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627282930313233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实践精神 [复制链接]

42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想要寻求真理,有客观和全面的认识,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在人才资源需求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大学生,无论在哪种境遇,都必须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和实践精神。实践也是认识的来源,通过实践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丰富自身的学识。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努力成为国家发展需要的栋梁之才。
TOP
422#

《庄子》曾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仅有理论,无异于束己于空中楼阁;我们必须要实践才能出真知。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我们如果不脚踏实地的实践,那么我们也无法真正明白知识的内涵,实践与知识从来都不是割裂开来的,实践中能获得知识,而有知识的人不实践,便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纵然学富五车,终究一无所知。
     达尔文环球考察,验证生物进化;李时珍亲尝草药,成就《本草纲目》;不曾忘,袁隆平躬身下田,树立农业丰碑。“言战者多,披甲者少”,实践,是发展的助推剂,是社会的永动机。因为实践,我们不再以讹传讹,而是拔开表面的假象发现背后的真理;因为实践,我们不再故步自封,而是以己身之力寻觅尽头的真知。实践,不仅是求索的方式,亦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更新自我的认知,又以新的认知指导实践,如此达到螺旋上升的理想状态。马克思认为,“人是进行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和基础”。而在现实中,人的本质更可说成是自由自主的劳动实践。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实践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基础。
    岁月往复,时代更迭,历史也是在实践的推动下滚滚向前。从刀耕火种到机器自动,从茹毛饮血到玉馔珍馐。非实践,不可做“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赵括熟读兵书,自以为天衣无缝的布兵排阵却抵不过敌军硬攻。反观诸葛亮在一次次亲自临阵中积累经验,不囿于书中薄见,方能妙计连出次次取胜。知行合一,自古以来就是处世的重要准则。缺乏实践,即使心海悬有百丈星河,亦会因触不及人间烟火而失于现实。
   鲁迅先生不落言筌:“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实践之事,非自身不可为,奉行“拿来主义”终究不是上策。而当代青年也必须要孜孜不倦的探索,不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新的知识,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TOP
423#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要想成就“智”,一方面需要我们通过实践锻炼的方式获得知识的增长;另一方面需要我们通过实践锻炼的方式获得品德的提升。可是,现在的人们往往狭隘地认为,“智慧”就是文化知识,也就容易把获得知识的方式仅仅局限于狭隘的书本和课堂。要知道,品德的养成决不是书本知识的积累,是需要通过行为的不断实践养成习惯来实现的。“智”也是如此。一个智慧的人,是知识渊博的人,也必定是生活经验丰富的人。这样的人才能运用自己的智德化解生活中的矛盾,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复杂关系。
TOP
424#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收藏家有 一幅出于唐代大画家戴嵩之手的 《斗牛图》,视若珍宝, 时常取出炫耀观赏。 有一次,一位农民看到了,在一旁窃笑;那人斥道:“你笑什么?你也懂画?”农民说:“我虽然不懂画,牛可是看得多了。牛在打架时,力气用在角上,它的尾巴都搐进两腿之间。可这画上的牛,正斗得起劲,而它们的尾巴却都翘了起来。画错了,所以我觉得好笑!”烈马飞奔,马尾高扬;两牛相斗,牛尾紧搐。如果违背了生活真实,不但显不出它们的神态,还会闹出笑话来。文学艺术允许虚构,但虚构要逼真;逼真的基础就必须是生活。脱离了生活实际,就谈不上逼真了。无根据地虚构的东西,是绝不可能成为好的艺术品的。就像我们写作一样,在大一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现代诗,我当时在构思的时候,总是找不着自己的思路,因为此前看过太多知名作家的诗,不子姐的就会套用别人的思路与例子,这样就算最后写出来了一首诗也会觉得这个作品没有自己的风格与灵魂。就在我苦恼的时候,老师提点的一句话我深受启发,她说任何作品都是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的,我不禁在想,大作家的作品应该也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然后加以创作的,那么我为什么不可以尝试一下呢?因此我推翻了自己之前的稿子,尝试着以自己的经历为基本来进行创作,尽管过程是艰难的,但是思路是异常清晰的,并且最后写出的作品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不能只当理论的研究者,而应该当通过实践来创造新的理论的人。
TOP
425#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可用“ 仁”字概括,儒家思想的“ 仁爱观”主张“ 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一语,最早出自《论语·颜渊》 ,后来,孟子在继承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又对此有了更深层次的见解,在《 孟子·离娄下》中强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结合当下的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来看,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有关中国传统道德的国学课程,积极宣传,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并督促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将道德理论转化为道德行动,最终外化于学生的日常生活。 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要端正态度,明白并非只有在未成年的时候才需要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 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从“ 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的个人层面做起,使之成为一生的价值追求。
TOP
426#

一直以来,很多人(也包括我)都明白,大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从小就从意识上认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一概念的正确性,但是在上手实操是,总是拿起书本就犯困,打开电脑游戏瞬间精力充沛。不仅对于学习,在做事上,重视实践性也是无比重要的。我们要研究这个世界,但很大程度上,理论研究的结果是需要与实践相互呼应的,缺乏了付诸于实践的理论研究,在面对实践的诘难时往往脆弱无力。
TOP
427#

有句话叫:“知难行易。”知识得来不易,去践行容易。又有句话叫:“知易行难。”知识习得容易,坚持践行不易。不难发现,这两句话名词都是通用的,但动词却是独立的。对于知识而言,一个动词为“获得”,另一个是“习得”,可以看出知识的概念随着动词的差异发生了小小的变化,获得知识,指的是新知识,未知的,前沿的;习得知识,指的是已知的,摆在面前的知识。对于践行,一个是“去践行”,另一个是“坚持践行”,动词的改变,改变了名词所内涵的时间长度,坚持意味着长长久久。
    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行动是有力量的。不同的行动,决定了知识的不同运用。火药,能做烟花也能做炮弹;文字,能抒情纪实成为艺术品,也能编造虚构作为利剑;游戏,技能怡情休闲放松,也能沉迷上瘾不可自拔。一个东西是什么,在于我们如何运用,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于我们如何行动。
TOP
428#

一个知识,记住了就是懂了吗?我们儿时,将老师课上的古诗文背了千千万万遍,默写的滚瓜烂熟,诗里的内容,老师一遍遍教授,我们就真的懂了,诗里所要传达的真实内涵和情感了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想必三岁孩童也能张口就来,但从未离家的孩子,又如何能理解,孤身一人,远在他乡的孤寂之情?“笑问客从何处来”儿时我们是牧童,看身边的大人来来往往只觉得奇怪,而如今自己也称为“客”,回到家里孩子们围着自己问,你为什么要来我家?其中酸楚,又能与何人言说?
    对于知识,认识、理解基本内涵必然重要,但经历,才是真正将知识刻进骨髓的方式,有时候,说一百遍不要玩火,不如真的去摸一摸,疼了,下次就不敢了。
TOP
429#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题是事情的结果与我们的认识是否一致或者一致的程度,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只从认识一方或者只从事情的结果一方去论证正确性,而是要把两方结合起来看,实践就是连接认识和结果的桥梁。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真实性,只有自己去亲身经历才能判断,我们的很多观点都是来源于他人的转述,自己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就算别人转述错误,我们也并不知道,长期以往,我们就会生活在别人所谈论的言语生活中,缺乏对事物本身的认识
TOP
43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是事情的结果与我们的认识是否一致或者一致的程度,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只从认识一方或者只从事情的结果一方去论证正确性,而是要把两方结合起来看,实践就是连接认识和结果的桥梁。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真实性,只有自己去亲身经历才能判断,我们的很多观点都是来源于他人的转述,自己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就算别人转述错误,我们也并不知道,长期以往,我们就会生活在别人所谈论的言语生活中,缺乏对事物本身的认识,我们每个人对一件事物的认识都是基于自己的经历和知识结构,就比如我们都提倡善待他人,但时候失去自己的原则,一味的只知道善待他人,反而会助长不良的社会风气,比如不劳而获,知错不改等,有时候要有原则的善待他人,只有这种方式才能真正的帮助到别人,才是真正智慧的选择
TOP
43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培养实践精神,不要尽信书本,要带有质疑的精神去学习,去生活,敢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积极地踏上实践的道路,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才能看的更高,走的更远,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因为任何时候真理的标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并且真理只有一个,只有实践才能把握住真理。
TOP
43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只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矛盾产生物质及意识概念。物质与意识的认识是实践的规律性规定。实践的内在矛盾是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自我解放必然。实践的基本主体是人,实践的基本矛盾就是人的基本矛盾,其规律就是人的运动规律。人的行为范畴就是实践的行为范畴。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过去的六十年里,无时不在实践,在其中又遇到困难,也有错的实践,但都是因为实践才有了今天的发展。
TOP
43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都需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在我们大学期间,不仅有学习理论知识的专业课,更有很多实践课让我们学以致用。如果空有一肚子知识,却不知该如何应用,那就只能称之为纸上谈兵,这样的人走向工作岗位后也不能为企业带来收益,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
这个社会亦是如此,如果不去实践,没有创新,就会走向衰落。创新是立国之本,清末我们之所以有那么多割地赔款,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西方国家进行科技革命之后国家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我们依然闭关锁国、唯我独尊;如今,我们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也是因为我国注重创新,注重科技实力,在自身综合国力强盛之后定不会被其他国家轻视。虽然现如今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仍不能掉以轻心,更要抓住时代的机遇,与时俱进,大力培养高科技人才,投身实践,成为创新强国。
TOP
434#

只有行动才会创造价值,再好的想法只有付出实践才会产生作用。很多人做事犹豫不决,是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完全弄懂这件事。其实真正付诸实践要比纯粹的思考有用多了。我们大多数人没有过上令自己满意的生活,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想的太多,干的太少。就比如我,曾想是否可以从事这项自己爱好的工作,在想的时候,不自觉的想到了很多困难,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在该行业内取得一定的成就。
想了很多,做的很少,几乎没有做,只是空想了一番,毫无意义。正如马云说:“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想要学习一个新技术,改变现状,试图走出目前不满足的状态,但又只是焦虑不安的想了又想,没有任何的行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行动,一切等于零。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方式。社会实践的最主要目的是要我们了解目前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提前培养我们的适应能力,理想和现实有时候差距很大,实践正是给我们一个修正梦想,更贴合实际的过程。
TOP
435#

在中国哲学中,儒家和道家都指出过“行”,通过”行“来达到他们的理想社会。儒家有知行合一的传统,如儒家的内圣外王:既有内在的圣智,就必然可以外化到王者治国安邦之道。老庄都主张不但要知"道",而且要行“道”。庄子说:“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真知”不是像西方哲学传统那样认识世界,而是指悟“道”,也就是以道观物,达到天人合一,以见物无不齐,物我不分。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修养,修养就是行。儒家的修养是道德修养,即“去私”,这是儒家的行。道家的修养是“去知”“忘我”,这是道家的行。儒家要求通过行达到人与道德意义上的义理之天合一,道家要求通过行达到人与无道德意义的道合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