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24252627282930»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实践精神 [复制链接]

391#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多,大学的入学门槛越来越低,在繁华的表面,大学生的质量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 说过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我们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接班人,必须要具有实践探索精神,须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中我们所学到的一切知识,只有投入到社会实践,真真正正的用到实地,才不枉负我们十二年寒窗苦读之成果。实践精神就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也要求我们不忘初心,坚定前行!
TOP
392#

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确实是这样的,无论何时何地,实践都在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当我们创作灵感来临时,我们应该即刻拿笔写下心中所想,用实践将“虚无”变成“现实”;当我们发现自身错误时,我们应该即刻行动改正自己的错误,用实践证明自己的悔改之心。无可奈何,总有一些人永远只是空想而不将其所想落实到行动上。实践精神的缺乏使他们只有理论而无成果,使他们一错错到底而无法得到反馈的结果,最终他们与成功失之交臂。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上,实践精神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它对个人,对社会,对集体的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它能让人获得新的成果,也能带领人们不断向成功靠近。所以,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应该贯彻实践精神。
TOP
39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我们一味的去堆积理论知识,而不顾动手能力,那我们就无异于以前所谓的百无一用是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就比如,我们都知道君子是什么样子的人,在裤边看到老人摔倒,周围围着一群人在看,我们是该发挥理论知识去吐槽一番围观的人没有善心,还是发挥动手能力去主动去把老人扶起来,其实这两种都不是应该做的,因为理论知识会告诉你不能贸然去扶,以防二次伤害,动手能力会告诉你应该立刻给医院大电话。所以,理论和实践都是必不可少的。
TOP
394#

       实践与知识应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知行合一”。正如朱子所说的:“知与行功夫,须着并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二者皆不可偏废。”也如王阳明讲到的:“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谓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工夫”、“知之真笃即是行,行之明察即是知”。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如果说“知行合一”为本体,那合一的本体是为了促进“功夫”,即更好地认知、更好地做事。所以在实践中我们可以获取知识,而在知识之中我们亦可以认识到实践,二者是可以互相促进的。
TOP
395#

实践二字,是人生中最实在的词。不管你多么的有才,不管你多么的优秀,不管你心里有多少想法,没有实践,一切都是零。在人生的道路上,需要你拥有:敢于实践人生的勇气!每个人都想获得成功、走向辉煌,但是,这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勇于实践。做一个生活中的强者,做一个拥有勇气的强者,做一个敢于实践人生的强者,将这些观念深植你心,相信你一定会收获一个灿烂的明天!
TOP
396#

实践有什么作用呢?第一,就像庄子在秋水中所说的,井底之蛙不可语于海者,这样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眼界,这样我们所拥有的思想内涵以及所能表达的思想内容就可以有更深更广的提高。第二实践能帮助我们判断是非对错,韩非子曾经说过“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我们对一件事情做出判断,要躬行的去检验它的真伪,我们才能明智的拥有足够的判断力去参考其准确性。第三,实践可以反作用我们的思想,学以致用,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有在实践中发觉认知才会明白道理的真正内涵。
TOP
397#

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实践。过分强调理论而轻视实践,人就会丧失实践的能力。理论是虚的,通过实践,理论才落到实处。只有付诸行动,认真去实践,所学到的知识才不至于成为空洞教条的理论。
“纸 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说的。可是却偏偏有人喜欢纸上谈兵,结果害人害已,赵括就是一一个很好的例子。
TOP
398#

众所周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尤为密切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在告诉我们,光是看重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重实践。孔子一生追求大道并极力推行大道,更是印证了这一点道理。从实践中我们收获了认识,但若不把这种认识应用到实践中,那我们得来它也是无用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便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而同时很多认识也是在实践中才得到发展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将改革应用在社会上时,也是先由得出的结论进行政策试行,进而推进改革发展的。因此,实践精神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对个人国家发展都有很好的价值。
TOP
39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与错,一试便知,实践便是这么一块试金石。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当我们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浪潮中艰难维持的时候,邓小平先生以勇者的魄力,智者的思维引入了市场经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终经起了历史的检验,带领我们走向富强。同样的,封建制度在新时代的要求土崩瓦解。这些都说明了实践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
同时,知识又从实践中来。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空想如何出真知?太阳的形状怎样,流水的声响如何?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都是通过我们扎实的实践活动一部部探索与总结出来的。
而我们经过真理的指导,进行着新的实践。
故曰:实践出真知,真知促实践。
TOP
400#

所谓孔子的“大道”思想,就是让世风日下的社会变成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国富家康的美好社会。通过亲身的社会实践和体会孔子意识到要达到“大道”就必须从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入手.使社会中的每个人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实践着“大道“行为,才有可能实现“大道"社会。
TOP
401#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近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极高明而道中庸”也正是冯友兰在他的新理学中推崇的圣人理想人格,真正修养高深的人与周围人一样做平常的事,“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这也提醒世人,学习中庸之道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体悟。另一方面,心智达于宇宙最高明处的人是不会表露出来的,他们和常人一样生活工作,更不会随意卖弄自己的学问。孔子经常把君子和小人在一起比较,其中定是有质的差异,经常夸夸其谈、抛头露脸的人反而将自己有几斤几两展露出来,聪明的人会把学问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TOP
402#

实践与不实践的差别是巨大的,亲自去经历才会有深的体会。面对同样一件事情,经历过的人和没经历过的人,他们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异的,因为实践中获得的感受和仅凭想象获得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从未登上高山的人只有头脑中想象的天空的高远,这与实际站在高山上看到的天空是有差异的。没有经过实践,只凭想象获得的感受和知识是不可靠的,只有经过实践之后获得的感受和知识才是扎实的,可信任的。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勇于实践,面对不了解的东西,不能只在头脑中幻想它如何如何,而应该实际操作一番,看看它实际是怎样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检验事物的本来面貌,还可以检验我们自己的认知是否存在偏差,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获得更为准确的关于事物的答案。
TOP
403#

《大学》开篇即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一句话讲透了人一生至善至美的境界,也是一个人为之努力、奋斗一生的目标。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致知而后力行,守正而后拓新,我想这就是学习带来的意义和价值,获得新知、丰富生活、获得成就感,更进一步则是培养出正确的为人观、处事观,达到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境界。学习本身即是一门大学问,《大学》里讲:格物、致知、意诚、正心、身修。在实践中学习,而后有所得,内化于心,从而实现自我超越,提高自身的修养,不断尽善尽美。在学习中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有所得而后实践,才会变通,才会致知,否则学习会变得空洞、乏味,甚至不切实际,感觉学无所用。我们不仅要学以致用也要用以致学。
TOP
404#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智者必定不是空想家,他必定是一个思考者,一个实践者。因为实践出真知,一方面是从实践中发现真理,另一方面是通过过实践检验真理。子曰:“智者好动”,因为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体现在外面就必然要驱使着去实践。
TOP
405#

儒家的哲学思想终是要落在实处,成为为人处事的要求和标准,因而儒家哲学也是实学,强调内圣外王之道,即是有着对形而上世界的理论,其落脚处不离开现实世界,所以修养之人也需要具备时间精神,不使得所学落入空无。王阳明有“随地指示良知”的观点,王龙溪有“着衣吃饭,无非实学”的观点,湛若水有“随处体认天理”说,陈白沙赞同湛若水的观点,认为“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处也。”天理自然而然,发用流行在世间,即在日常生活中,“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与道为一,一言一行合乎道,圣人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而普通人的日用常用中就隐含着道,只是有时候不自知,“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日用即道”的思想主张人在实际生活中体道,这是生命体验也是主体的自觉投入,在生活境域中的“道”就是活生生的生活本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