”在这一层含义上它是真实。
根据康德的道德律,不要骗人是其中对他人的消极义务,也就是说在他看来不要骗人应当是人的行为法则,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当违背,哪怕是在危机情况下,也应当遵守。那信也是如此要求我们的吗?在真实一层含义下当然如此,但在“不欺诈、不虚伪”这层含义下也是如此吗?在现实中来看,绝对的真实显然是不可能的,人们有的时候需要善意的谎言而不是绝对的真实,而善意的谎言在程度上来说也并不虚伪,所以信能不能与完全的真实画上等号我不得而知。但就算它可能无法完全达到,也不妨碍我们对它的追求与重视,不妨碍我们需要去尽力向它靠拢。
TOP
587#

“信”是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说文》解释:“信,诚也。”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在注疏《礼记•礼运》中的“讲信修睦”这句话时说:“信,无欺也。”“信”即是“诚”,“忠”即是“诚”,因此在“忠”和“信”都包含着“诚”。孔子在他的教育生涯中,始终用“文、行、忠、信”四个方面的内容来教育他的学生,“信”是其中的内容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一个人必须具备一种德行,他的学生子张向孔子请问什么是“仁”时,孔子回答说:“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子张进一步请问具体内容,孔子解答说:“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可见孔子把“信”作为五德之一,并且认为,诚信就能得到任用,“信则人任焉”。孔子还提倡“谨而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是没有法在世上生活的,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譬如牛车没有套牛的横木,马车没有套马的横木,车子怎么可以行走呢?孔子把那些不讲信用的人称之为小人,是不与他进行交往的,“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论语•泰伯》)。其次,为政者、国家的管理者要取信于民,“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治理一个有千乘兵车的大国,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要信实无欺。要使“民信之”(《论语•颜渊》),“不信民不从也。”(《左传•昭公七年》)孔子的学生子夏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论语•子张》)管理者必须先取得百姓的信任,然后再去号召百姓,不然百姓会认为你在折磨他们。孔子还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管理者讲信用,你所管理下的人们没有敢不说真话的。可见,在儒家看来,诚信在人际交往和国家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TOP
58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信,信用讲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承诺,如果人和人之间没有信用,那么社会交往活动也无从进行。比如从物品货物的交易来看,讲求的便是等价交换,如果一方没有信用不守承诺,则信用的天平则会倾斜失去平衡而导致交易的失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没有信则会造成一方的利益缺失,关系自然而然地会破裂了。
TOP
589#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在《论语·为政》中有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讲信义,不知他该如何立足处世。这也可以从造字形意方面来看出来。信,一个人一个言组成,只有一人言出必行,才能立于天地之间。“诚于中,信于外,内诚于心,方能外信于人。”
最后编辑青岛大学辛显俊 最后编辑于 2021-01-16 21:51:46
TOP
590#

       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从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中华儿女不仅在努力践行着信,在践行的过程中,也赋予其更为广泛的意义与内涵。《白虎通》中说:“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墨子经》中说:“信,言合于意也。”《礼记》中说:“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在我看来,“信”最本质的意思就是言行合一。说到即做到,这是父母从小就交给我们的道理。还记得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的妻子想要上街,儿子缠着母亲也想一起去,妻子为了让儿子好好待在家里,就对儿子说:“等我回来,就杀猪给你吃。”等到妻子真的回来了,看到曾子杀猪的场面,不禁大吃一惊。曾子就说:“既然说要杀猪,那就真正做到,不能欺骗小孩子。”所以,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言出必行。其次,“信”还表示真实,不虚伪之意。《老子》中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是真实的话不是美妙动听的;美妙的言语也往往是不真实的。所以,现实生活中,那些欺诈虚伪的话语往往披着一层迷幻的外衣,需要我们擦亮眼睛仔细鉴别。君子有信,“反贼无信”,只有看清面具下的真面目,我们才不至于被不信之人所害。
      信我所信。
TOP
591#

中国民族以诚信立国,中国人以诚信立身,为商诚信才能生意长久,为师诚信才能以身作则,不管身份地位有何不同,都需要诚信待人,一个人只有让别人觉得是可靠的,别人才会信任他,而这种可靠,一是源于个人的能力,二就是诚信。诚信,就是不欺骗别人,但我们也要懂得灵活变通,面对坏人,自然不能讲究诚信,另外,善意的谎言也要另当别论,视具体情况而定。灵活的讲究诚信,既不违背道德,又能待人真诚,诚信也是一门学问。
TOP
592#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统称。泛指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用,一诺千金等等。但一般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指为人处事真诚诚实,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二是指信守承诺。“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本是自然固有之,效法天道、追求诚信,这是做人的道理、规律。二者在哲学上虽有区别,但从道德角度看,“诚”与“信”则是同义等值的概念,故许慎在  《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一般意义上,“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诚”与“信”一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在基本字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具特色并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我们要不断探索其中的要义,以不断发展的“诚信观”指导今后的工作生活。
TOP
593#

春秋时期开始兴盛的以盟誓为表征的信是关于从具体事宜到一般性的功利、 权力、 秩序以至于情感关系的约定性规范。 这种信的实质在约定。 约定是建立在约定者之间相互对等的利益、 力量、 情感等基础之上的, 由此本可以发展出一套以契约之信为基础的不同于传统礼乐文化的新的正义理论。 但春秋、 战国时期的时代变革, 只是社会基础从宗法制度到秦汉以降的家庭、 家族本位的转换。 在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家庭、 家族伦理及在其巨大影响下的政治秩序笼罩社会的情势下, 三代礼乐文化的复兴与损益就成为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思想文化主流了。 孔子及先秦儒学是中国传统家庭、 家族本位基础上的君主专制主义等级社会的拥护者和论证者,他们使春秋、 战国时期的契约之信依附于建立在血缘伦理基础上的礼义。 礼义要求社会中的一部分人向另一部分人倾斜利益、 权力、 情感, 这对于开放社会中的独立主体的利益、 力量、 情感是不公平的。 但由于其适应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国情, 儒家主导的从契约之信到礼义之信的转变为社会政治所认同, 进而也为日常的人伦生活所接受。孔子及先秦儒学以礼乐文化传统的礼义规范抑制、 取代具有契约性的信, 这是外在关系层面对信观念的改造, 而在另外一个方面, 他们在春秋时期思想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淡化信的关系规范之义,将其向内在情意层面解释, 使其成为一个标志人的内在德性的价值观念。 孔子认为信应该成为个人的内在品行、 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 “恭, 宽, 信,敏, 惠。 恭则不侮, 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 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反过来,如果没有信的内在德行, 则人际关系、 社会交往就难以进行,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 兒,小车无 兀, 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孔子甚至把对信德的持守上升到 “饿死事极小, 失信事极大” 的程度: “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 , 足兵, 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 无 信 不 立 。’” (《论 语·颜 渊 》) 这 里 讲 “民 信之”, 显然涵义是指民众对君主的相信、 信任, 但由于是在去兵、 去食的情况下仍然相信、 信任君主, 那么这里的信就更多地偏向于民众对君主的忠信、 诚信, 而没有君、 民契约之信的意思。
TOP
594#

        信为“真实”与信为“不欺诈,不虚伪”,提出了对人的两个要求,一个是不欺骗自己,以自己的真实面貌去生活,不用虚妄浮华来装饰自己,不让物质利益蒙蔽自己的双眼,表现一个最真实最原初的自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要求人做到真实坦荡,不真实的人称不上君子之名。
        还有一个要求即不欺骗他人,孔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对待朋友要做到信,就是不欺骗他人的表现。不欺骗他人不仅做到了信,还可以赢得他人的信。
        那么想要做到信,必须两者兼顾,不欺骗自己更不欺骗他人,信也是立身处世的准则之一。
TOP
595#

真诚如金
无信,则崩。宋代陆九渊云:忠者,忠实;信者,诚信,不诈伪。忠便是忠实;信就是诚信,没有欺诈和作假之心。我们不妨设想一下,用怀疑的眼光看你身边的所有人所有事,你会发现,灭亡,就在眼前。你出去买菜,你不相信会给你好菜,你不相信这个菜有没有毒,你不相信要价是否合理。你躺在舍友身边睡觉,你不知道他会不会对你图谋不轨......而你所表达出来的不信任不仅会寒了别人的心,更会导致不信任的出现。社会是人与人的关系,而这个关系的基石便是信任,信任的前提是真诚。
诚然,许多时候的虚假会带来某些利益,但命运所有的馈赠其实都已经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我们平常所说口碑便是如此,真诚的口碑建之如登山,而崩之如水流。
时刻反思自己,坚持自己的原则,做一个真诚的人,信任便由此而生。
TOP
596#

关于信,我们需要明白它意味着“真实”和“不欺诈、不虚伪”。真实,按照我的理解来说,就是保持为人的那份质朴和实在。举例来说,考试时不作弊,诚信考试,这是对自己真实;企业依据事实公开产品生产细节,这是保持对顾客的真实;家门口经营小吃店的阿姨总是实在地对顾客列出材料费用,然后告知自己定价的理由,赢得了居民们的信任,因为她守住了做人的实在,让人感受到她的真诚。
不欺诈、不虚伪,这一内涵不由使我想起近几年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有毒奶粉,扫把刷锅,火锅里惊现老鼠,变质面粉等等,商家在诚信经营和虚伪暴利之间,选择了后者,这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令人发指,以他人生命安全做代价的利益谋取更让人心寒不已。又如频频出现的豆腐渣工程:楼层塌陷,路面巨坑,天桥断裂等等,这直接导致许多宝贵生命消逝,这种欺诈行为亦应受到更多人谴责。再如最近的实验室未检测完核酸样本,直接谎报全员阴性,导致潜在阳性病例未能及时找到,这种罔顾事实,漠视生命的行为,法律不容!道德不容!
老师们从小教育我们,讲信用是做人的根本。只有你真诚待人,才能收获别人的真心真意。当你选择欺骗别人时,你不仅背叛了自己,也失去让自己被别人信任的机会。
TOP
597#

关于诚信问题,孔子曰:民无信不立。信是儒家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之一。孔子在他的教育生涯中,始终用文、行、忠、信四个方面的内容来教育他的学生,信便是其中的内容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一个人必须具备一种德行。
孔子还提倡“谨而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是没有办法在世上生活的。信任是处理朋友关系最重要、最基本的伦理原则。
TOP
598#

孔子曾经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作为一名学‎生,欲成才,先成人。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在新‎时期,是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长大。是祖国培育‎了我们,是人民养育‎了我们。诚信,是学者的良‎心。学者,应当以治学‎为己任,以学术的繁‎荣为理想,应当始终保‎持严谨的科‎研态度。身为学者,应当清醒的‎认识到现阶‎段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落后就要挨‎打。诚信,是学术界的‎基石。学术界不可‎一日无学术‎道德,否则歪风邪‎气便会乘虚‎而入。学术界需要‎诚信这股风‎,管理体制需‎要革新,成果需要以‎科学作为衡‎量尺度,以诚信作为‎保障。
TOP
599#

《中庸》言: “诚者, 天之道也; 诚之者, 人之道也”.古人在通过对天地运行不变的规律的观察得出了“诚”之含义。天地的地位之所以被人视为最高,也是因为它“诚”的特性,这是天地自然的法则。诚信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依然重要。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不管是对待学习的态度,还是与人交往,诚信都是最基本的原则。孔子也同时强调:“信则民任焉”。对于一个国家,社会的统治者而言,诚信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法则。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有信走遍天下,无信寸步难行!诚则久,这是上古不变的道理。
TOP
600#

无论是民间社会还是官方或者学术机构、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或者其它国家地区,“信”作为社会与人生的基本价值之一,应该是没有争议的。在这里想就陈杰思先生的话语作一番简单的发挥,即,就学者修养而言,“信”可能更多的是遵循第一层含义(“真实”),就如所引用的朱熹格言那样,学习朱子对于学问真理的持之以恒的追求与坚守;作为日常生活来说,“信”则可能更多的是“不欺诈、不虚伪”,在平常与人相处时,以诚相待、以善相守!总之,“信”应该贯穿于人类的学术和日常生活当中!
最后编辑湖北大学曾诚 最后编辑于 2021-09-04 01:13:56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