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425262728293031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实践精神 [复制链接]

406#

王阳明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写到:“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夫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无内外。”他的用意,是反复指出,“物理”不是与生活无关的抽象哲理,而是来自内心的道德规范。王阳明的学说中,不仅不离实际生活,而且他十分重视“行”的作用,“日用间何莫非天理流行”、“物即事也”,这个“事”,就是指在事上磨练,人只有在道德生活的实践中,才能切身体察,阳明心学的简易之处也在于他不提倡学者埋头于纸堆里,搞繁琐的训诂工作,融入日常、在实际生活中用生命体验天理,这是他的为学简易处。
TOP
407#

      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这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语,但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呢?《荀子·劝学》中提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说明了实践对于我们探索与发现的重要性。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说明未加实践而确信不疑,是愚笨的。
      学者当务实。对于我们学生来说,也是一样,知识与实践应做到相辅相成,才能深刻领会并学以致用。否则就是“纸上学来终觉浅。”知识既没有真正的进入脑子,也不会被记住,只是空想罢了。所以,我们要去实践,去践行,将知识深入脑袋,我们才能真正的进步。
TOP
408#

我们经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像三人成虎、人云亦云这些成语的所表达出来的内容都有同一个特点,就是没有亲自实践,亲自去检验,其正确性有待考察。在学习上同样也是如此,我们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没有去体会,没有去经历,我们的印象也不会深刻,因而很容易忘记,这也是不利于学习的。显而易见,实践是十分重要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实践是一种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检验到我们想要的东西,还能收获到一些不一样的体验。
TOP
40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主要方式,在我们习得知识的同时,有时候文字上的内容看起来十分轻巧,但如果需要人去进行实践时,很多人都会发现其中隐含的苦难,知道一件事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知道一件事还能做到这件事才是困难的,通过对于知识的实践,我们能发觉到知识与现实世界更深层次的含义,从而能够理解到两者更紧密的联系,而不会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基础上。有时候反复去听闻一件事终归不如自己亲手去做来得实在,很多事物只要自己亲身经历了,反而会有更深的印象。
TOP
410#

和培根实践的观点非常相似,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可以促进知识的增长;第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知识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第三实践是检验认知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种对实践和认知关系理解的高度相似说明了人的思维感触之间的共通性。“难道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在一瞬间通过彼此的眼睛就了解世界更伟大的事情吗?”梭罗如是说道。
TOP
411#

实践精神在人和社会都很重要,古人有“智商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表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另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强调了不仅要读书,更要走出去,与社会与现实相接触,只有在实践中,知识才能真正化为己用。也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TOP
412#

说到“实践”二字,立时能想到中国历史上那次宝贵的历史经验——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得出一个可贵的结论,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所谓“知行合一”,知识与实践要相辅相成,要学会深刻领会,学以致用。《庄子·秋水》有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它的意思是:对井底之蛙不能说清楚大海是怎样的,因为它没有实际经历;对夏天的虫子不能说清楚冰是怎样的,因为它受时间的限制。由此可见,实践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重要性。如今许多人,由于种种因缘,不能及时将自己脑海中的目标付诸行动,最终导致错失一个绝好的机会。因此,当一个绝妙的想法跳跃出来之际,我们要紧紧抓住它,把握住它,付出实践的努力,收获一个丰硕的结果。
TOP
41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遵从科学理性的实践精神 。在新时代,最难能可贵的精神就是实践精神,我们要反对一切的形式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不能“纸上谈兵”,要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实践的良好品格发扬光大。实践是汲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
TOP
41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实践出真知,实践才能产生真理,实践是源泉和动力。知识与实践相辅相成,所以要掌握踏实丰富充实的知识,这样才能辅佐实践的进行,而进行了实践之后,我们也才能收获更加丰富充实的知识。拥有实践精神是我们时代的要求,也是不断掌握更多知识和进步的要求。因此,我们当代青年必须具有实践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和掌握真理,探索和认知真理,掌握和追求真理。
TOP
415#

        实践是学习者不可获缺的学习方法与精神。实践有助于我们检验听闻他人所得而自己并未亲身经历的道理,真正的道理需要通过实践去获得,一味相信他人所取得的真理,并不能算作自己所得的真理,真理的正确与否也无从得知。
        实践与知识之间也存在密切的关联,“实践出真知”,知识即产生于实践,实践的过程即我们收获各种知识的过程。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TOP
416#

求实的基本内涵是尊重科学、追求真理。从根本上bai说,求实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大胆地坚持真理,无畏地修正错误。在科学技术对整个社会的教育功能中,求实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常识,人人都理解求实这种科学精神对于人生的意义。但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若始终如一地把这种求实态度落实到他的行动上,却是不容易的
TOP
417#

孟子曾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认为,“尽心”则知自己的本性,进而能够理解天道,“尽心”也是“思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的内容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实践、学习、体会,者关乎学者的一系列修身法则,“天之道”就体现在人的修身养性中。能做到“至诚”则能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此时人与天已是圆融的整体,人在道德实践中彰显“道”的意义,这是至善、至乐的“道”之境界,即孟子说的“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此时,“物”于“我”不是“有对”的,“我”浑然与物同体。总之,儒家哲学的身心之学、日用即道思想主张让人融入在生活境域中体道,由此体会天人合一的境界,不仅明自性、明物性,也明天理。
TOP
418#

儒家的学说不离经世致用、内圣外王之说,最高的价值核心、世界的根源仍是“道”,人的修身活动“止于至善”,就是循道而行,修身则明性,进而一步步推至到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儒家的思想鼓励学者投身于现实生活进行道德实践,学者以“修身为本”,在对自己的本心有所认识之后,也需要“推己及人”、经世致用,通过个体的行为、实践实现理想的道德生活。儒家的思想能够很好的诠释“日用即道”,儒者们不脱离实际生活,力求在社会中弘扬光明正大的德性,于内是自身的修养,率性而为;于外是将仁德的内涵发挥出来,落实到具体事物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德行为以及实际的生活都充沛着“道”,可见,道不远人,离开人,道只是玄之又玄的不可捉摸的东西,人与道的融合自然而然,人世社会就是道的真切体现。
TOP
419#

孔子的道德意志观采取了与西方学者不同的概念范畴、阐释方式和实践模式,而显其特色。研究孔子的道德意志观,汲取其积极的思想理论资源,有利于遏制当代社会人因道德意志脆弱而产生的道德失范现象,孔子强调道德意志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意志是人独特的能力,是个体成德的关键。任何人不管其社会地位如何,凭借自己自身的积极努力,持之以恒就能实现仁的目标。孔子也很重视个人的躬行践履,认为理想人格、道德意志品质来源于自我的亲历亲为和实践的磨练,有两种实践生活有利于磨练人的意志,一是在物质的困顿环境中持志如一,以精神性的价值追求来消解人性的物欲之念,以克制自身安逸本能来激荡意志之坚。二是在困难和阻力面前始终做到持之以恒,道德意志的修养就是一种恒心和毅力的磨练,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和阻力也强调恒心。在观念层次上体现为意志的努力,在实践的层次上,尽力实现价值目标,并在观念和实践的结合中获得对象化的生命,并从中充分体验到人生的价值、尊严和幸福。
TOP
420#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以后,中国人民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打讨论,这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解放运动,让我们党和国家焕发生机,充分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说过:“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由此可知,我们的想法应该放在实践中去检验,得到发展,我们的认识也应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