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627282930313233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实践精神 [复制链接]

48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阅读了关于“实践精神”的经典学习材料,我深刻体会到实践在认识真理和知识应用中的核心地位。这些古代智慧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主要方式”这一观点强调了经验的重要性。庄子通过井蛙和夏虫的比喻告诉我们,没有实际经历就无法真正理解事物。荀子也强调了亲身体验的重要性,指出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世界的广阔和深邃。这些观点提醒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
其次,知识与实践相辅相成的观点让我认识到,知识如果不付诸实践,就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尚书》中提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意味着付诸行动比认识更为困难,这告诉我们,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是实现目标的关键。《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更是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
朱熹在《续近思录》中提到“知与行常相须”,形象地比喻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就像眼睛和脚的关系一样,两者缺一不可。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最后,学者应当务实的观点提醒我们,学术研究和学习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更多地关注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王夫之在《思问录》中提到“行而后知有道”,强调了通过实践来认识真理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实践精神不仅是古代圣贤的智慧,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行动指南。通过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在政治上,我们也应该与中央保持一致,共同推动实践精神的发扬光大,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社会目标而努力。
TOP
482#

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这样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实践出真知”这一成语强调了通过实际行动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性。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有真实的感知,正所谓不登高山不知天高地厚。“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箴言,这同样告诉我们,人要有实践精神,不道听途说,不信口开河,只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信实践才能出真知。
TOP
483#

这段关于 “实践精神” 的内容,通过引用诸多经典语句,全面且深入地阐述了实践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知识与实践之间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我们理解和践行实践精神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传达出一种重视实践、强调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提醒着我们无论是在求知、做学问还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积极投身实践,将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深化认知,依靠知行相互促进来不断提升自我、更好地探索世界,这种实践精神跨越时空,至今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价值。
TOP
484#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实践精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熠熠生辉,深刻影响着民族的发展脉络。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句精准地道出实践的关键意义。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唯有亲身实践,才能真正领悟事物的真谛。古有李时珍,为著《本草纲目》,亲赴山川湖泽,遍尝百草,历经数十载的实地考察与试验,在实践中纠正古籍谬误,积累丰富的药物知识,终成药学巨著,福泽后世。这种实践精神,体现于工匠们对技艺的千锤百炼,于科学家对未知的探索验证,也在农人们的春种秋收里。它启示我们,在生活中不能仅停留在空想与理论学习,而要积极投身实践,在行动中检验真理、积累经验、磨砺意志,用双手创造价值,推动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
TOP
485#

说到实践精神,我想到的是袁隆平院士。在发明杂交水稻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亲自下田实践。他深知,书本上的知识和理论固然重要,但真正的科研成果必须来源于实践。为了寻找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他亲自到田间地头,手持放大镜,一株一株地观察、寻找。这种不畏艰辛、亲力亲为的实践精神,使得他最终成功发现了雄性不育株,为杂交水稻的发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认知的局限性,以及因缺乏实践而导致的对未知事物的无知。这启示我们,要克服这种局限性,就必须具备实践精神,通过亲身实践去探索和认知世界。
   就像井蛙只有跳出井口才能看到广阔的海洋一样,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勇于尝试新事物,打破自己的认知边界。比如,在学习新技能时,不要害怕失败,要敢于动手实践,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摸索,逐渐掌握新技能的要领。在学到新知识时,要运用起来,化为自身的本领。在犹豫不决时,通过实践来试错,找到正确的路。
TOP
486#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做任何事如果只靠计划是没用的,得实实在在去行动。就像设计再完美的火箭图纸,科学家不去实验室反复调试、失败了再重来,那么火箭永远飞不上天;手机再酷炫的功能设想,工程师如果不去写代码、进行测试,也变不成我们手里的智能设备。
        实践才是硬道理。厨师背熟了菜谱,不下厨翻炒、尝咸淡,就做不出让人惦记的味道;学生刷再多题,不真正动笔去参加考试,就永远不知道自己哪里薄弱。动手去做时,总会遇到计划外的难题,也会突然冒出新灵感。这些意料之外的东西,恰恰是进步的台阶。成功了,我们会获得信心;就算是失败了,摔了跟头,我们也可以爬起来改改方向继续走,不知不觉就离目标近了。别总停留在 “我打算”,现在就去试试,我相信答案就藏在我们的行动里。
TOP
487#

智之为智,不在于储存多少观念,而在于能否把观念放进真实世界加以验证。古人反复说“百闻不如一见”“非知之艰,行之惟艰”,都在强调同一件事:离开实践,知识只是未经触碰的冷库存,既无法自证,也无从改进。
《庄子》里的井蛙与夏虫,被空间和时间囚禁,因而永远只能谈论井口与天光、盛夏与热浪。它们的局限并非眼界狭小,而是缺少一次真实的位移。人若只读书、只听讲,却拒绝走出书房一步,便与井蛙夏虫无异。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是鼓励旅游,而是指出一条认识论底线:必须把身体带到现场,让感官、处境、结果同时作用于思维,知识才开始生成硬度。
韩非子把“无参验而必之者”直接判定为愚,语气极重,却切中要害。未经检验的断言,无论逻辑多严密,都可能在现实中碎裂。东汉张衡造候风地动仪,先以铜丸、杠杆模拟地震波动,再以洛阳城实地验证,仪器与现象反复对账,才得出“地震方向可测”的结论。若他只是纸上推演,地动仪便永远停留在奇技淫巧的层面,无法成为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尚书》留下一句“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把困难的重心从理解移到行动,暗示行动本身就是更深层的认知方式。王阳明后来提出“行而后知”,并非否定读书,而是指出:只有在行动中,人才能触到知识边缘的粗糙与缺口,从而回到书本重新提问。明末徐光启译《几何原本》,先在农田水利中测量田亩、疏浚河道,遇到算式无法落地的段落,再回头与利玛窦反复推敲,译文因此既准确又合用。知识与实践的往复,像拉锯一样把双方磨得越来越贴合。
朱熹用“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打比方,说明两者缺一不可。目与足必须同时到场,认知与实践必须同步推进。清人王夫之更进一步,强调“行而后知有道”,把行动视为真理显现的唯一场所。近代詹天佑修京张铁路,勘测、制图、施工、运营四步并行,边干边改,边改边学,最终不仅建成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干线铁路,也留下一整套山区铁路的本土技术范式。倘若他等图纸尽善尽美才开工,铁路可能永远停在纸面。
古人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列为一条完整的知识链,最后一环落在“笃行”。笃行不是附加动作,而是前面所有环节的目的地。知识若不在行动中完成,就像种子不埋进土壤,永远不会发芽。今天,信息爆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博学”条件,却也制造了前所未有的悬空状态:观点很多,体验很少;数据很多,验证很少。要走出这种状态,只能回到最朴素的做法:让每一次阅读、每一次推理,都在具体事务中接受检验。只有检验通过的知识,才配得上称为智慧。
TOP
488#

拜读这篇关于“实践精神”的论述,深觉其切中时弊。文中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视为一个完整链条,而朱熹指出的“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更是揭示了知与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反观自身,我常陷入“知识的错觉”,满足于阅读和收藏,却疏于将道理付诸行动。这正是“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体现,导致许多计划止步于空想。

因此,我决心做出改变:首先,在学习新知识后,立即设定一个最小化行动目标,强迫自己“行而后知有道”。其次,尤为注重实践后的复盘,通过反思让认知深化,力求让学问真正落地,戒除空谈。
TOP
489#

回复 5楼杨金丽的帖子

实践精神是一种强调将理论、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在行动中不断探索、改进、追求成果的积极态度和价值取向,它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实践精神的核心在于“行”,它鼓励人们不满足于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思考和探讨,而是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实际的行动中去。这种行动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是在行动过程中不断检验理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